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研修第一課 元曲的基本概念及如何審曲牌 主講:絕谷畫蝶 各位友友好,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籌備,咱們今天順利開課了。首先來咱們這個班的友友都是元曲基礎班畢業(yè),都有一定的寫作功底了,其中有部分友友的作品也發(fā)表在全國各地紙媒紙刊上,每一位學員也是老師,每一位老師也是學員,鑒于此,我們就在這個溫暖的集體中開展元曲方面的交流學習。對于元曲課程設計,教學的內(nèi)容及能力訓練點,我簡單作了梳理,大致按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一、知識教學點 1、元散曲、元雜劇的相關知識。 2、散曲、雜劇的語言特色,體味作品語言。 3、散曲、雜劇的主旨及藝術手法。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夸張的形象、通俗風趣的理趣。 4、進行寫作方法指導,學習各種寫作技巧,讀寫結合,抓住形象,體會情思。 5、研究散曲教學與詩詞教學的異同,根據(jù)散曲“令雅套俗”的藝術特點,將散曲分成小令與套曲兩個部分,分別探究小令教學與套曲教學的方法。兩首散曲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如何打破常規(guī),寫出個性。 如:《正宮·醉太平刺世》和《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又如:《越調(diào)·天凈沙秋》和《雙調(diào)·大德歌春》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6、情感教育,正能量的啟示,讓學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從而寫出更好更優(yōu)秀的作品。 二、能力訓練點 1、學會審曲牌 2、學會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span> 3、學會鑒賞元曲的能力。 (1)通過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 (2)富有個性的審美感及作品價值觀。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夸張的形象、通俗風趣的理趣。 4、通過查找了解有關元散曲的知識和相關作家的作品。體會語言,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span> 5、訓練學、讀、寫的能力。平時通過網(wǎng)絡等媒體查找資料相互交流,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總結。 6、通過閱讀元曲作品,自己有什么獨特的感悟和發(fā)現(xiàn)。(可隨意選取一個角度進行鑒賞)如: 《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分析: (1)“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边@兩句景中蘊情,寄托深沉婉轉(zhuǎn)。 (2)視線由遠山、碧水觸及婀娜楊柳,滾滾飛絮,最易惹人愁思,讓人生出幾許悵惘。 7、常見的情景關系圖: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 三、如何了解交流元曲作品 1、了解元曲獨特的詩歌形式——與音樂相生相伴 2、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內(nèi)涵。 3、了解散曲的發(fā)展,文體本身的發(fā)展及獨具的文學價值。 4、外樂番曲的傳入,元代商業(yè)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 ?/span> 5、蒙古貴族喜聲色文娛——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 ?/span> 6、外族統(tǒng)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 四、課程與作業(yè)安排 1.講義:目前小漁村沒有曲研教材,將由曲賦部副校絕谷畫蝶在曲研一期班作教學嘗試,主講元曲知識,內(nèi)容包括南曲、及南曲用韻,元曲語法修辭、作品的風格。 2.課程設計:暫定20課時,作業(yè)20次,筆答畢業(yè)考試題(含理論題及創(chuàng)作題)。 3.作業(yè)要求:小令半月一次,散曲一月一次。 4.評閱采取互評,樓下評閱樓上,所有作業(yè)與點評是畢業(yè)考核的最具體的要求。 優(yōu)秀學員的考核為:認真完成自己作業(yè)的同時,認真負責點評樓上同學的作業(yè),不可幾個字敷衍,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值得點贊學習的地方。 以上是咱們元曲一期研修的大致課題,在本學期也請每一位同窗積極參與班級互動,多與同學們交流。 大家還記得咱們在元曲基礎班主要是學習元北曲的基礎知識,也學了集曲,重頭小令,現(xiàn)在我們前幾課有必要對南曲作更一步的了解,也有同學小窗問我,南曲是依什么韻書,及入聲字等問題,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 一、什么是元曲 1、什么是曲? 一種韻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稱元曲。它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元曲又稱長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diào)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曲兩種。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span>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西廂記。 2、元曲的分類及特質(zhì):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 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shù)的散曲; 二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 (1)根據(jù)作用分,分為元雜劇和散曲。雜劇也叫劇曲,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即舞臺動作),專為舞臺上演出的(散曲無科白)。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 不過,“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雜劇又稱之為樂府。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shù)(也叫散套、套曲)兩類。