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本質(zhì)是里熱,或兼濕,或兼瘀。 一、里熱 主癥: 1、脈滑、大、數(shù)等有余之象,口干,舌燥紅、苔或黃; 2、尿黃,思冷飲; 3、蒸汗、汗多、手足心汗,或兼衄血; 4、潮熱、惡熱,日晡所甚; 5、煩躁、譫語,多日未便、腹痛拒按,軀體單側(cè)痛,頭闕上痛等。 上述諸證,但見一證即是。 里熱的正治是清法或下法。清法用于初期,下法用于進(jìn)展期。清法主用白虎湯,下法主用承氣湯證系。 然稟賦有異,病有多變,醫(yī)有明庸,失治、誤治紛然。 陽明病成因 因為凡陽證必?zé)?,熱則傷津耗液,故直接導(dǎo)致汗腺、體溫、大小便異常。根據(jù)病理演變,可分為 (一)、疾病的正常病程:太陽→少陽→陽明,或者太陽→陽明,或者少陰→陽明。 (二)醫(yī)療失當(dāng) 1、發(fā)汗太過,體液喪失太多。 2、表證誤下,致協(xié)熱利,葛根芩連湯證(實)、桂枝人參湯證(虛)。 3、下之過早: ①邪熱陷于上焦 心中慍慍欲吐,吐后稍舒者,瓜蒂散證。 虛煩不得眠者梔子豉湯證系。 饑而食不下,為痞證;素體陽熱則按之自濡、或面微潮紅者,三黃瀉心湯證;素體虛寒者,陷于陰證,半夏瀉心湯系。 若與痰飲合邪者,排膿散證、小陷胸湯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等。 若與水濕合邪者,己椒藶黃丸、大陷胸丸湯證、十棗湯證。 ②陷于中焦:較輕淺,僅煩渴,白虎加人參湯證。 ③陷于下焦:渴而小便不利、或便溏,豬苓湯證。 4、下不得法 ①下之過輕:病必反復(fù)、不除。 ②下之過重,陷于陰證:便溏、或利,氣短乏力;厭食、食亦不化,酌與理中湯、四逆湯救逆。 ③誤用溫法、汗法:“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也。 4、該下而未下,逐步傷津耗液,輕者腹痛不能俯曲、譫語,重者目睛直視、陽毒、不救。 二、兼濕 主癥:口干不欲飲,小便不利,有汗或無汗,身重乏力,發(fā)黃,熱利下重或便溏,苔厚等。 正治:清熱利濕,偏于發(fā)黃者用茵陳蒿湯或桂枝加黃芪湯、偏于熱利者用白頭翁湯、清熱利濕用四妙散等。 三、兼瘀 主癥:舌有瘀斑、唇色紫暗,健忘,發(fā)黃,小便自利,大便或黑而易,或局部疼痛、麻木,或晝輕夜重等。 正治:逐瘀,酌用桃仁承氣湯、大黃蟄蟲丸、抵當(dāng)湯、下瘀血湯。 四、恢復(fù)期調(diào)養(yǎng) 1、竹葉石膏湯 2、百合地黃湯證系 3、酸棗仁湯 |
|
來自: 慶萌堂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