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的家長教育焦慮仍揮之不去?三條建議來幫你】如果把社會教育焦慮來源做一下分類的話,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外源性的,主要來源于校外培訓機構有意無意的“販賣焦慮”,另外不少學校也被機構帶動,產生了一種“伴生焦慮”;另一種是內源性的,主要是家長群體教育參與過度所帶來的“自發(fā)焦慮”。從目前來看,“雙減”政策對于治理外源性教育焦慮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學校的“伴生焦慮”也得到了有效緩解,布置作業(yè)量明顯減少了?!半p減”政策就像一劑強勁的退燒藥,校外培訓市場長期高燒不退的情況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基礎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已基本恢復正常。 下一步需要由表及里、內外兼治,進一步緩解家長群體的內源性“自發(fā)焦慮”。當然,政策并非包治百病,單純依靠政策就讓每個家長都滿意是不現(xiàn)實的?!靶牟∵€需心藥醫(yī)”,退燒之后常常需要一個調理階段,家長群體也應當主動對教育變革作出調適,尤其是推動教育觀念轉型,教育參與行為才會更加理性,從而不斷減少“自發(fā)焦慮”。 首先,從家長主義向尊重兒童轉型?,F(xiàn)代社會的工作和生活往往以效率為中心,家長也常常會將職場的評價體系帶入對孩子的教育中,以更短時間達到更高績效作為“更成功”的衡量標準。很多家長也明白要“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但常常是口頭上的,兒童的各種活動安排仍多以家長意志為主。因此,家長教育觀念的真正轉型,要從真正發(fā)現(xiàn)和尊重兒童開始,要時刻提醒自己避免將職場的評價標準帶入教育中,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真正參與到他們自己的學習和活動安排的決策中去。 其次,從成績至上向育人為本轉型。在以往過度競爭和單一評價的教育環(huán)境中,很多家長會不自覺被卷入并導致“內卷”,而難以體悟到教育的真諦。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恐怕很難理解:教育效果的獲得常常是緩慢的,教育過程中的美麗風景常常是孩子在各種不確定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感悟到的。成績至上的理念也許在激烈的教育“通關游戲”競爭中是管用的,但帶來的副作用也是可怕的:2021年發(fā)布的全國國民健康數據表明,青少年抑郁發(fā)病率達26.4%;另外,高分背后是不少家庭親子關系的淡漠甚至破裂。家長必須認識到:孩子未來取得成功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和擁有自我,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更充分擁有尋找自我和發(fā)展興趣的權利與機會。 最后,從家校各育向家校共育轉型?!半p減”之前,很多學校為了教育效率和管理方便,讓渡給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機會很少,因而也導致一部分家長轉向校外培訓班。這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家校各育的狀態(tài),顯然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半p減”政策釋放出的一個強烈信號就是回歸教育的公共性,構建良好教育生態(tài)。但是,在家校共育方面還有很多地方要提升:一方面學校應適當讓渡更多機會,讓家長更多參與到學校育人活動中;另一方面家長也要主動加強與學校、教師的溝通,動態(tài)了解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情況。尤其是“雙減”后各種考試大幅度減少,不少家長因不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而出現(xiàn)了新的焦慮。家校之間應建立起更加科學合理的溝通機制,以更好達成教育共識和育人協(xié)同,從而更加有效地緩解社會教育焦慮。 ?。愊日?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原題為《由表及里緩解社會教育焦慮》#教育##教育微頭條##家庭教育##中國式父母焦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