散套聯(lián)合同宮調(diào)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組成,首尾一韻到底。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每首各自為韻。小令又分為尋常小令、帶過曲、重頭小令、集曲等形式。根據(jù)地域分,劇曲分為雜劇和南戲,北方主要為雜劇,南方比較流行南戲,二者有非常大的不同。散曲分為北曲和南曲。(后面咱們會對北曲進行復習,對南曲作進一步的學習與了解。) (2)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shù)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xiàn)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性,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 (3)從格律上看,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在注意格律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口語自由靈活的特點,往往會呈現(xiàn)口語化以及曲體某一部分音節(jié)散漫化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散曲的格律及音律方面的要求比詞更加嚴格。 (4)從特質(zhì)上看,曲學大家任訥先生在《散曲概論》中有精當?shù)囊娊猓涸~靜而曲動,詞斂而曲放,詞縱而曲橫,詞深而曲淺,詞陰柔而曲陽剛。詞以婉約為主,別體則為豪放,曲以豪放為主,別體則為婉約。詞尚意內(nèi)而言外,曲為言外而意亦外。這些我們以后會與大家詳細介紹。 (5)從音韻上看,北曲入聲字派入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字。而南曲平、上、去、入,有入聲字。 大家記住一點,北曲是沒有入聲字的,但南曲的曲譜還保留有入聲字,今晚的第五個內(nèi)容是分享毛先舒的《南曲入聲客問》。 3、雜劇和散曲的關系: 雜劇和散曲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其區(qū)別,在于戲劇在唱腔之外,還有“科”“白”。戲劇中的“科”指動作表演,“白”指念白,也就是現(xiàn)代戲劇所說的唱、念、打,如果去掉“科”“白”,剩下的唱腔部份就和曲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了。 1.樂府——詩體名。指樂府官員從民間采集來的詩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詩歌。如《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張小山北曲聯(lián)樂府》等,皆以“樂府”指散曲。 2.曲:廣義上說,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狹義上說,宋以來南曲和北曲的統(tǒng)稱。 3.套曲:由同一宮調(diào)的幾只曲子組成。如《竇娥冤》第四折的宮調(diào)是“正宮”;“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等是曲牌,同屬于正宮宮調(diào)。再如《高祖還鄉(xiāng)》就是由“般涉調(diào)”統(tǒng)帥下的“哨遍”、“耍孩兒”的曲子連貫而成的?!鞍闵嬲{(diào)”是宮調(diào)的名稱。宮調(diào)是表示曲牌聲音高低的名詞。 “哨遍”和“耍孩兒”都是曲牌名,“高祖還鄉(xiāng)”是題目。 5.南曲——宋元時期南方戲曲、散曲等所用各種曲調(diào)的統(tǒng)稱,與北曲相對。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diào),用韻以南方語音為標準(主要在江浙一帶),有平上去入四聲。聲調(diào)柔緩婉轉(zhuǎn),以蕭笛等樂器伴奏?,F(xiàn)在的一些南方劇種,如越劇、黃梅劇等的聲腔仍深受其影響。清人編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南曲曲牌1530個(包含集曲)。 6.南北合套——戲曲、散曲術語,是在一個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種體式。 7.宮調(diào)——我國古代音樂中樂律有十二律呂,即十二個半音階;音樂有七聲,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其中任何一種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diào)式”。凡以宮為主的調(diào)式稱為“宮”,以其他調(diào)式則稱為“調(diào)”。 8.仙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或稱為仙侶調(diào)。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仙侶調(diào)的曲牌,北曲有81只,南曲有294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一折大都用仙呂宮套曲。 9.南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南呂曲的曲牌,北曲有33只,南曲有178只(包括集曲)。且元雜劇第二折大都用南呂曲套曲。 10.中呂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中呂曲的曲牌,北曲有56只,南曲有144只(包括集曲)。 11.黃鐘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黃鐘宮的曲牌,北曲有55只,南曲有116只(包括集曲)。 12.正宮——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正宮(題作高宮)的曲牌,北曲有43只,南曲有120只(包括集曲)。 13.大石調(diào)——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大石調(diào)的曲牌,北曲“高大石角”、“大石角”有48只,南曲“高大石調(diào)”、“大石調(diào)”有160只(包括集曲)。 14.小石調(diào)——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小石調(diào)的曲牌,北曲有29只,南曲有74只(包括集曲)。 15.般涉調(diào)——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毒艑m大成南北詞宮譜》改入黃鐘宮內(nèi)。般涉調(diào)套曲,使用時間較少,大都在正宮和中呂宮套曲后段,作為該套曲的結束部分。 16.雙調(diào)——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雙調(diào)的曲牌,北曲有113只,南曲有81只(包括集曲)。元雜劇末一折大都用雙調(diào)。 17.