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七言詩而言,詩界一直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訣,意思是在七字詩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適當(dāng)放寬要求,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嚴(yán)格而絕無平仄可替代的寬松要求。由此可以推知,在五言詩句中,則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 當(dāng)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只是一種籠統(tǒng)而并不準(zhǔn)確的說法,本書不提倡現(xiàn)代人寫詩以此為據(jù)而為自己未遵循格律規(guī)范的詩作找借口。 前面在講近體詩的平仄格式里介紹了詩的四個句型,即平仄腳、仄仄腳、平平腳和仄平腳。這四種句型的平仄變格是指: (1)平仄腳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聲為正格,仄聲為變格。如 (2)仄仄腳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聲為正格,仄聲為變格。如 (3)平平腳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聲為原則上的要求。如 (4)仄平腳句型,以仄聲為正格,平聲為變格。如 盡管古代詩人常有平仄變格的詩作,但畢竟不合詩律規(guī)范,不能成為今人寫詩可隨意用變格的理由。今人對古人詩作變格現(xiàn)象的解釋,也屬于因古人有此類詩作傳世而對其進(jìn)行的牽強附會的解讀。 寫詩,應(yīng)當(dāng)力求按正格用字。一旦出現(xiàn)了變格,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通過拗救來解決格律欠規(guī)范的問題。 8.詩的拗救 詩中不符合平仄規(guī)矩的詩句稱之為“拗句”。拗,不順的意思。一旦出現(xiàn)了拗句,進(jìn)行補救的辦法就是“拗救”。具體方法是: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在后面適當(dāng)?shù)牡胤接闷铰曌肿鳛檠a償。這種補救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對句相救。 本句自救是指詩中仄平腳句型五言第一字(PPZZP)、七言第三字(ZPZPPZZP)必須是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稱之為“犯孤平”(即除韻腳外,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此乃詩家之大忌。在科舉時代,作詩考題只要犯孤平了就算不及格。這時可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聲作為補償,這種方法叫做“孤平拗救”。例如:即第三字用了平聲“天”補救第一字為仄聲“恐”之拗,“犯孤平”的拗句得“救”了。再如即第五字用了平聲“行”補救第三字為仄聲“渡”之拗,“犯孤平”的拗句得“救”了。對句相救是指出句出現(xiàn)了拗,用對句來救,這里面有兩個修辭方法:一是大拗必救,二是小拗可救可不救。詩中出句為平仄腳句型的五言第四字(ZPZPPZ)、七言第六字(PZPZPZPPZ)拗,用了仄聲字,此謂大拗,則必須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PPZZP)、七言的第五字(ZPZPPZZP)用平聲字作為補償。例如,對句的第三個字用了平聲“空”,補救了出句第四字為仄聲“此”之拗。再如,對句的第五字用了平聲字“煙”補救了出句第六字為仄聲“十”之拗。詩中出句為平仄腳句型的五言第三字(ZPZPPZ)、七言第五字(PZPZPZPPZ)拗,用了仄聲,此謂小拗,則可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PPZZP)、七言第五字(ZPZPPZZP)用平聲字作為補償。例如:即對句第三字以平聲“天”補救出句第三字為仄聲“客”之拗。再如即以對句第五字用平聲“風(fēng)”補救出句第五字“日”為仄聲之拗。這種小拗的情況救了更好,不救也過得去,故有“小拗可救可不救”之說。不難看出,“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也是本句自救的詩句。本句自救和對句自救并用是詩人經(jīng)常使用的賦詩方法,譬如凡經(jīng)過拗救的詩句,就不再被認(rèn)為不規(guī)范?;蜓灾?,我們可以將拗救而成的格式看成另一類標(biāo)準(zhǔn)格式。對于初學(xué)者來說,最好還是嚴(yán)格按譜作正格詩,正格熟練以后在必要的時候再運用拗救。詩的章法系指古人作詩常用的“起、承、轉(zhuǎn)、結(jié)”的修辭方法。“起”,即詩的開頭,絕句便是第一句,律詩便是首聯(lián);“承”,即以“起”為基的繼續(xù)展開,絕句便是第二句,律詩便是頷聯(lián);“轉(zhuǎn)”,即轉(zhuǎn)折,出新意,絕句便是第三句,律詩便是頸聯(lián);“結(jié)”,即全篇的結(jié)束,絕句便是第四句,律詩便是尾聯(lián)。這些章法的具體寫作技巧,并沒有特殊的規(guī)定,也是因人而異,讀者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詩作加以體會,不必過于拘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