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臉譜 臉譜的由來追溯至周代周代的“儺”是一種驅(qū)鬼的宗教樂舞,舞者戴的就是一個“黃金四日”的假面具,這是宗教樂舞中的面具漢代雜技也有戴假面具的,稱為“象人”至唐代“歌舞戲”中的“代面”,又稱“大面”,則來自北齊的蘭陵王 相傳,蘭陵王長恭貌像婦人,自己覺得不足威懾敵人,于是刻木為假面,戴著上陣,勇冠三軍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里,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戴面具這可能就是后來戲曲中臉譜的起源歌舞戲中的“代面”可說是戲曲中利用面具的濫觴,以后屢經(jīng)演革面成臉譜雖然臉譜從什么時候開始,還不易確定,但《宋史·蔡攸傳》已有“涂抹青紅,雜倡優(yōu)侏儒”的記載,可見宋代已有涂臉,亦即今日京劇之勾“臉譜” (二)龍?zhí)?/span> 戲臺上四人一組扮演兵士或衙役的角色,叫龍?zhí)?/span>龍?zhí)子伤┑凝執(zhí)滓碌妹?/span>這幾個人代表了千軍萬馬龍?zhí)自谖枧_上的活動有一定程式,如升帳或坐堂分站兩廂的叫“站門”;引導(dǎo)主人前行并開路的叫“圓場”;在上下場門附近斜列兩行候主人上場或下轎的叫“斜門”,在雙方交戰(zhàn)從兵刃下穿過叫“鉆煙籠”,分從兩邊上場叫“二龍出水”等 龍?zhí)妆硌葜v究“站如釘,走如風(fēng)”龍?zhí)?/span>在站堂助威時要像巖石一般,佇立不動;一旦動(跑)起來,猶如燕子掠過水面舞臺的氣氛,有時是靠龍?zhí)着艹鰜淼?所以又叫“跑龍?zhí)住?/span> 龍?zhí)滓灶^旗為主,二三四旗為副,要聽頭旗的指揮他們常打著紅門旗飛虎旗月華旗,演神話還打著風(fēng)旗水旗火旗云牌等,所以也有人稱其為“打旗的” (三)中國京劇流派及其創(chuàng)始人 譚派——譚鑫培; 尚派——尚小云; 余派——余叔巖; 楊派——楊小樓; 孫派——孫菊仙; 馬派——馬連良; 梅派——梅蘭芳; 蓋派——蓋叫天; 李派——李春來; 程派——程現(xiàn)秋; 麒派——周信芳; 高派——高慶奎; 汪派——汪桂芬; 裘派——裘盛戎; 茍派——茍慧生; 言派——言菊朋; 劉派——劉鴻生 (四)戲曲的四功五法十耍 戲曲藝術(shù)將表演技巧,概括為四功五法與十耍 四功,是戲曲演員的四種基本功夫:唱功做功念白與武打 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臺步至于法,則解釋不一一說是“身法”應(yīng)作為一項;一說是應(yīng)稱“手眼身步”法這樣,五法就變成四法了還有認(rèn)為“法”是“發(fā)”之誤,指的是“水發(fā)”技術(shù),但是“發(fā)”已包括在十耍之中按程硯秋的見解“法”則應(yīng)改為“口”,“口法”是為了練好唱念功夫 十耍,包括水袖髯口翎子扇子靴子帽翅馬鞭笏板牙和水發(fā) (五)戲曲劇種及四大戲劇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方戲曲劇種共有360多種,有近千年的演劇歷史其中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劇種當(dāng)數(shù)以下幾個: 京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享譽最高,影響最大 越劇:流行于江浙滬一帶,約有五六十年歷史 昆劇:最初流行于昆山一帶表演上注重動作優(yōu)美,舞蹈性強(qiáng) 黃梅戲:原于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主要流行于安徽一帶富有民歌味 評劇:主要流行于北京華北東北表演樸素自然,曲調(diào)活潑,北方特色濃厚 川劇: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帶生活氣息濃,風(fēng)趣幽默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音調(diào)激越高亢,長于表現(xiàn)悲壯激昂的情感 豫劇:流行于河南又稱河南梆子,節(jié)奏明快,音調(diào)高亢 另外,還有江西贛劇,廣東粵劇,山西晉劇,江蘇錫劇揚劇,上海滬劇,湖南花鼓戲等,都是很受歡迎很有影響的劇種 古今戲劇,數(shù)以萬計,至今仍有五百多個劇種活躍在祖國各地其中,今天仍然影響較大的有京劇評劇越劇漢劇等“四大戲劇” 京劇前身為徽劇,通稱為皮黃戲,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最為盛行京劇未形成之前,盛行昆腔與京腔 