商調(diào)——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商調(diào)的曲牌,北曲有41只,南曲有163只(包括集曲)。 18.越調(diào)——古代戲曲音樂名詞,宮調(diào)之一。根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屬于越調(diào)的曲牌,北曲有45只,南曲有110只(包括集曲)。 19.曲牌——曲調(diào)的名稱。有一定調(diào)子、唱法;字數(shù)、句法、平仄用韻都有基本定式,可以根據(jù)曲牌填寫新曲詞,從韻文文體來說,曲牌即為此種文體的格律譜。曲牌與詞牌相似,但比詞牌更復雜,后面我們在深入講解。 20.套數(shù)——也叫“套曲”。劇曲和散曲(小令除外)中,由多種曲調(diào)前后連綴,有首有尾,成為一套的,名為“套數(shù)”。散曲中的套數(shù),又稱“散套”。套數(shù)曲牌的排列次序大致有規(guī)律可尋。 21.小令——散曲體式之一。體制短小,元人又稱之為“葉兒”。普通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也有例外。如“摘調(diào)”、“帶過曲”、“集曲”、“重頭”、“換頭”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22.重頭——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凡是以同一曲調(diào),重復填寫幾遍或幾十遍,甚至幾百遍,用韻互異,首位句法全同的,謂之“重頭”。 23.帶過曲——散曲中小令的一種特殊形式。小令本以一支為限,但也可以兩支或三支曲調(diào)為一個單位,兩個曲調(diào)間的音律必須銜接,故名“帶過曲”。 24.幺篇——戲曲、散曲術語。北曲中連續(xù)使用同一曲牌時,后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而寫作“幺篇”或簡稱“幺”;南曲中同樣情況則寫作“前腔”。 25.尾聲——戲曲、散曲術語。套曲中最末一曲的泛稱。 26.煞尾——曲牌名。北曲黃鐘宮、正宮、南呂宮、中呂宮、大石調(diào)均有煞尾,又稱隨尾、隨煞尾。 27.煞——曲牌名。“煞”是“煞止”。北曲般涉調(diào)、黃鐘宮、正宮、南呂宮、商調(diào)、越調(diào)等都有“煞”曲,字數(shù)定格互有不同,都用在套曲的結尾部分,在末一曲尾聲或者煞尾之前。 28.隔尾——曲牌名,屬北曲南呂宮。據(jù)《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記載,其字數(shù)定格是七、七、七、二、二、七(六句),是南呂宮“尾聲”的一種格式,其作用是既可以將套曲的前后兩部分隔開,又起著轉(zhuǎn)折的樞紐作用。 29.正字——詞曲用語。詞譜、曲譜規(guī)定的定格字數(shù)。正字以外增加的字,稱為襯字。 30.增句——戲曲用語。據(jù)吳梅《南北詞簡譜》,《漢宮秋》第三折中之<梅花酒>共有二十句,增句比定格所規(guī)定的句數(shù)還要多。 31.襯字——在曲調(diào)規(guī)定的字數(shù)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襯字”。 32.曲韻——戲曲用語。曲韻與詩韻、詞韻不同。詞韻基本上是詩韻的變通。北曲用的是當時北方話音韻,沒有入聲,而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但按照歌唱的需要,有些地方要平聲要分陰、陽,仄聲要分上、去。曲比詩詞韻要密,幾乎句句押韻,而且不管小令還是套數(shù)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曲不忌重韻,同一首曲子中可以出現(xiàn)相同韻腳的字。 33.務頭——戲曲、散曲術語。一般認為是作品中精彩、精辟或動聽之處。 34.關目——戲曲術語。劇本的結構、關鍵情節(jié)的安排和構思,表示劇本情節(jié)的新奇,以吸引觀眾。 35.關子——戲曲術語。指故事情節(jié)。現(xiàn)代曲藝中的術語“關子”指為吸引觀眾而制造的懸念,當由元劇“關子”一詞得來。 36.折——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構的一個段落,每劇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個整套,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這種習慣用法的形成與元雜劇戲劇結構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有關,也與各宮調(diào)的聲情有關。 37.楔子——戲曲名詞。元雜劇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多數(shù)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為劇情的開端,也有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銜接過渡的作用。 38.題目正名——戲曲名詞。元雜劇劇本結尾處總括全劇情節(jié)的對句。一聯(lián)或兩聯(lián)。對句的末句為劇名全稱,全稱中截取前半或后半即為劇名簡稱。 39.《董西廂》——指金代董解元創(chuàng)作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為了和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區(qū)別,故稱?!抖鲙啡〔挠谔圃 耳L鶯傳》,在情節(jié)、結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作了較大的修改。最重要的是作者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作的主題,熱情歌頌崔張二人大膽追求愛情,并以才子佳人終成眷屬代替鶯鶯被拋棄作為故事的結局。它是演變?yōu)橥鯇嵏Α段鲙洝返闹卮箨P節(jié),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0.諸宮調(diào)——諸宮調(diào)是一種說唱文學,主要流行于宋金時期。它是相對于限用一個宮調(diào)的說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種宮調(diào)串接而成,其間插入一定的說白,與唱詞相配合,采用歌唱和說白相見的方式演說故事,基本屬于敘事體,但其唱詞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對戲劇藝術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代表作有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劉知遠諸宮調(diào)》等。 41.雜劇——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有宋雜劇、元雜劇、溫州雜劇、南雜劇,但影響最大的是元雜劇。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chǎn)生于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diào)”的基礎上,吸收了多種詞曲藝術發(fā)展而成的。