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朝首都,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南京和北京。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還在當吳王時府邸就設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后應天府也隨之成為明朝首都。建文帝時期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靖難,靖難成功后朱棣就順理成章的登上帝位,著手準備遷都北平事宜,并將北平府改為順天府。但遷都不久后朱棣就駕崩了,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后又想遷都回南京,可惜還沒等到付諸行動自己就先駕崩了,直到明英宗時期,才正式確定將順天府作為明朝首都,直至明末再無爭議。 實際上朱元璋稱帝前也十分糾結定都的問題。表面上看朱元璋是在應天府統(tǒng)籌全局,定都應天府是天經地義的,實際上應天府并不是首都的最佳選擇。畢竟朱元璋稱帝時全國還沒有統(tǒng)一,當時的局勢是南方明朝與北方元朝對峙,在只有半壁江山時,應天府作為首都問題不大,可以輻射整個南方。然而統(tǒng)一天下后,應天府的位置對于全國來講就比較偏東南了,尤其是軍隊征戰(zhàn)西北時,從京城到前線的通訊條件十分困難。朱元璋當然也看出了應天府作為首都的劣勢,為了應對西北戰(zhàn)事,朱元璋便將汴梁(今開封)也設為都城,效仿古代的兩京制。 朱元璋對遷都的事一直心心念念,《皇明寶訓·定都》中有這樣的記載:“帝召元朝諸老臣問以建都之所?;驅σ躁P中險固,金城天府,可都;或對以洛陽地中四方,貢賦道里均平,可都;或對以北京,趙宋故都,可都;或對以北平宮室完全,就之以省民力,可都;或對以建業(yè)六朝舊都,可都......”。可見朱元璋心中首都選址優(yōu)先度是長安(今西安)高于洛陽高于汴梁(今開封)高于北平(今北京)高于建業(yè)(今南京)。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考察陜西,計劃為新都選址。朱標重點考察了長安和洛陽兩地,這兩地也是自古以來最為王朝定都所青睞的。可惜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考察歸來不久后就去世了,此后朱元璋再無心思進行遷都,只能將問題拋給子孫后代了。 到了朱棣登基稱帝后,遷都的事又被擺到臺面上了。朱棣的根基本來就在北平,遷都北平不僅能夠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還能抗擊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qū),一舉兩得。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開始營建北京,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久廢的大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八年(14220年)北京宮殿終于落成,同年九月朱棣下令次年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雖然朱棣在位期間將遷都事宜辦完了,但定都北京有一個最大的劣勢,就是京城糧食補給成本太高,大部分糧食需要南方調配供應,通過漕運運到京城,若遇到干旱之年,那漕運更是困難。明仁宗上臺后自然是看到了北京作為首都的不足之處,便想著遷都回南京。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熾正式宣布“將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復北京行部及行后軍都督府”,四月“命皇太子謁孝陵,遂居守南京?!钡逶轮旄邿刖屯蝗获{崩了,牽掛遷都的他只得在遺詔中留下“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的話語,寄希望后世之君完成還都之事。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后自然不敢違背父親的遺詔,便將南京重新定為“京師”。但此時蒙古威脅頗大,還不是還都的時候,所有得到政府機構便都還留在北京辦公,這就導致了北京有首都之實而無京師之名,南京則有名無實??上鄄糯舐缘闹煺盎谖粌H十年便駕崩了,還都之事又不了了之。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時期局勢又發(fā)生了變化,從永樂十九年算起,北京作為明朝的政治中心已經長達二十年時間,朝廷重臣以及皇親國戚都在北京扎根了,此時再還都南京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動搖統(tǒng)治。正統(tǒng)六年(1441)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同意了鄭恪的請求,于同年十一月初一正式定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就這樣,讓明朝糾結七十多年的首都選址問題終于塵埃落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