評劇,俗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名“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評劇名稱是1953年在上海演出時才正式使用的 越劇,因發(fā)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qū)嵊州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 漢劇,屬于皮黃戲腔系,聲腔以二黃西皮為主二黃腔原出自平腔,西皮則由西北的梆子腔在湖北襄陽一帶變化而成 (六)中國古典戲曲經(jīng)典劇目 宋元南戲劇目:現(xiàn)存最早的南戲劇本《張協(xié)狀元》元南戲的輝煌之作——“四大戲文”南戲的壓卷之作《琵琶記》 元雜劇劇目: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馬致遠(yuǎn)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楊顯之的《瀟湘夜雨》紀(jì)君祥的《趙氏孤兒》 明清傳奇劇目:王濟(jì)的《連環(huán)記》《寶劍記》《林沖夜奔》《水滸記》《活捉》《義俠記》《武松打虎》湯顯祖的《牡丹亭》《玉簪記》《秋江》《一捧雪》《人獸關(guān)》《永團(tuán)圓》《占花魁》洪昇的《長生殿》昆曲《十五貫》昆曲《鐘馗嫁妹》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桃花扇》傳奇《雷峰塔》與京劇《白蛇傳》 (七)京劇四大名旦及四大須生 京劇“四大名旦”分別是: 梅蘭芳(1894?1961年),出身于京劇世象,在他從藝的50多年里,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化妝等各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他在《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等戲中創(chuàng)造了姿態(tài)各異的古代婦女形象,在國內(nèi)和國際上拿有很高的聲望 程硯秋(1904?1958年),他的戲路極廣,不僅有《玉堂春》等青衣戲,也有《游龍戲鳳》《刺紅蟒》等花旦刀馬旦和武旦戲另外他在《竇娥冤》中飾竇娥《青霜劍》中飾中雪貞他主演的《賀后罵殿》《鎖麟嚢》等戲都盛極一時 尚小云(1900~1976年),曾被評為“第一童伶”他在《二進(jìn)宮》《祭塔》《昭君出塞》等戲中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在京劇表演藝術(shù)上也是獨樹一幟 荀慧生(1900?1968年),他能使梆子旦角藝術(shù)融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于一爐,在唱腔方面,他從昆曲梆子川劇中吸取精華,與京劇老生小生老旦的旋律融合,創(chuàng)造自己獨特的唱腔他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的婦女,以演《紅娘》《釵頭鳳》《荀慧娘》等劇著名 京劇“四大須生”分別是: “四大須生”有三次變化先是余叔巖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后來高慶奎因嗓音衰退離開舞臺,以譚富英增補;再以后,余叔巖和言菊朋相繼去世,“四大須生”遂成以下四人: 馬連良(1901~1966年),他形成的“馬派”是繼余叔巖后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他飾演的《借東風(fēng)》中的諸葛亮《四進(jìn)士》中的宋士杰《甘露寺》中的喬玄等角色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風(fēng)靡一時 譚富英(1906~1977),出身于京劇世家他的唱腔酣暢淋漓樸實大方,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空城計》《群英會》等,都使觀眾為之傾倒 楊寶森(1909?1958年),出身于京劇世家,他的唱工清純雅正韻味濃厚,做工穩(wěn)健老練,代表劇目有《伍子胥》《擊鼓罵曹》《洪羊洞》等 奚嘯伯(1910~1977年),自幼愛好京劇,學(xué)譚派先生,代表劇有《白帝城》《寶蓮燈》《蘇武牧羊》等,以《馬龍院》最負(fù)盛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