劇本一般分為四折,有時還加一個楔子,即所謂的“四折一楔子”。個別也有五折的和多折的。前者如《趙氏孤兒》,后者如《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子組成套曲。楔子的篇幅比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加在第一折前面,也有加在折與折之間的,同后來的過場戲相似。楔子的作用是對故事情節(jié)做簡單的介紹。元雜劇有“旦本”和“末本”的說法。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元雜劇一般都是由正旦或正末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很少有例外。例外的有《西廂記》,其中有鶯鶯、紅娘、張生輪唱。 42.永嘉雜?。蠎颍耗锨鷳蛭牡暮喎Q。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溫州一帶,稱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它以南方民間曲調(diào)和方言來演唱,改折為出,改末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個宮調(diào)和一韻,不必一人獨唱到底。以管樂伴奏,曲調(diào)輕柔婉轉(zhuǎn),曾因受到元雜劇的沖擊,一度衰落,后復興,為明清傳奇的產(chǎn)生提供了藝術基礎。 43.賓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 白,即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 44.科范——元雜劇科介是劇本規(guī)定的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 45.楔子——是元雜劇劇本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楔子篇幅較短,沒有專門的故事情節(jié),常常放在劇本的開頭,起到交待劇情的序幕的作用,有時楔子也放在折與折之間,起到過渡承接的作用。 46.旦本、末本——元雜劇中男主角稱為末,女主角稱為旦,根據(jù)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為旦本、末本。一本戲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說白。由正旦所唱的本子叫做“旦本”,由正末所唱的本子叫做“末本”。 47.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張協(xié)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 48.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時期四大著名元雜劇作家。他們分別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及鄭光祖,前三人屬于前期作家,后者屬于后期作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墻頭馬上》、馬致遠的《漢宮秋》、和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他們的創(chuàng)作代表了中國元曲的巨大成就,對后世的戲曲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49.大南戲——是元代后期出現(xiàn)的四部戲劇作品,又稱四大傳奇。它們是:柯丹丘的《荊釵記》、永嘉書會才人編撰 的《白兔記》、施惠的《拜月亭記》、徐田臣的《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 50.明傳奇——是早期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由宋元“南戲”發(fā)展而來。明人大都將 “南戲” 稱為 “傳奇”,并將元人南戲佳作如《拜月亭》、《琵琶記》列入“傳奇”之中。明傳奇作為明代戲曲的主體,它的繁榮標志著中國戲曲發(fā)展的新階段。傳奇是宋元南戲發(fā)展到明代時的改稱,主要指那些以南曲演唱為主的中長篇戲曲??傮w上看,從南戲到傳奇的發(fā)展,一方面是格律從自由趨于嚴整,一方面是語言由本色趨于文雅。 51.明清傳奇——明清傳奇是古代中國戲曲樣式。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采取曲牌聯(lián)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fā)展,一出戲中不再限于一個宮調(diào);曲牌的多少,也取決于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傳奇在語言運用上給我們總的印象是典雅有余,當行不足,謹嚴有余,生動不足。劇中許多曲詞,我們在書房里低徊吟詠,真覺情文并茂;而搬到舞臺上演唱,不見得入耳就能消化,這實際上表現(xiàn)了明清文人劇作的共同特征。 52.宋元南戲——宋元南戲,是指從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國南方流行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南戲,又有戲文、南曲戲文、溫州雜劇、永嘉雜劇等名稱。 南戲大約產(chǎn)生于南北之際,據(jù)祝允明《猥談》云:“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南戲因出于書會才人之手,最初多采“村坊小曲”、“里巷歌謠” 而為之(《南詞敘錄》),因此,南戲的文辭皆樸實自然,充滿著鄉(xiāng)土氣息。王國維認為:“無南戲之佳處,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宋元戲曲考》)。南戲流傳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定產(chǎn)生了一大批劇本,流傳下來的南戲劇本很少。 據(jù)《永樂大典》、徐渭《南詞敘錄》、沈景《南九宮十三調(diào)曲譜》、鈕少雅《南曲九宮上始》、張復《寒山堂南曲譜》等載錄,共有二百三十八個南戲劇目,但現(xiàn)今全本流存的僅有《張協(xié)狀元》、《定宦門孔子弟錯立身》、《小孫屠》、《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金釵記》、《趙氏孤兒》、《破窯記》、《牧羊記》、《東窗記》、《黃孝子記》、《蘇秦衣錦還鄉(xiāng)記》、《馮京三元記》、《琵琶記》等十六種,其中有殘文佚曲流傳的據(jù)錢南揚先生的《宋元戲文輯佚》一書記載,共有一百十九種。而且在全本流傳下來的南戲劇本中,有許多已經(jīng)過明人的篡改,如《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等已非原來面目了。 53.