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別山,由吳雁澤演唱的《再見了大別山》的旋律就縈繞在耳旁。大別山、太行山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關于它們的故事流傳久遠,影視作品、歌曲、小說、報告文學等等經(jīng)常會以它們?yōu)轭}材。大別山區(qū)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之一,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jù)地---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區(qū)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婦孺皆知、名揚天下的重要事件。1947年8月27日,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部隊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區(qū),完成了千里躍進的任務。劉鄧大軍兵分三路千里躍進大別山,歷時21天,行程千里,先后解放11座縣城。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正當劉鄧大軍鏖戰(zhàn)魯西南并捷報連連的時候,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大別山地區(qū),直逼南京、武漢,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zhàn)略部署。7月23日,毛澤東致電劉鄧:“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section>從魯西南到大別山,相隔千里,前有隴海路、黃泛區(qū)、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關隘,后有國民黨軍十幾個旅的窮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漲,道路泥濘,暑氣蒸人,部隊本來就疲憊不堪,還沒來得及好好休整,現(xiàn)在又馬不停蹄地向南挺進奔馳,重重困難可想而知。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號稱“死亡區(qū)”的黃泛區(qū)。原二野司令部軍政處處長楊國宇將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沒有到過黃泛區(qū)的人,是很難想象這里的情景的。這里雖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還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隱隱約約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爾從空中掠過的幾只野鴨之外,再也看不見什么別的東西。即使是無水的地方,也盡是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后腳陷。”幾天以后,等劉鄧大軍闖過黃泛區(qū),渡過沙河,繼而向汝河進軍時,蔣介石這才如夢方醒,立即調(diào)集大軍南阻北追,并氣惱地撤了參謀總長陳誠的職務,自己親自兼任參謀總長,飛到前線督戰(zhàn)。為把劉鄧大軍阻擊在汝河以北,蔣介石急急調(diào)來整編85師,經(jīng)平漢南下,駐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繳或砸爛汝河上的所有渡船。8月24號晚,劉鄧率指揮部到達汝河北岸,此時前面的敵人火力阻擊很猛,后面的追兵距離只有30里。面對這種情況,劉伯承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殺開一條血路!鄧小平要求部隊:不惜一切代價,打過去!他們命令部隊從即時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飛機大炮、槍林彈雨,片刻不停,強渡汝河。前線指揮員則命令把所有步槍都安上刺刀,每顆手榴彈都揭開蓋,看到敵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頭部隊過后,沿途不留一個敵據(jù)點和一個敵人。就這樣,到第二天下午,劉鄧大軍終于渡過了汝河。至此,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僅剩最后一道險關---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變化無常,劉鄧大軍缺少渡船,被阻北岸。此時,敵人追兵的先頭部隊已經(jīng)和劉鄧的后衛(wèi)部隊接上了火,形勢再次變得危急起來。夜里,劉伯承借著馬燈的光亮,手拿竹竿,親自探測水深。當大部隊剛剛冒死渡過淮河,敵人追兵就趕到了淮河北岸。此時河水突然暴漲,數(shù)十萬國民黨軍隊只能“望河興嘆”,無可奈何。鄧小平后來興奮地說:“過淮河,劉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剛剛可以過人。這就是機會呀!我們剛過完,水就漲了,就差那么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呀。以前,從來不知道淮河能夠徒步過去,就這么探出條道路來了,真是天助我也!”8月27日,劉鄧大軍經(jīng)過20天的千里挺進,終于走到了大別山。消息傳到陜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20多年來,革命一直處于防御地位,自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zhàn)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zhuǎn)為戰(zhàn)略進攻!”