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處:《中國古代戰(zhàn)爭的地理樞紐》,宋杰 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4月版 連接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重要交通樞紐 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襄陽頗受兵家矚目,是南北對抗雙方激烈爭奪的熱點區(qū)域。吳慶燾《襄陽兵事略·序》曰:“世之言形勝者,荊州而外必及襄。其用兵萌于春秋,茁于東漢,枝于三國,蔓于東晉六朝,而樛于宋之南渡,史策具在,可坐而稽也。”周室東遷之后,隨著楚國的強盛和立都于郢(后亦稱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江漢平原逐漸成為南方新興的經(jīng)濟區(qū)域。楚地與北方華夏諸邦的交通往來,主要經(jīng)過襄陽所在的鄂西山地,陸路可由郢都北上,過今當陽、荊門、宜城等地直趨襄樊,或稱作“荊襄道”。涉漢水后經(jīng)襄鄧走廊通道進入南陽盆地,然后分為三途。分述如下: 其一,向東北穿越伏牛山脈南麓與桐柏山脈北麓之間的方城隘口(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到達華北平原的南端。如《荊州記》所言:“襄陽,舊楚之北津,從襄陽渡江,經(jīng)南陽出方(城)關,是周、鄭、晉、衛(wèi)之道。”這一途徑又稱為“夏路”,是楚師屢次與齊、晉等國逐鹿中原,爭奪霸主地位的進軍路線。顧棟高亦言:“是時齊桓未興,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旋取羅、鄀,為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為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绾記Q魚爛,不可底止,遂平步以窺周疆矣?!?/span> 其二,從南陽盆地沿白河支流河谷北行,越伏牛山脈分水嶺,過魯陽(又稱三鵶,今河南省魯山縣南)、陸渾(今河南省嵩縣東北)諸隘,則進入伊、洛流域,抵達號為“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妒酚洝肪?0《楚世家》載莊王八年(前606),“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并向使者王孫滿詢問周鼎之大小輕重,其大軍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其三,自申(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行,越今內(nèi)鄉(xiāng)、淅川入武關,經(jīng)商洛山區(qū)過藍田后,到達秦國所在的關中平原,后人或稱其為秦楚大道。楚懷王十七年(前312),“乃悉國兵復襲秦,戰(zhàn)于藍田”,遭到慘敗?!妒酚洝肪?《秦本紀》載昭襄王十五年(前291),白起攻楚,取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二十八年(前278),白起復攻楚,取鄢(今湖北省宜城市)、鄧(今河南省鄧州市),“赦罪人遷之”;次年便攻克楚國首都郢城。前后出師均是走此條路線。 此外,襄陽沿滾河東行,過今棗陽,可走桐柏山和大洪山間的谷道抵達隨州,再順涢水南下,經(jīng)安陸、云夢進入江漢平原北端,抵達長江之濱的沔口(今漢口)。 蒙古南宋襄樊戰(zhàn)役經(jīng)過示意圖(1271-1273)(《中國古代戰(zhàn)爭的地理樞紐》插圖) 江漢平原與北方聯(lián)系的水路,則是通過漢水運輸航行。漢水又稱沔水,發(fā)源自陜南鳳縣,過漢中、安康盆地后,“自陜西白河縣流入界,經(jīng)鄖陽府城南,又歷均州及光化縣之北,谷城縣之東,又東至襄陽府城北折而東南,經(jīng)宜城縣之東,又南經(jīng)承天府城西,荊門州之東,復東南出經(jīng)潛江縣北及景陵縣南,又東歷沔陽州北及漢川縣南,至漢陽府城東北大別山下會于大江”,幾乎縱貫了整個江漢平原?!稇?zhàn)國策·燕策二》載秦王威脅楚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敝v的就是將要利用漢水運兵伐楚。 襄陽又是南陽盆地南部湍河、白河、唐河幾條川流收束而下、匯入漢江的地點。