元代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tǒng)戲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間(13世紀后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其內(nèi)容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54.清代花部——花部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種傳統(tǒng)戲曲劇種,取其花雜之義,故也稱亂彈。它們雖不為士大夫們所重視,但為下層觀眾所歡迎,依然在鄉(xiāng)村山區(qū)及小城鎮(zhèn)流行著,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和劇本體制。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這些在各地流行的地方聲腔的勢力便開始發(fā)展興盛,形成了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的局面。 55.散曲——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興盛,和唐詩宋詞同為一代之文學。又稱為“樂府”或“今樂府”。由宋詞俗化而來,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diào)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于民間新聲的中國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詩體。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套數(shù)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后來隨著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個性鮮明的鮮活市民文化血液,變得與宋詞幾乎無異,隨之衰敗,未能像唐詩宋詞一樣繁榮延續(xù)及后世。 56.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diào)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 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散曲中有一種情況,即同名的曲牌,所用的宮調(diào)不同,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曲牌了,比如〔正宮· 端正好〕和〔仙呂· 端正好〕是不同的?!搽p調(diào)· 水仙子〕和〔商調(diào)· 水仙子〕是不同的。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宮調(diào)呢?這里涉及到音樂中不同的調(diào)式,不同調(diào)式所表現(xiàn)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問題,就如我們現(xiàn)代音樂中所說的大調(diào)式和小調(diào)式所表現(xiàn)的感情色彩就有很大的區(qū)別。大調(diào)式一般寬廣、雄壯、莊嚴、昂揚,趨近于陽剛之美,而小調(diào)一般優(yōu)美、抒情、柔婉、恬靜,趨近于陰柔之美。 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diào)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diào)等類;哀怨則有商調(diào)、越調(diào)等類。以調(diào)合情,容易感人。” 由此說明:元曲的宮調(diào)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diào)中顯現(xiàn)。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論》,最早附刊于元楊朝英所編的散曲選《陽春白雪》卷一。他談到宮調(diào),說:“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于六宮十一調(diào),共十七宮調(diào): 仙呂調(diào)清新綿邈,南呂宮感嘆傷悲,中呂宮高下閃賺, 黃鐘宮富貴纏綿,正宮惆悵雄壯,道宮飄逸清幽, 大石風流醞藉,小石旖旎嫵媚,高平條暢晃漾, 般涉拾掇(duō)坑塹(qiàn),歇指急并虛歇, 商角悲傷宛轉(zhuǎn),雙調(diào)健捷激裊,商調(diào)凄愴怨慕, 角調(diào)鳴咽悠揚,宮調(diào)典雅沉重,越調(diào)陶寫冷笑。 如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1324年)及明朱權的《太和正音譜》(1398年)等,都用了這個觀點。雖然有些表述后人還不能完全明白它的意思,但此觀點在文學界亦有較大影響,而被后來許多學者所認可。總的來說,認為一定的感情內(nèi)容和一定的宮調(diào)形式之間存在著一些聯(lián)系,這僅供參考。 因為“宮調(diào)”最初確有標示“聲情”的作用,但后來被諸曲家普遍仿制,便已失去限定“聲情”的作用。因為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演員唱來,也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聲情變化?!办届粙趁摹闭卟⒎且欢ㄒ皨趁摹敝畱?。正如“豪壯”之北曲也唱兒女之情,“水磨”之昆腔也可唱豪宕之詞(水磨腔又稱昆山腔,曲調(diào)幽雅婉轉(zhuǎn),唱詞典雅華麗,唱法細膩舒徐委婉。),故“聲情”之分乃大體而言之。通過對一些曲子與所屬宮調(diào)的文辭關系來分析,“宮調(diào)”的所謂“聲情”符號意義到明清以后?已幾乎找不到很多刻意的蹤跡了。 四、審曲牌 曲牌是曲的調(diào)子的名稱。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diào)的泛稱,其曲牌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diào)、唱法,同時也規(guī)定了該曲的字數(shù)、句法、平仄等。古代都喜歡把曲調(diào)音節(jié)寫在牌子上,故稱為曲牌。另一部分,就是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diào)而無曲詞。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nèi)容并不完全一致。比如〔雙調(diào)·沉醉東風〕這個題目中,“雙調(diào)”就是宮調(diào)名,“沉醉東風”就是曲牌名。 曲牌的來源:明王驥德《曲律》說:“曲之調(diào)名﹐今俗曰'牌名’”??梢姟扒啤敝Q由來已久。古代詞曲創(chuàng)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diào)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diào)的格律填制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diào)仍多沿用原曲名稱﹐如〔折楊柳〕﹑〔后庭花〕﹑〔虞美人〕﹑〔懶畫眉〕等﹐遂成“曲牌”。