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了一篇報道,講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總是會面臨一個死循環(huán),比如:想賺錢—工作很忙—天天加班—沒有狀態(tài)—思想混亂—效率低下—變得更忙—沒賺到錢;再或者是:想減肥—鍛煉—瘦了—忍不住又吃了—又變胖—想減肥—又開始鍛煉”等等。 以上兩種情況,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這樣的死循環(huán)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而我們想要打破這種死循環(huán),就需要一種“破局”的思維和能力。 然而,經(jīng)過我們大量的走訪和調(diào)研后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企業(yè)中大量的管理者和員工普遍對于“破局”的理解很淺,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破局”。這只能證明,在企業(yè)增長的這條路上,注定是遙遙無期。 1 只有破局,才能跳出思維的牢籠 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最大的監(jiān)獄,是人的思維意識?!比艘坏└矣谄凭?,思維的牢籠就會被徹底打開。 當感到走進死胡同時,要看看旁邊還有沒有出口。 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有很多“固執(zhí)己見”的人,無論做什么事,固守慣性思維,一路直撞南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天真的認為“再堅持一下,就成功了”。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思維牢籠只是長期把人捆綁的越來越死,而我們只有隨勢而變,學會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面對困局方可游刃有余。 總結(jié)為一句話,那就是:破局,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只是因為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tǒng)。 這個系統(tǒng),就是局。所謂“不破不立”,懂得打破常規(guī)去思考的人,才能成為不同尋常的人。 既然破局如此重要,那為什么身邊超99%的人依然是深處這個局中“無法自拔”,根本無法跳出來呢? 我們仔細來分析一下原因。 2 為什么破局這么難? 我認為一共分為兩大維度,做事和思維。 1、做事的維度低維 我們鼓勵自己或者鼓勵別人的時候,總喜歡說“你要加油!你要努力!”,可大多數(shù)人的體會是:我已經(jīng)很勤奮、很努力了,可為什么還是效能不佳、沒有大的提升? 你有沒有想過,這很可能是因為你只在低水平的層級在做事! 我們可以將勤奮做事分為三重: 第一重:來回重復的勤奮。每天都很努力,除了感動到自己,學習/工作成績等并沒有得到多大提升。這是大多數(shù)人停留的地方,這世上永遠不缺勤奮的人,但成功的人卻很少,這就是原因之一。 第二重:方法迭代的勤奮。會把找到的各種方法應用到實戰(zhàn)中。這種勤奮的思路是:我今天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別人也曾遇過并解決,所以只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嘗試、學習,我也可以解決問題。 第三重:愿景使命的勤奮。例如:先找出自己的人生使命,自己這一生活著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認清自己的主線戰(zhàn)場、賽道,以及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最終確認后再出發(fā)才能事半功倍。 然而,很多人之所以沒結(jié)果是源自于自己是一直處在第一重的來回重復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低水平的勤奮當中。 2、思考的維度單一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叫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錯綜復雜的。 如果用辯證法的理論來解釋有三方面的原因: 1、事件是普遍聯(lián)系的,一件事情的發(fā)生,同其他事情或事物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2、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地球每天都在轉(zhuǎn),大自然每天都有微妙變化,事物每天也處于變化狀態(tài),事情也同樣不例外。 3、世界是對立統(tǒng)一的,所有的發(fā)展都會有矛盾性,基于矛盾性推動而起的。而任何的事情都有陰陽兩面,簡單而言就是凡事都有利弊,對于一件事情的解決方案,不是簡單的做加減法。 所以這就是世界上的事情不是簡單的存在,而是錯綜復雜的根本原因。 我們就以我們今天去坐飛機的這樣子的一個事情來看,從我們前期的線上買票,這個買票的過程表面看過去是輸入一個身份證,然后支付款就可以結(jié)束。 但是實際上這個背后是復雜的信息化系統(tǒng),包括數(shù)據(jù)的收集、數(shù)據(jù)的分析,數(shù)據(jù)的跟蹤,人員的售后等等這些蘊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復雜和努力。 我們今天是有多少人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僅僅只能看到購票的這個過程,背后復雜的系統(tǒng)完全不知;而高手是能看到購票背后的整個底層邏輯與商業(yè)運作系統(tǒng),這個就是本質(zhì)的差距。 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我們總是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是非常簡單的,直接就能夠解決的,有些卻是當時無法解決的,無論是什么問題,到最后,終究是要面對,是要解決的。 解決問題的方法各式各樣,面對問題我們需要做的有很多。解決問題之前我們要思考怎么解決,這個思考,我們要深入、細致、全面。只有深入的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zhì),能夠使我們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類問題,而不是簡簡單單這一個問題。 