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位于渝東南武陵山腹地,這是一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小城被大山環(huán)抱,酉陽河穿城而過,這里風(fēng)光旖旎,猶如一幅令人夢幻的水墨山水畫,一片棲息心靈的最美家園。 一首神曲《桃花源》mv: 陶淵明在晉朝 寫了桃花源 名揚千百年..... 這是草原歌王騰格爾專門為酉陽桃花源而創(chuàng)作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1600多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它承載了世人對田園美景和理想世界的向往。 《桃花源記》,一段凝固千年的詩話,一部神秘的歷史典籍,惹人心醉,留下了一個令世人爭相尋覓的“世外桃源”。 來到酉陽,一副巨型宣傳廣告映入眼簾: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 好美的宣傳語,真正的“桃花源”,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來到酉陽,方知在桃花源景區(qū)、游客中心之旁有一座歷經(jīng)600多年歷史的古城——酉州古城。 來到古城,高大雄偉的城門樓映入眼簾,城樓青磚碧瓦、翹角飛檐,在藍(lán)天白云的映襯下氣勢恢弘。 古城依山而建,斑駁的石板街長1.3公里,由南向北延伸,它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載體,集土家族苗族建筑、民俗風(fēng)情為一體,是游人領(lǐng)略和品味渝東南悠悠土家文化和濃郁民俗風(fēng)情的一個窗口。 草原歌王、著名歌手騰格爾的一首神曲《桃花源》mv就是在此拍攝的。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隱于鬧市,游覽非常便利。 桃花源,這是一個國家級的5A旅游景區(qū),景區(qū)由世外桃源、太古洞及酉州古城、桃花源廣場所組成。 走出古城,便是桃花源廣場,景區(qū)入口位于廣場一側(cè),正常的游覽順序,從這里進(jìn)入先游世外桃源,而后從太古洞出,乘景交車返回。 此時,已是下午時分,索性乘景交車前往太古洞,來個反向游覽,天黑了沒有關(guān)系,世外桃源的出入口就在桃花源廣場。 太古洞,既是溶洞景區(qū)也是一條進(jìn)入世外桃源的通道,洞口處瀑布飛流而下,給神秘的太古洞增添了無限生機(jī)和魅力。 酉陽的山地,河流深切,坡陡谷深,漏斗、盲谷、暗河、溶洞在這里遍布,具有顯著的喀斯特巖溶地形特征。 太古洞,位于世外桃源最里端、金銀山腳下絕壁之處,洞內(nèi)全長3000米,洞寬10—50米,高度20—80米,它與世外桃源相連,被人稱為“桃源秘徑”。 太古洞,因洞穴入口處頂部一塊天然巨石,酷似易經(jīng)中的平面圖形“伏羲龍圖”,故而又稱為伏羲洞。 太古洞,一座大自然賦予的鬼斧神工的藝術(shù)宮殿,它被譽(yù)為“世界遺產(chǎn),地下石林,人文始祖,三皇伏羲”的美譽(yù)。 如夢如幻的光影,星星點點的燈光,指引著前方未知的路。 太古洞,氣勢磅礴,洞里有寬敞的大廳,曲折的廊道,險峻的峽谷,幽深的地下河,游走其中,讓人驚嘆連連。 洞內(nèi)景觀,琳瑯滿目,絢麗多彩,鐘乳挺拔,石筍叢生,石幔高掛,石柱巍峨,石簾低垂,石瀑飛流,一路覽過,讓人眼花撩亂,應(yīng)接不暇。 晶瑩剔透的石鐘乳,數(shù)不勝數(shù),千姿百態(tài),或倒掛、或斜依、或頂天立地,似人、似樹、似寶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處處是美景,步步是奇觀。 這是渝東南地區(qū)又一座大自然賦予的鬼斧神工的藝術(shù)宮殿, 在酉陽,堪稱“地下的世外桃源”。 太古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景萬物,無限生機(jī),充滿神奇;洞內(nèi),步步如畫,畫畫逼真,進(jìn)入洞中,恍如走進(jìn)神話世界。 太古洞,是遠(yuǎn)古歷史的天地,筍柱隱示著無聲的流年,鐘乳滴訴著歷史的滄桑,簾幔記憶著洪荒的訊息,行走其間,似乎在神游太古。 太古洞,是文學(xué)藝術(shù)的長廊,走在這個長廊里,停立細(xì)覽,會領(lǐng)略出無窮奧妙,驚嘆大自然創(chuàng)作出無數(shù)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珍品。 有專家認(rèn)為,太古洞,它形成于二疊紀(jì)時代,距今約3億年的歷史,是國內(nèi)已開發(fā)的溶洞中,科研價值最高,歷史最悠久,最神奇的地下地質(zhì)景觀。 太古洞,在歲月的長河中,曾有秦朝咸陽儒生來此避難,給太古洞增添了幾分人文神秘色彩。 據(jù)《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 “有秦人,負(fù)書笈,輾轉(zhuǎn)來酉?!? 秦“焚書坑儒”后,一群咸陽儒生,背負(fù)詩書,離咸陽,經(jīng)漢中,出劍門,順嘉陵江、長江,逆烏江,來此酉陽絕境,藏身于太古洞,與世隔絕,大量的商周經(jīng)典古籍得以保存。 后人有詩云: “千卷遺書秦火后,幾人負(fù)笈酉山陽”。 高聳的絕壁之下,是太古洞的出(入)口,一側(cè)石碑上有“天坑之父”朱學(xué)穩(wěn)的題詞——“世界奇觀,地下石林”。 