從漢魏樂府﹑唐宋詞調(diào)以至金元劇曲散曲﹑明清歌謠俚曲﹐曲調(diào)屢有增減。明沈璟《九宮詞譜》共列曲牌685種﹔清乾隆十一年(1746)編成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匯集南北曲曲牌2094種(同名異體共達4466支)﹐每種曲牌各有專名。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戲曲聲腔﹐如昆山腔﹑弋陽腔﹐以及由明清俗曲發(fā)展成的戲曲劇種﹐大多以曲牌為唱腔的組成單位﹐通稱作“曲牌體”唱腔。 曲牌牌名來源不一﹐有以地名命名﹐如〔梁州序〕﹑〔伊州袞〕﹑〔福州歌〕﹑〔東甌令〕等﹔有以曲牌節(jié)拍或節(jié)奏特點命名﹐如〔長拍〕﹑〔短拍〕﹑〔急板令〕﹑〔節(jié)節(jié)高〕等﹔有以樂曲曲式結構命名﹐如〔三段子〕﹑〔四換頭〕﹑〔三疊排歌〕﹑〔三部樂〕等﹔有的以來源命名﹐如〔文序子〕﹑〔大迓鼓〕﹑〔賣花聲〕等﹔有因字面錯訛﹐轉(zhuǎn)義為名﹐如〔朝天子〕原是名種牡丹〔朝天紫〕﹔〔醉翁子〕原是唐人諷詠醉公子的篇名。此外尚有其他民族語言的音譯﹐如〔者古〕﹑〔魔合羅〕﹑〔拙魯速〕﹑〔阿納忽〕等等﹐以及歌者創(chuàng)用牌名。 曲牌原為聲樂曲﹐後在戲曲中有改為用器樂演奏的﹐遂演變?yōu)槠鳂非啤?/p> 若古人留給我們的曲譜已經(jīng)失傳,我們可以從他們留下來的作品中找出曲牌所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及聲音。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收有北曲常用曲牌計三百三十五個。其中黃鐘二十四個,正宮二十五個,大石調(diào)二十一個,小石調(diào)五個,仙呂四十二個,中呂三十二個,南呂二十一個,雙調(diào)一百個,越調(diào)三十五個,商調(diào)十六個,商角調(diào)六個,般涉調(diào)八個。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是我國史上收錄散曲曲牌數(shù)量最多的譜書之一,據(jù)其統(tǒng)計:南曲曲調(diào)正格1513個,變格1260曲,集曲596首。北曲正格581調(diào),變格1704調(diào)。南北曲共有2094曲,正變調(diào)格式合計4466式,不可謂不多。而實際上正常使用的曲牌不過百余調(diào)而已。有人對《全元散曲》所收3800多首小令和470多首套曲的用調(diào)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知元人散曲用調(diào)僅101個曲牌,除去62個摘調(diào)外,純小令曲牌僅為39個。 格律詩不管我們寫多少首那就是四種格式。平起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仄起不入韻。五言、七言都是起承轉(zhuǎn)合,替對粘、中間兩聯(lián)對仗等。但是曲卻不同,曲有小令、重頭小令、帶過曲、集曲、散套。曲中還可以加襯字,增減字數(shù)、增損。字數(shù)少的為正格。 下面我們看看具體的怎么來審曲牌: 第一步:從搜韻《欽定曲譜》找到曲牌,那里北曲曲譜與南曲曲譜都有分類。若是常用的曲牌,咱們的講義里也有?,F(xiàn)在曲牌的格式很多,《南九宮正始》、《欽定曲譜》、《南詞新譜》等,不論你用那本譜書,應看全曲句數(shù)、每句字數(shù)、平聲韻、上聲韻、去聲韻還是否有疊韻、有無襯字、襯字是否相對,那些句式相對。下面舉例: 咱們先看北曲〔仙呂·端正好〕這個曲牌。北曲〔仙呂·端正好〕,用于雜劇,楔子多用之,與正宮不同。共五句,即“三三七七五”。其定格為:去平平,平平去△,去平去上上平平△。上平去去平平去△,上去平平去△。 例曲:〔仙呂·端正好〕雜劇《拂塵子》(楔子) 元·無名氏 既相別,難留戀,為昆仲、撚指十年。(臨行)也將二弟丁寧勸,{你若是居臺省掌兵權,平天下,立山川},(方稱了)一世男兒愿。 曲譜:去平平,平平去△,去平去、上上平平△。上平去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平,平平去,去平平△},上去平平去△。 注:大括號所括的為增句,小括號所括的為襯字。 下面我們再找一首南曲〔南黃鐘·畫眉序〕 本調(diào)為南黃鐘宮過曲,又名〔京兆序〕,小令套數(shù)兼用。全曲八句,四個句段,五個韻位,二十六板。正格首句為三字句,但在古人的作品中五字句者居多,首二字以平仄始。亦有以六字句開篇的,首三字為平仄仄。譜中第三句首字為領格字,第五六兩句宜為偶句,末句亦可仄煞。入套時一是疊用本調(diào)多支〔前腔〕以成套。二是為首牌時多與〔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滴滴金〕等曲牌配搭成套。三是常與北曲〔醉花陰〕或者北曲〔醉太平〕組成南北合套。 譜式:〔南黃鐘·畫眉序〕(選自《欽定曲譜》) 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入平平△。去平入平上平平,入上去平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入,平平去平平去△。 〔南黃鐘·畫眉序〕《八義記》 曲例:與民歡,慶賞元宵廣排筵。會簪纓珠履,貴戚三千。座列著公子王孫,簇擁處嬌娥粉面。太平無事人樂業(yè),黎民盡歌歡宴。 我們在審曲牌的時候呢,就按照《欽定曲譜》的第一個格式,或《搜韻 曲牌》里的第一個,就是正格,底下的諸多的又一體都是變格,第一個呢,一般是正格,我們都按正格來填,正格一般就是第一個填這個曲牌的,也就是創(chuàng)作這個曲牌的,又一體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后面的人跟著第一個來填,填的曲詞和第一個平仄不對,流傳下來,現(xiàn)代人也就按又一體來對待。如果不是正格,也不是又一體的,一律按照不合律的作品來講。我們制曲的時候,要記住,都要按正格來制曲。還有呢,在審曲牌的時候盡量多找?guī)资鬃髌贰?/span> 第二步:把曲譜抄來放著,然后就按照曲譜的結構理解:句、韻句、調(diào)。 譜式:〔南黃鐘·畫眉序〕(選自《欽定曲譜》) 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平平△。 去平平平上,去入平平△。 去平入平上平平,入上去平平平去△。 去平平去平平入,平平去平平去△。 〔南黃鐘·畫眉序〕的特點:這個曲牌沒有疊韻,四平韻,一去韻,注意第二句、第五句、第八句有入聲字,我們前面講了,南曲有平上去入,韻書依《中原音韻》。 第三步: 審題 把與題目相關的景物、情感,之類的詞收集,也放在自己的文件里,再進一步把這些詞組和一下,可能就有了半成品的詞句 第四步:看看這些詞、句,哪一類情感或風格出現(xiàn)的頻率高,就確定寫什么。然后去挑選韻字。 附曲例: 例1:〔南黃鐘·畫眉序〕頻夢故居黯然賦此 清 · 沈自晉 (客夢)繞城東,迤邐還尋舊簾櫳。問歸程何必,片影孤蓬。媧封冷絕跡頹垣,蛛鎮(zhèn)斷驚心殘棟。笑他錯卻邯鄲道,空隨幻蝶迷蹤! 例2:〔南黃鐘·畫眉序〕同東谷小酌 明 · 康海 (秋色)漸摧殘,撫景無言倚畫欄。嘆疏林斜月,掩映闌干。斟綠蟻醉舞蹁躚,對永夜蟾光輝燦。