又是一年七夕時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賦予了“七夕”一種浪漫的氣息 在歷史的長卷中 愛情,始終是亙古不變的議題 時光荏苒 雖然故事里的主人公早已不知去向 但它們的故事 卻隨著流傳至今的文物歷久彌新...... 七夕淵源與成因 牛郎織女其名,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strong>這時的“牽?!?、“織女”,在人們的意識中,還僅僅是自然界中的兩顆星辰。 古人在觀測星宿的運行規(guī)律時,將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情于此,產(chǎn)生出豐富的聯(lián)想,這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的文化基礎。 兩漢時期,它們已經(jīng)演變?yōu)樯袢诵蜗?,另錄有東漢后期《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將愛情元素融入其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清唐培華牛郎織女扇面, 17.5x56.5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另據(jù)《文選》中,魏文帝曹丕的樂府詩《燕歌行》,李善引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strong>可見牛郎、織女故事,在三國魏初時已基本成型。 七夕節(jié)是女性的節(jié)日,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注入了愛情的內(nèi)涵,表達了古人追求幸?;橐龅脑竿?。節(jié)日期間,舉辦各種祭祀及智力游藝活動。 清姚文瀚七夕圖軸,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文物中的乞巧文化 七夕乞巧節(jié)在我國古代社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農(nóng)歷七月初七這天,青年女子們聚集在月下乞巧、乞美、乞姻緣、乞子,童子們還要乞聰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七夕乞巧圖》局部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漢宮乞巧圖》 ■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任頤繪《乞巧圖》軸 紙本設色 34.5×34.5厘米 這幅圖描繪了七夕日下,年輕女子們將小針投入碗中卜巧的情景。畫中的女子們望著碗中的小針,表情專注緊張,似乎這并非游戲,而是在占卜自己未來的命運。 ■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緙絲七夕乞巧圖》軸 縱47厘米,橫32厘米 乞巧的女子們,明為卜巧,實則卜命,她們在七夕之夜,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聰穎靈慧、美貌多子,以此來博取男性的歡心,從而生存下去并鞏固其家庭地位。 這是乞巧節(jié)俗千年不衰的社會成因。 七夕文物大賞 古人的生活痕跡大多湮滅在歷史塵埃中,只有在零星的出土文物細微的角落里,尚可一窺他們彼時細膩委婉、或者大膽熾熱的盟誓。 01 長毋相忘銀帶鉤 ▲西漢“長毋相忘”銀帶鉤,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 這枚“長毋相忘”銀帶鉤,出土于江蘇盱眙大云山漢墓,屬江都王陵12號陪葬墓。 這枚銀帶鉤實物極其小巧,長度還不足4厘米,它像兵符一樣,自中間一分為二,兩個半扇的內(nèi)壁分別以陰陽文刻著“長毋相忘”四字小篆銘文。 02 蓮荷鴛鴦玉鈕 ▲明透雕蓮荷鴛鴦玉鈕 南城縣益宣王夫婦合葬墓,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 這對玉鈕出土南城縣益宣王夫婦合葬墓,鏤雕而成,造型為鴛鴦戲水,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03 東漢接吻俑 ▲東漢 接吻俑 合江縣城郊出土 瀘州合江出土的東漢接吻俑成為漢代女子大膽追求愛情的象征。這對接吻俑,讓人不得不大口吞下這把狗糧。右邊男子的摸臉殺,簡直像極了如今偶像劇的霸道總裁。 04 真子飛霜鏡 ▲唐 真子飛霜鏡 故宮博物館藏 這面真子飛霜鏡直白地以銘文表達愛情:“鳳凰雙鏡南金裝,陰陽各為配,日月恒相會,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span> 05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唐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窯藏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盛唐時期,達官貴人佩戴香囊是―種時尚。根據(jù)史書記載,當年楊貴妃也有―款香囊。 《舊唐書》卷五一提到,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并葬于此。說起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不得不提一只信物。 06 長沙窯詩文壺 ▲唐代 長沙窯詩文壺 長沙博物館藏 相比 “長毋相忘”銀帶鉤的隱秘誓言,鐫刻著“君生我未生”的詩文壺就屬于熱烈的告白了,雖是表達了一份愛而不得的惆悵與遺憾,但這份淋漓盡致的繾綣深情,著實令人心動。 七夕節(ji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些留存下的文物,不僅代表著當時人們的理想與社會期盼,也是研究民俗史、物質(zhì)文化史的重要物證。 時至今日,七夕已經(jīng)演變成為了潮流的文化節(jié)日,在歡慶佳節(jié)的同時,我們也要敬畏歷史,尊重歷史,讓古老的文明,在新時代重新煥發(fā)生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