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九年,漢桓帝下旨頒布大赦令,但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還是處死了在赦前犯罪的宦官張成侄子,李膺因此名聲傳遍天下,被天下的士人稱贊。士人有被李膺接待的,當(dāng)時叫做登龍門。漢桓帝卻大怒,在漢桓帝看來,這些士人違背圣旨還視為榮耀,想欺君啊 桓帝大怒,詔告天下,逮捕并審理黨人。李膺和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陳翔等重臣及陳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緝,但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吏員全都不肯簽字同意皇帝的圣旨,太尉陳蕃痛斥桓帝,這些被逮捕的都是海內(nèi)人們贊譽的憂心國事、忠誠無私的大臣。這樣的人即使下傳十世還是應(yīng)該寬恕他們,不肯在案卷上簽名。 漢桓帝徹底大怒了,認(rèn)為這些士大夫黨人應(yīng)該被全部夷滅三族,干脆跳過司法程序,直接讓自己的親信宦官負(fù)責(zé)的北寺獄出兵拘捕李膺這些士人。沒想到此舉反而加重了陳蕃、李膺這些人的名聲,陳李二人抗拒皇權(quán)的舉動被士人贊嘆,被稱為天下??6冗|將軍皇甫規(guī)以沒有名列“黨人”而被捕為恥,上書“臣宜坐之”,要求桓帝連自己一塊治罪。桓帝更是大怒,決定要把所有的全部士人全部斬干凈。 士人不服從皇帝的旨意,這種反抗精神在古代皇權(quán)的年代有一定的進(jìn)步意義。但是這也從側(cè)面說明桓帝喪失了對朝廷的掌控。大權(quán)被士人階層掌握,皇帝唯一可用的只剩下宦官了,這就是東漢皇帝的無奈。 對皇帝而言,士人的追求異常麻煩?;鹿俨贿^是求財而已,適當(dāng)?shù)臅r候斬掉幾個,天下叫好。 士人拉幫結(jié)派,適當(dāng)?shù)臅r候,無論斬與不斬,都是大問題。 雍正的《御制朋黨論》說得很明白,“亂天下之公是公非,作好惡以陰撓人主予奪之柄——朋黨之為害,一至是哉”,士人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可能就不是一路的。 歐陽修也有《朋黨論》,說東漢滅亡是因為黨錮,唐朝的滅亡,也是因為朱溫斬清流,把30多位稱清流大臣投到黃河里。 但是仔細(xì)一想,這些士人、清流就沒財產(chǎn)嘛?國難之時,朝廷要他們捐款,這些清流士人捐了幾文幾兩? 另一個例子就是明朝的東林黨,一旦得勢,那些'士人君子’也就那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