歡歌此際佳無限,誰知露冷風寒? 例3:〔南黃鐘·畫眉序〕 元 · 施惠 文武掇巍科。丹桂高攀近嫦娥。喜鶯遷喬木。鳳止高柯。十年探孔孟心傳。一旦試孫吳家學。 合:畫堂花燭光搖處。一派樂聲喧和。 例4:〔南黃鐘·畫眉序〕 元 · 施惠 旦小旦:萍梗逐風波。豈料姻緣在卑末。似瓜纏葛藟。松附絲蘿。幾年間破鏡重圓。今日里斷釵重合合前。 例5:〔南黃鐘·畫眉序〕 元 · 施惠 外老旦:兩國罷干戈。民庶安生絕烽火。幸陽春忽布。網(wǎng)羅消磨。昨朝羨錦奪標頭。今夜喜紅絲牽幕合前。 五、分享毛先舒的《南曲入聲客問》 《南曲入聲客問》一卷是戲曲音韻著作。作者毛先舒(1620~1688),字稚黃,后更名骙,字馳皇。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西泠十子之一。對音韻深有研究,著有《毛稚黃十四種》。 明末諸生。父歿,棄諸生不求聞達。少年曾師事陳子龍,又從劉宗周講學。與毛際可、毛奇齡齊名,時人稱為:“浙中三毛,文中三豪?!弊溆谇蹇滴蹰g。生平著述極富,有《思古堂集》、《東苑文鈔》、《詩鈔》、《蕊云》、《晚唱》諸集;又精于音韻之學,著有《聲韻叢說》、《韻學通指》、《韻問》、《南曲正韻》等?!赌锨肼暱蛦枴芬痪恚茄a述《南曲正韻》所未盡,從音韻學的角度來談歌唱的書,所提出的方法,對當時歌壇上如何處理南曲入聲的糾紛,頗有參考價值。 《南曲入聲客問》有全集本,未見。此外則有: (一) 《昭代叢書》本。 (二) 《新曲苑》本 此本據(jù)世楷堂本《昭代叢書》排印,刪去張潮序文,字句間亦有改動。 (三) 《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本 此本據(jù)初刻《昭代叢書》排印。 本編重印,以初刻《昭代叢書》本作為底本。 《南曲入聲客問》篇幅很短,僅3000多字,專門回答南曲演唱中的入聲字處理問題。北曲入聲字已分別派入平、上、去三聲,南曲仍有入聲字,并可以入聲押韻。但在實際歌唱時入聲字卻仍按平、上、去三聲作腔,如何解釋這個矛盾,作者提出北曲入聲乃“音變腔不變”,而南曲入聲則“腔變音不變”的論點。因為北方語音中無入聲字,已變?yōu)槠?、上、去三?所以稱“音變”。而南方語音中仍有入聲字存在,歌唱時須出字即斷,不好作腔,而斷后仍須以三聲作腔,故稱“腔變”。這是南北曲相異之處,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聲”的原因。此外,由于入聲字沒有閉口音,也無穿鼻、抵腭韻,演唱時只有吐字、作腔,而無收韻。作者從音韻學的角度,對當時歌壇上如何處理南曲入聲字的爭論,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看法。 《南曲入聲客問》最初收入張潮所輯《昭代叢書》,1959年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南曲入聲客問》·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清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初,先舒撰《南曲正韻》一書,凡入聲俱單押,不雜平、上、去三聲。復著此卷,謂南曲入聲俱可作平、上、去押。設為客問,以達其說。 南曲入聲客問題辭 往古之天下,偏于西北,故其為音,有平、上、去而無入。后世之天下,既有東南,以補宇宙之全,則亦必多入聲之一部以補之,而后天地之元音,始無缺而不全之憾。獨是南方之人,其于入聲也,不能如平、上、去之畫一。愚謂:欲調(diào)入聲,必先定其為平聲何部之所隸。其無所隸者,亦不妨聽其孤行,而不必強讀之于平、上、去之余;而平、上、去之無入聲者,亦不必以不相協(xié)之入聲強為之配。 而無如言人人殊,迄無一定之部位,如“役”之為音,或讀為“于”之入,或讀為“衣”之入;如“菊”之為音,或讀為“鳩”之入,或讀為“居”之入;如“合”之為音,或讀為“黑”,或讀為“蒿”之入,或讀為“呵”之入;如“綠”之為音,或讀為“羅”之入,或讀為“盧”之入——姑舉數(shù)字,以例其余——吾不知其將何音之從,乃為得其正也。 周德清以入聲派入三聲,為北曲者,自應奉為繩尺。今南方既有入聲,而編南曲者必欲廢之,何歟?毛君稚黃,以入聲單押,隨調(diào)之所宜而唱之,雖曰自我作古,然其論則極正當而可行也。歙縣張潮題。 吏民叩闕請留者八萬人。有儒生為歌曰:“叫況太守,民父母。早歸來,慰童叟。”又曰:“況青天,朝命宣。早歸來,在明年?!睍r已有代鍾者,竟易去。文貞公贈以詩云:“十年不婉趙清獻,七邑重迎張益州?!庇謹?shù)年,鍾卒,吏民多垂泣送柜歸。其政績具見張修撰洪所著傳,及陽穆西墅雜記。今所演雙熊夢劇,雜見稗官小說,而“況青天”實本于此;賓白詞曲,俱極當行,一名十五貫。 朱素臣文星現(xiàn)傳奇中事,多有據(jù),唱蓮花落、乞酒,本堯山堂外紀;挾位調(diào)文衡山,本說圃識余;傭書宦家,本蕉牕雜錄。 山陰孟稱舜,字子若。其柳枝集有花前一笑雜劇,即唐伯虎遇侍婢事。卓珂月本其事作花舫緣,改華為沈,改秋香為申慵來。古夫于亭雜錄又謂:系江陰士口道人,非伯虎;秋香乃上海大家,非吳典華學士。桐下聽然云:“華學士鴻山,嘗〔一四〕■舟吳門,見鄰舟一人,獨設酒一壺,斟以巨觥,科頭向之極罵。既而奮袂舉觴,作欲吸之狀,輒攢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飲不能故也。 鴻山注目良久,曰:'此定名士?!冎颂平庠游?。喜甚,肅衣冠往謁,子畏科頭相對,談譴方洽,舉士浮白屬之,不覺盡一觴,因大笑極歡。日募,復大醉矣。當談笑之際,華有小姬隔簾窺之,子畏作嬌女籬貽鴻山,鴻山作中酒歌答之,后人遂有'傭書配秋香’之誣;小說傳奇,竟成佳話。” 南曲入聲客問 清 毛先舒著〔注〕 〔注〕原本題“錢塘毛先舒稚黃著”。 客問:“子著《南曲正韻》,凡入聲俱單押,不雜平、上、去三聲韻中,是已。然單押仍是作三聲唱之,如《畫眉序》單押入聲者,首句韻便應作平聲唱,末句韻便應作去聲唱,《絳都春序》單押入聲者,首句韻便應作上聲唱,豈非仍以入作平、上、去耶?則又何不仍隸入三聲中邪?” 余曰:“此論極妙,然卻又有說:北曲之以入隸于三聲也,音變腔不變;南曲之以入唱作三聲也,腔變音不變。何謂音變腔不變?如元人張?zhí)鞄焺 兑恢ā?#39;老老實實’,實字《中原音韻》作平聲,繩知切,是變音也; 《一枝花》第五句,譜原應用平聲,而此處恰填平字,平聲字以平聲腔唱,是不須變腔也?!稏|堂老醉春風》'倘來之物’,物字《中原》作務,是變音也; 《醉春風》末句韻,譜應去聲,而此處恰填去字,去聲字以去聲腔唱,是不須變腔者也。 若南曲《畫眉序》,《明珠記》'金巵泛蒲綠’,綠字直作綠音,不必如北之作慮,此不變晉也;《畫眉序》首句韻,應是平聲,歌者雖以入聲吐字,而仍須微以平聲作腔也,此變腔也。其《尾聲》云'可惜明朝又初六’,六字竟作六音,不必如北之作溜,此不變音也;然《畫眉序》《尾聲》末句韻,應是平聲,則歌者雖以入聲吐字,而仍須微以平聲作腔者也。 此北之與南,雖均有入作三聲之法,而實殊者也。又北曲之以入隸三聲,派有定法,如某入聲字作平聲,某入作上,某入作去,一定而不移;若南之以入唱作三聲也,無一定法,凡入聲字俱可以作平、作上、作去,但隨譜耳。如用'轂’字,而此字譜當是平聲,則吐字唱'轂’,而作腔便可唱如'窩’;譜當上聲,則吐字唱'轂’,而作腔便可唱如'窩’之上聲;譜當去聲,則吐字唱'轂’,而作腔便可唱如'窩’之去聲;非如北曲'轂’字之定作'古’也——余皆可推——此又與北曲殊者也。故混入三聲,則與北無別,且亦難于分派; 如北曲法,竟廢卻入聲,又四聲不完;所以別出單押之法,而隨譜變腔為定論也。又南曲系本填詞而來,詞家原備有四聲,而平、上、去韻可以通用,入聲韻則獨用,不溷三聲,今南曲亦通三聲,而單押入聲,政與填詞家法脗合,益明源流之有自也已?!?