細致,使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事半功倍的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全面,是我們能夠避免顧此失彼的關(guān)鍵,如果考慮問題不全面,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后面臨著更大問題的出現(xiàn)。 正如毛主席所言:“不要以為世界上的事情那么簡單,事情不是簡單,而是錯綜復雜的。” 做事和思維是兩個普通人難以逾越的一個巨大障礙,那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水平,開始破局呢? 3 如何破局,才能突破一切障礙? 我認為是,一個核心,兩個思維,三種方法。 一、一個核心 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回路,比如“越忙越亂,越亂越忙”就是一種回路,這也是一種差的回路。而我們的人生想要有好的成長,就要學會“打造好的回路,逃脫壞的回路”。 好的回路就是能夠“正循環(huán)”的行為。比如持續(xù)學習帶來的正循環(huán):學習—成長—增值—實踐—復盤—學習。 而壞的回路就會導致“負循環(huán)”的行為。比如很多在組織中的工作狂的循環(huán):工作多—家庭陪伴少—家庭關(guān)系差—工作的更多來證明自己。 對于這樣一個循環(huán)的模式,我們?nèi)绾螐呢撗h(huán)轉(zhuǎn)為正循環(huán)呢?我認為從三點當中去考慮。 ①識破局面,清晰定位。這個是首要的過程,每個人要先了解自己目前陷入在什么局(系統(tǒng))中,在這樣的一個局中有哪些可以突破的點,短期看似好的事情,在長期來說又會有什么樣的損失? ②以終為始來思考。很多人思考都是以始為終的思考,這樣思考的問題會導致最終很難將目標貫徹到底。而以終為始的思考會一直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去思考 自己的目標完成了多少? 自己是在按照步驟進行的嗎? 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 我們可以設(shè)定一個固定時間,每周花費一小時的時間來思考本周的工作狀況、方向、可以改進的地方。 ③開始搭建正循環(huán)。如果做某件事可以讓你有所收益,那如何讓收益帶來更多類似的事情呢? 比如:寫作給你帶來了名聲和錢財,那此時此刻的我們就可以利用我們的名聲和錢財進行“利滾利”,比如利用自己的名聲去影響更多的客戶,用自己的錢財去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等等。 二、兩個思維 1、擁有戰(zhàn)略思維,逃出現(xiàn)有思維牢籠 很多人聽到戰(zhàn)略思維,第一反應會覺得很虛,認為這都是大企業(yè)家該琢磨的事情,我們這些小老板,小員工要了解干嘛? 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戰(zhàn)略思維的本質(zhì)是一種思維模式,更是一個每個人能破局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 戰(zhàn)略思維的核心,不在于“得”,而在于“舍”,先有“舍”才后有“得”。 當我們開始思考戰(zhàn)略思維的時候,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①做什么?不做什么? ②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③重要做什么?次要做什么? 只要不具備未來長期回報的,眼前的利益再高也要狠心放下。狠心放下眼前的利益往往并不容易,因為這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短期利益表面看是“利”,而放下短期利益表面看是“害”。 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兩者永遠是相互矛盾的。做任何選擇,核心就參考一個標準:切掉眼前利益,以未來長期的利益為導向。舍小利換大利,舍短期換長期。 把市場最需要的、自己最擅長的那一件事情,投入全部資源,做到極致,而不是什么都想做,都想用。 2、批判思維,凡事先看自己的盲區(qū) 自我批判,是深度思考的后視鏡,用來糾正你逆襲過程的盲區(qū)??匆粋€人的成長速度,就在于他用了多長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的無知。 如果你是50歲發(fā)現(xiàn)前半輩子很無知,代表你50年才成長迭代了一次。 如果這個月你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上個月的無知,恭喜你,代表你一個月就迭代精進了。 無知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無知。自我批判最有效的方式,是拿別人當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問題。 因此,我主張在組織中,形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氛圍
我們要理清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我們知道我們錯了,我們從自我批判中整改,大力倡導“從泥坑中爬起來的人就是圣人”的自我批判文化。 三、三種方法 1、深度思考 多想想現(xiàn)象背后的動機,尋找看不懂的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多思考幾層后,發(fā)現(xiàn)很多以前理所當然的事情,多想幾層之后,居然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了。我們需要用自己的大腦去看世界,不然你所看到的,是別人喂給你的世界。 深度思考如果是一個坐標圖的話,“多思考幾層”是思維的縱向挖掘,而“多思考幾步”是橫向現(xiàn)實拓展。體現(xiàn)在生活和處事上,比如出門在外,會多想可能發(fā)生的狀況,提前做好準備;比如與人交流,多考慮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個外在體現(xiàn)形式,叫做情商;比如做事業(yè),會提前做好規(guī)劃和流程。 凡事能夠多思考幾步的人,相對比較能做好風險控制,即使輸了,也不至于跌得太慘。 思維的深度跟實踐的深度是相關(guān)的,看一件事情、想一件事情和做一件事情構(gòu)成的對一件事情的思考深度顯然是不同的。 深度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多思考三個維度: a. 