因此,楚地與北國的水運交通,可從沔口溯漢江而上,經(jīng)鄢郢(今湖北省宜城市)、石門(今湖北省鐘祥市)至襄陽后,又可分為二途,或繼續(xù)西行入漢中盆地,或轉(zhuǎn)入三河口(或稱三洲口,今唐白河口),北上直航宛南。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79《湖廣五》襄陽府曰:“白河,府東北十里。其上流即河南南陽府湍、淯諸水所匯流也。自新野縣流入界,經(jīng)光化縣東,至故鄧城東南入于沔水。……或曰白河入漢之處亦名三洲口。吳將朱然攻樊,司馬懿救樊,追吳軍至三洲口,大獲而還。又王昶屯新野,習水軍于三洲,謀伐吳?!端?jīng)注》:'襄陽城東有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三洲東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李吉甫曰:“鄧塞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南臨宛水,阻一小山,號曰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裝治舟艦,以伐吳。陸士衡表稱'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也?!?/span> 由此觀之,襄陽自春秋以來就是連接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幾條陸路、水路在此交會,使其成為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重要樞紐,因而在軍事上具有極高的地理價值。如司馬懿所言:“襄陽水陸之沖,御寇要害,不可棄也?!扁滓硪嘣唬骸坝嬒尻?,荊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關、隴咫尺,北去洛、河,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險峻,水路流通,轉(zhuǎn)運無滯,進可以掃蕩秦、趙,退可以保據(jù)上流。” 顧祖禹則列舉史實論道:“(襄陽)府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以來,嘗為天下重地。曹操赤壁之敗,既失江陵,而襄陽置戍屹為藩捍。關壯繆在荊州,嘗力爭之,攻沒于禁等七軍,兵勢甚盛。徐晃赴救,襄陽不下,曹操勞晃曰:'全襄陽,子之力也?!w襄陽失則沔、漢以北危。當操之失南郡而歸也,周瑜說權曰:'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皦芽妵?、樊,操憚其鋒,議遷都以避之矣。吳人懼蜀之逼,遽起而議其后,魏終得以固襄陽,而吳之勢遂屈于魏。自后諸葛瑾、陸遜之師屢向襄陽,而終無尺寸之利,蓋勢有所不得逞也?!?/span> 襄陽周圍的地形、水文條件有利于軍事上的防御 襄陽之所以受到兵家重視的另一原因,則是它周圍的地形、水文條件有利于軍事上的防御。襄陽城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相對,川流湍急,難以泅渡。蔡謨曾云:“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魚貫溯流,首尾百里。”顧祖禹稱其“蓋謂襄陽以西”。按漢水在春秋時曾為楚國之北疆,并作為它的天然水利工事。后代割據(jù)江南者,亦需要把外圍防線推廣至淮河、漢水一帶,才能確保其統(tǒng)治的安全?!蹲x史方輿紀要》卷75《湖廣一》對此論述甚詳: 《詩》:“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薄蹲髠鳌罚骸俺h水以為池?!庇衷唬骸敖?、漢、睢、漳,楚之望也?!薄妒酚洝こ兰摇氛淹踉唬骸跋韧跏芊?,望不過江、漢?!狈虺酰瑵h非楚境也,故屈完對齊桓云:“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弊猿浞ルS,軍于漢、淮之間,自是漢上之地漸規(guī)取之矣。吳之伐楚也,與楚夾漢,而楚之禍亟焉。林氏曰:“楚之失,始于亡州來、符離;其再失也,由于亡漢?!睍x蔡謨謂:“沔水之險,不及大江?!辈恢G楚之有漢,猶江左之有淮,唇齒之勢也。漢亡江亦未可保矣。孫氏曰:“國于東南者,保江、淮不可不知保漢,以東南而問中原者,用江、淮不可不知用漢,地勢得也?!?/span> 電視劇《神雕俠侶》(1995)劇照。 徐益棠曾說“襄陽群山四繞,一水縱貫”。鄂西北地區(qū)多為低山丘陵,襄陽城面向漢水,背依峴山,周圍東有桐柏山,東南有大洪山,西北為武當山余脈,西南則為險峻的荊山山脈,構成了四邊的屏障,便于設防而不利于車騎與大軍的行動。