/p> 客曰:“子之《說韻》,微哉工已,抑何不更設一法,令歌者入作入唱,不變?nèi)暎n不善邪?”曰:“斯固事理之不得已者也。夫入之為聲,詘然以止,一出口后,無復余音,而歌必窈裊而作長聲,勢必流入于三聲而后始成腔,是固自然而然,不可遏也。今試口中念一入字,而稍遲其聲,則已非復入音矣,況歌者必為曼聲也哉?!笨蛦枺骸氨鼻瓤膳扇肼暼肴暎锨喂视蛛y派入聲入三聲?” 曰:“北之人作平、上、去也,方音也。北人口語無入聲,凡入聲皆作平、上、去呼之。即如'轂’字,北人云呼為'古’,北曲自應從北音,故《中原音韻》'轂’字當以入作上而音'古’。凡入聲皆然。 此周挺齋氏之以入派歸于三聲,非任**臆強造也。若南曲,自應從南音。南人呼'轂’與'谷’、'谷’等音同,原不呼'古’,凡入聲皆然,原未嘗作平、上、去呼也,則南曲安得強派之入三聲也!既難強派,別無歸著,則自應更為標部而單押矣。歌須曼聲,入便難唱,則自應隨譜之三聲作腔矣??驮斔估?,夫復何疑。” 客問:“南曲入聲,既可隨通三聲,則凡應用三聲者,皆可用入聲邪?”曰:“否。音有四聲,而大段尤重平仄。上、去、入,皆仄聲。凡用入聲,在曲頭、腹者,止可于通上、去二聲,若平聲則不可以入聲代之;若以入聲押韻尾者,方可以平、上、去隨葉耳。然亦須相牌名,不可浪施,亦仍須用入聲部單押,不可與三聲通押如北曲法。 《幽閨記》'胸中書富五車’、'山徑路幽僻’、'拜新月’諸曲,皆入與三聲通押,是施君美作南曲,亦沿襲北曲之法,他家如此者亦多,然皆非也。君美'春風紫陌’出,引子、過曲,俱單押入聲,此得之耳。且余謂南曲入可通三聲,亦謂作腔耳;若吐字,亦自須分明,豈可竟溷唱邪!” 客曰:“子著《南曲正韻譜》,以為四聲咸備,今平、上、去皆有閉口音,而入聲獨無,何也?”余曰:“勢不可也。入之為聲,詘然而止。凡曲出字之后,必須作腔,若入聲而又閉口,則竟無腔矣。故三聲可用閉口,而入聲無之也。即據(jù)詩韻緝、合、葉、洽四部為閉口入聲,而填詞則已雜通他韻,不端于閉口中互通與獨用;至元周德清皆隸入支思、齊微、歌戈、家麻、車遮諸韻,而不隸于侵尋、監(jiān)咸、廉纖三韻者,亦此意耳?!?/span> 客曰:“南曲入聲既可以唱作平、上、去,而此三聲原有閉口,則唱入聲者,又何不可依三聲而收閉口歟?”余曰:“核哉斯駁!然又有兩截、三截之分焉。唱入聲不閉口,止是兩截;唱入聲閉口,便是三截。如'質(zhì)’字,入之不閉口者也,唱者以入聲吐字,仍須照譜以三聲作腔,已是兩截——兩截猶可也;若'緝’字,是入之閉口者也,唱者以入聲吐字,而仍須以三聲作腔,作腔后又要收歸閉口,便是三截,唇舌既已遽難轉(zhuǎn)折,而亦甚不中于聽矣!則廢之誠是,而又符填詞與北曲之例,當何疑焉?!?/span> 客曰:“三聲之唱也,有吐字,有作腔,有收韻,亦是三截,而唱入聲者獨兩截;且三聲既可三截唱,而乃謂唱入聲者三截即不便,何也?”曰:“又核哉!然凡入聲之唱也,無穿鼻、展輔、斂唇、抵腭、閉口,而止有直喉。直喉,不收韻者也。都無收韻,故止兩截也。三聲有穿鼻諸條,是收韻也。收韻,故三截也。有收韻而三截,所以曰便;無收韻而收韻,是強為之也。強為之,故不便也。且三聲作腔,止就其本聲,故自然相屬,而不費力;入聲之作腔,必轉(zhuǎn)而之三聲,則費力,若更收韻,則益以不便。” 客曰:“然子著《韻學通指》、《唐人韻四聲表》,何以但曰'入聲無穿鼻、抵腭韻’,不曰'無展輔、斂唇、閉口’也?”曰:“詩與曲,不同也?!痹唬骸叭粍t柴氏《古韻通》,何以標十四緝?yōu)楠氂?,而合、葉、洽祗自相通,無別通邪?”曰:“余固云詩與曲不同。柴氏亦為詩、辭言之,而余為*曲言之。蓋聲音之道,古與今自不無間殊云?!?/span> 歌席解紛偶記(附) 酒客或作《黃鶯兒》,首句云:“纖手白于綿。”即席善歌者歌之,謂“白”字不入調(diào),卻難上口。歌者頗精音韻,而作者又自負曲學,兩人辯之不已。余適入坐,叩知其故,笑謂歌者曰:“此字、譜當用仄聲,而'白’是仄聲字,作者非誤;但君守《中原音韻》太專,而不知通變于南曲耳。 蓋南曲唱入聲,與北曲異。北曲'白’字定作平聲,巴埋切;南曲'白’字不定作平,唱時但以入聲吐字,而作腔則隨譜之平、上、去三聲可爾。據(jù)譜,《黃鶯兒》首句第三字當用上聲,則'白’字當以入聲之'白’音吐字,而以上聲作腔,不應如北曲之唱作平聲也。今君泥北韻以唱南曲,故柄鑿耳!”余語是已。又持《南曲入聲客問》共閱之,兩俱爽然云。 跋 入聲之不通于三聲也,自古然矣。如“度”之入為“忖度”之“度”,“告”之入為“忠告”之“告”,“厭”之入為“鎮(zhèn)厭”之“厭”,“準”之入為“隆準”之“準”,使從入聲逆而溯之于平聲,寧不大相徑庭乎?今毛君之論,隨其調(diào)之平仄為平仄,則亦與余逆溯之說相合。但入聲有孤行而無平、上、去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然余于此竊亦有法焉:于數(shù)說牌名用之,則并不須改唱三聲,亦可安于入聲之本位而無難也。心齋張潮。 本講提綱: 一、元曲 一、元曲的基本術語 二、宮調(diào)的應用 三、審曲牌〔南黃鐘·畫眉序〕 四、分享毛先舒的《南曲入聲客問》 元曲研修第一講作業(yè): 一、試制〔南黃鐘·畫眉序〕作品一首,要求正確書寫標題(宮調(diào)、曲牌、題目),韻書參照《中原音韻》。 譜式:〔南黃鐘·畫眉序〕(摘自《欽定曲譜》) 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入平平△。去平入平上平平,入上去平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入,平平去平平去△。 例1:〔南黃鐘·畫眉序〕《八義記》 與民歡,慶賞元宵廣排筵。會簪纓珠履,貴戚三千。座列著公子王孫,簇擁處嬌娥粉面。太平無事人樂業(yè),黎民盡歌歡宴。 二、試制〔仙呂·醉中天〕作品一首,要求正確書寫標題(宮調(diào)、曲牌、題目),韻書參照《中原音韻》。 譜式:〔仙呂·醉中天〕(摘自《北曲小令參考譜》) ×仄平平厶△,×仄仄平平△?!霖啤疗健鳞唐剑ㄉ希鳎霖破狡桔獭?。×仄平平厶平(上)△,×平平厶△,×平×厶平平△。 例2:〔仙呂·醉中天〕 元 · 無名氏 淚濺端溪硯,情寫錦花箋。日暮簾櫳生暖煙,睡煞梁間燕。人比青山更遠,梨花庭院,月明間卻秋千。 三、制曲要點 1、〔畫眉序〕全曲七句,37547776。古格第一句三字,馀同。但在古人的作品中五字句者居多,首二字以平仄始。亦有以六字句開篇的,首三字為平仄仄?!沧碇刑臁橙呔洌渚溲喉?。小令兼用。前五句與醉扶歸同。第一句可為×仄仄平平。 2、對偶:〔畫眉序〕第5/6兩句宜為偶句,末句亦可仄煞。〔醉中天〕第1/2句宜為偶句。 3、這兩個曲牌都沒有疊句,〔畫眉序〕要注意入聲字和第三句首字為領格字。 4、內(nèi)容:〔畫眉序〕此曲牌聲情適合寫祥和的、圓滿的、喜樂的。套曲則適合表現(xiàn)多飲燕、歌舞的場合和情境,戲劇氣氛偏于喜樂等題材。〔醉中天〕入仙呂宮,適合清新綿邈的作品。 5、〔畫眉序〕此曲用作過曲,入套時一是疊用本調(diào)多支〔前腔〕以成套。二是為首牌時多與〔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滴滴金〕等曲牌配搭成套。三是常與北曲〔醉花陰〕或者北曲〔醉太平〕組成南北合套。 曲譜符號注釋:平——平聲;仄——上去聲通用; ×——聲調(diào)通用,如詞譜之“中”;去——必須為去聲:厶——雖為仄,即上去聲可通用,但宜用去聲; △——押韻句;▲——可押可不押韻句; ∧——句中須暗韻字位(“暗韻”指句中與句尾韻腳協(xié)韻的字);上△(平)——指韻腳字雖應押上聲,也可押平聲韻;平△(上)——指韻腳字雖應押平聲,也可押上聲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