多思考一件事的不同角度; b. 多思考一件事發(fā)展的前因后果; c.多思考一件事的底層邏輯。 曾經(jīng),張一鳴在接受過一次采訪時說: 我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其實對事情的認知是最關(guān)鍵的。你對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競爭力。因為理論上其他的生產(chǎn)要素都可以構(gòu)建。比如要拿多少錢納稅?要招什么樣的人?這個人在哪里?他有什么特質(zhì)?應該怎樣的人配合在一起等等。 你對這個事情的認知越深刻,你就越有競爭力。任何一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不論是今日頭條還是其他公司,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不論是有資源的人還是沒資源的人,這差別也很小。你就多最多你就多幾十個人,那你就多幾千萬,這個就差別其實也很少。 但是你對事情的認知差別是巨大的,比如說今日頭條可能非常強調(diào)招聘頂級的技術(shù)人員,那這個說法對很多公司可能也是不對的。 張一鳴的這段話很在理,的確,人與人之間在同樣的年齡下會有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很大程度是源于人和人之間的認知不同,而國海咨詢團隊曾輔導過多家世界500強和大量中小企業(y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同規(guī)模實力的企業(yè)老板和干部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 在同樣的一個事情上,不同階段認知的水準完全不同。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人類對與任何事物的反應和一切改變世界的活動都是主觀意識在客觀世界中的投影。 所以我們的對于世界的認知,就是我們?nèi)康氖澜?。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究世界的邊界,但是最終,都是我們認知的提升。 2、刻意練習 該理論的核心是相信大腦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專家級的技能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訓練的關(guān)鍵是按順序完成一系列的分階段小任務。 這些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在教育學里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 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吃苦耐勞,這不是例行公事或者邊打邊鬧的練習,需要大腦認真的參與,最終形成潛意識里的心理表征。 日常生活中,我們無論是騎自行車還是打籃球,或者開挖掘機,任何技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重復訓練。訓練的結(jié)果是形成大腦潛意識中的心理表征。 一個人要想能力有提高,需要不斷挑戰(zhàn)自己,逼迫自己。我們遇到的挑戰(zhàn)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越高效。 但是過分逼迫自己也可能導致倦怠??茖W分析對于我們的大腦,可以細分成三層。 最內(nèi)一層是“舒適區(qū)”,是我們已經(jīng)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qū)”,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的則是“學習區(qū)”。 只有在學習區(qū)里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因此,處在舒適區(qū)之外卻離得不太遠的挑戰(zhàn),才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在學習區(qū)內(nèi)的練習并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而是持續(xù)地做自己不能做好的事,以求自己技能的提高。例如對于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yè)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3、克服障礙 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以下四個認知階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很多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人,但這種人往往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自以為天下第一、自以為博才多學無所不能,其實就是個“無知人士”。 如果把你擁有的知識比喻成一座孤島,而廣袤無垠無邊無際的大海就是你不知道的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無知之海,島嶼與大海的接線處就是海岸。 當這個小島很小的時候,你以為自己沒有盲區(qū),其實是你看不到寬廣的大海。當這個小島不斷變大,海岸線不斷寬廣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大海原來是這么令人心潮澎湃。 不斷提升認知層次,直到有一天達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那個時候,別說什么焦慮了,你已經(jīng)成為自己人生事業(yè)的主人! 最后總結(jié) 普通人和牛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破局能力,凡是厲害的人,最厲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這和天賦、機遇都無關(guān),真的就是一種“知行合一”的能力。 祝愿每個學習完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有像高手一樣思考的破局思維! END 花一秒鐘就看透世界本質(zhì)的人注定擁有不凡的人生! 國海咨詢是這個時代企業(yè)經(jīng)營方法論務實的踐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