鄧小平則用他特有的語氣說:“這個躍進的意義可不要小看了,中國從北到南沒有多少個一千里,從長江再躍進一千里就到了廣東、福建的邊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蔣介石的反動政權就要垮臺了?!?947年8月27日,也就是劉鄧大軍到達大別山的當天,鄧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義向各部隊發(fā)出指示:“勇挑重擔,顧全大局,全心全意,義無反顧創(chuàng)建鞏固大別山根據(jù)地,并與友鄰兵團配合,全部控制中原?!?/section>這段歷史,有過不少文藝作品來體現(xiàn)過,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其中的艱險難以想象。革命戰(zhàn)爭的電影電視、小說作品、軍旅作品,我也是看過不少了,特別是小時候看的那些戰(zhàn)爭年代的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作品深深激勵了我們那一代人的愛國熱情、英雄氣概。我在翻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目錄的時候,看到有一本書叫《牽風記》,因為沒看到書,沒看封面和前言內(nèi)容等,從名字上沒看出這是什么書,算我孤陋寡聞了,這本小說2019年1月就出版了。 《牽風記》正是以“千里挺進大別山”為背景寫作出來的,小說講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卻在19歲不幸犧牲的壯烈故事。小說圍繞著三個人和一匹馬的故事,以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方式描寫戰(zhàn)爭,以特別的膽略探尋戰(zhàn)火中的愛戀與人性,為大眾展示了犧牲者的平凡和格局的偉大,描繪出了普通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徐懷中,男,漢族,1929年9月29日生于河北省邯鄲市山底村,1941年考入太行邊區(qū)政府太行聯(lián)合中學,1945年2月畢業(yè),參加第十八集團軍總部前線劇團,從事美術宣傳工作。同年參加八路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第十八集團軍前方政治部前線劇團團員,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及第二野戰(zhàn)軍政治部文工團團員、美術組長,西南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研究員、創(chuàng)作員,云南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干事、秘書,《解放軍報》副刊編輯、記者,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創(chuàng)作員,昆明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作員、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部長。少將軍銜。這部小說是徐懷中90歲的時候?qū)懗鰜淼?,作者說文革前他就以這個背景寫了小說,但是在文革期間,他燒毀了稿子,他說一點都不可惜,因為那時候?qū)懙奶斩戳耍裁炊际恰皬膭倮呦騽倮?,此次重寫,他改了寫法,落下地來,寫了真真切切的人物和事件?br>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和以前看的這類小說感覺完全不同,小說中幾乎沒有正面描寫和敘述炮火連天、短兵相接、沖鋒廝殺等等戰(zhàn)斗場面,也沒描寫多少人物在戰(zhàn)斗中的心理;作者通過側(cè)面描寫,寫主要人物、寫戰(zhàn)士、寫村民、寫戰(zhàn)斗前后的事情,更是體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文中主要有三個人物,汪可逾、齊競、曹水兒。汪可逾乳名紙團兒,3歲習琴,視家藏宋琴為益友并自詡為知音。抗戰(zhàn)期間,14歲的她還是北平的女學生,赴延安途中因交通被日寇阻斷而入太行中學。5年后畢業(yè)到獨立九旅當參謀。緣于對宋琴的共同愛好,汪可逾與旅長齊競建立了超常的友誼;齊競是野戰(zhàn)軍部隊最有文化、最懂藝術、最有血性、提拔最快的干部。他沒當過副職,沒受過戰(zhàn)傷,天佑神助,前程似錦。他躊躇滿志、自視甚高。他因古琴曲《高山流水》認識汪可逾,再見面時仿佛被子彈擊中。他對她惺惺相惜,志在必得;曹水兒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為人忠厚實在,對工作盡職盡責,從無懈怠,任何事情都能細致周到、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干不成的。《牽風記》雖然寫的戰(zhàn)爭,但不少筆墨放在了愛情上,兩個人由互生愛慕、心靈相通到產(chǎn)生隔閡,最后以汪可逾犧牲告終。作者把美好的愛情置于殘酷戰(zhàn)爭的背景之下,頌揚了人世間至美至善的人性和永恒柔軟的情感。而汪可逾和她的那把古琴,就是美的符號和象征,高貴靈動又脆弱,在汪可逾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與美好。《牽風記》雖然是小說,但是文中很多情節(jié)對照歷史事件來看,都是發(fā)生過的事情,不少人和事都是能找到原型的。把那段歷史和小說對照起來看,這種感覺會更強烈。小說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徐老爺子再把這些經(jīng)歷用自傳或者散文或者其他形式寫出來,就更完美了。整本小說不長,19萬字,讀來令人動容,對人物的刻畫、事件的描寫、人物感情的處理,都令人記憶深刻。豆瓣上有一些無知小兒,對《牽風記》大放厥詞,他們哪能體會到一個飽經(jīng)風霜、經(jīng)歷豐富的革命老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呢。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牽風記》一定也不例外,但依我的水平,只能去拜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