出太古洞天,眼前豁然開朗,來到了世外桃源,給人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環(huán)顧眺望,高聳的絕壁環(huán)立,眼前的世外桃源,它分明就是一個天坑,人們將其稱之為“桃源天坑”。 頗為神奇的是,“天坑之父”朱學(xué)穩(wěn)教授實地踏勘后確認(rèn),世外桃源與太古洞原為一體,后因地質(zhì)原因塌陷成為天坑,其發(fā)育形成歷史久遠(yuǎn),這在世界上極其罕見。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作,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就是《桃花源記》里一個武陵漁人尋覓遇見的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從邁出太古洞那一刻起,便被這里的景色所吸引,自然風(fēng)光、秦人古村、及秦俗、秦貌、秦趣等古風(fēng)古韻在世外桃源相得益彰,一幅隱逸悠遠(yuǎn)、寧靜和諧、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畫卷。 美中不足的是,錯過了桃色滿園的季節(jié),留下稍許遺憾;不過,時值9月,這里仍能見到夭夭桃花....。 豁然開朗之地,別有洞天,四周青山環(huán)繞,唯山之中是一方盆地,溪水潺潺流淌,一汪汪碧水隨清風(fēng)蕩漾;屋舍間,美池旁,桃柳錯落分布,桃花灼灼,柳枝依依,靈氣醉人。 置身田園仙境之中,還真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美妙感覺。 霎那間,它打動了我,世外桃源——桃花源,它已融入我的心中。 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令世人追逐,酉陽的桃花源景區(qū)里一座精心修繕的陶公祠,專門紀(jì)念這位田園詩人。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潛,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文學(xué)家、散文家、被譽(yù)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睦、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水霧繚繞間,不遠(yuǎn)處絕壁之下又見一洞,詢問從那個洞子過來的游人,方知名叫“大酉洞”。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里這樣說。 這里,桃花、良田、美池、桑竹,樣樣都有,想當(dāng)年,《桃花源記》里的武陵漁人,可能就是通過這個洞子,尋進(jìn)了桃花源,來到這豁然開朗的屋舍、美池之地。 大酉洞,世外桃源和外面的世界一山兩隔,要進(jìn)入世外桃源,必須要穿過大酉洞。 這是一個石灰?guī)r溶洞,高、寬約30米,桃花溪水穿洞而過,注入酉陽河。洞內(nèi),上穹下平,鐘乳懸掛,形態(tài)各異,憑游人之興,隨形賦名。 洞壁上有許多篆刻題詠,皆因年代久遠(yuǎn),蝕損莫辨,唯清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見。 陶淵明傳世于一篇《桃花源記》,令世人尋覓、追逐其原型地,清《酉陽州志》記載,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薄短一ㄔ从洝芬院喚毜恼Z言,清晰地描述,勾畫出了一處“世外桃源”。 出了大酉洞,細(xì)看眼前的景象,山、小口、武陵人舍棄的小船,這一切與《桃花源記》所描繪得如此酷似。 世外桃源不算大,游后小有感觸,此刻,渝東南酉陽桃花源風(fēng)景區(qū),在我的心中,它無疑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夜空下的桃花源廣場景觀、商業(yè)建筑,嫵媚動人,那五顏六色的燈光,把桃花源廣場裝扮得格外美麗。 出了世外桃源,天很快就黑了,不知不覺,又一次身處酉州古城。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酉陽第12代土司冉興邦修建的土司衙門,后經(jīng)10余世土司的傳承修繕,一度成為渝、鄂、湘、黔結(jié)合部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中心。 如今,古城雖為仿舊重建,而城樓上的“酉州”二字,則是清同治十一年,清朝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到酉陽主考期間為古城題寫的真跡。 酉州古城,這是一座展示土家建筑、歷史、民俗、文化的“博物館”。 風(fēng)格各異的土家吊家樓,矗立于青石板街的兩側(cè),依稀可感受到酉陽800年州府的恢弘氣勢、600年土司的滄桑歲月。 古城內(nèi),客棧、酒肆、特色旅游商鋪及美食小攤,一應(yīng)俱全,游人可在各種美食的香味中感受“舌尖上的酉陽”,在悠悠茶韻中去感受神秘的土司文化。 夜晚的古城,游人不多,這里的夜景也沒有什么名氣,但位于小縣城的酉州古城,依舊流光溢彩,燈火閃爍,夜景迷人。 依戀攝影制作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重慶 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