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代,從小山溝出來,在滿是紈绔子弟的學校里上學。 在北京,因為沒錢燒炕,和朋友們八個人擠在一個炕上,互相以體溫御寒。生活拮據(jù)而清苦,沒錢吃飯,只好在街上撿來白菜幫子加鹽煮。 在北大圖書館,北大教授一個月月薪兩三百元,而他的月薪只有八元。 毫無疑問,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起點是很低的,但是他的心思,從來都沒有放在物質的攀比與享受上。 他的心靈在哲學、歷史、中外文化里汲取了營養(yǎng),他心里有更遠大的志向,他的生活被燃燒的信念和理想所支撐。 他在27歲時,就確立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志向。 在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楊昌濟詢問他的學生的志向,有的說想當教師,有的說想當官,有的想經(jīng)商,各種各樣的都有,但是毛澤東卻沒有回答。 毛澤東為什么沒有回答呢? 因為20歲的他明白,志向志向,有志不成,還得有向,二者相輔相成。“志”是目標,“向”是方向,是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方法,年輕的毛澤東意識到了這一點。 青年人都喜歡談立志。毛澤東則認為離開真理,來談立志,只是對前人有成就者的簡單模仿。真正的立志,應該是先尋找真理,然后按照它去做,而不是張嘴就來。 在沒有找到真理的情況下,先設定一個較高的目標去學習,待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可以確立志向。 毛澤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所以他27歲確立了人生目標。 從此以后再也沒有變過,并終生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年輕人大都喜歡立flag,不管是短期的也好,還是長期的也罷,大都堅持不了幾天。 在《為什么是毛澤東》這本書中,作者說很多人的平庸,源自于,太早就放棄了大的目標和志向。沒有大的目標和志向,自然就不會有失敗,但是也放棄了人生中更大成就的可能性。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名人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