漢水自襄陽城東向南曲折,從兩旁的山嶺之間穿行而過,順流東南而下,至石門(今湖北省鐘祥市)進入江漢平原。襄陽正當其河谷通道的北口,可以利用臨城的漢水與周圍的群山封鎖敵軍的來路。所以《南齊書》稱襄陽“疆蠻帶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對樊、沔,為鄢郢北門”。甄玄成亦曰:“樊、沔沖要,山川險固,王業(yè)之本也?!?/span> 由于占據(jù)地利之險要,歷史上守襄樊者屢借城池山水之固,挫敗來犯之強敵。如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征襄陽,圍曹仁于樊城,“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shù)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shù)板,羽乘船臨城,圍數(shù)重,外內(nèi)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水亦稍減,晃從外擊羽,仁得潰圍出,羽退走”。又南齊建武四年(497)九月,北魏孝文帝帥眾南征,“遂引兵向襄陽。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沸地”,攻拔新野,并屢敗齊兵于沔北,齊雍州刺史曹虎屯守樊城;十二月庚午,“魏主南臨沔水;戊寅,還新野”。次年(498)二月庚寅,“魏主將十萬眾,羽儀華蓋,以圍樊城”。曹虎堅守不下,“魏主臨沔水,望襄陽岸,乃去”。南方如果丟失了襄陽,就會造成極為不利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如顧祖禹所言:“彼襄陽者,進之可以圖西北,退之猶足以固東南者也。有襄陽而不守,敵人逾險而南,漢江上下,罅隙至多,出沒縱橫,無后顧之患矣?!?/span> 襄陽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相當優(yōu)越,利于墾殖 襄陽在歷史上長期被作為軍事樞紐,還有一個緣故,就是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相當優(yōu)越,利于墾殖,能為前線的屯軍提供充足的糧餉。《讀史方輿紀要》曾設論道:“客曰:然則襄陽可以為省會乎?曰:奚為不可?自昔言柤中之地為天下膏腴,誠引滍、淯之地,通楊口之道,屯田積粟,鞠旅陳師,天下有變,隨而應之,所謂上可以通關、陜,中可以向許、洛,下可以通山東者,無如襄陽?!?/span> 襄陽附近低山丘陵之間多有可耕的平地,土壤肥沃,宜種粟、稻、桑、麻。同時,氣候溫和濕潤,尤其是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達2000小時以上,是今湖北全省日照時數(shù)最多的地區(qū)之一,基本上可以滿足兩熟的要求。鄂西北處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北緣,自西北流向東南的漢江及其支流堵河、南河、匯灣河、官渡河、唐白河、清河、滾河,呈樹枝狀水系分布,匯集在襄樊地區(qū),適于灌溉事業(yè)的開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漢代所筑六門堰,劉宋時曾予重修:“襄陽有六門堰,良田數(shù)千頃,堰久決壞,公私廢業(yè)。世祖遣(劉)秀之修復,雍部由是大豐。”又有木里溝,又稱木渠,“在(宜城)縣東?!端?jīng)》:'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且?。 楚時于宜城東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王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之木里溝,徑宜城東而東北入沔,謂之木里水口,灌田七百頃。宋時陳表臣復修之,起水門四十六,通舊陂四十有九。治平中縣令朱紘修復木渠,溉田至六千余頃。淳熙八年襄陽守臣郭杲言:'木渠在中廬縣界,擁漹水東流四十五里入宜城縣,歲久湮塞,乞行修治?!暝t疏襄陽木渠,以渠旁地為屯田,給民耕種?!贝送膺€有規(guī)模更大的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里。亦曰羅川,亦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宋至和二年宜城令孫永治長渠。紹興三十二年王徹言:'襄陽古有二渠,長渠溉田七千頃,木渠溉田三千頃,今湮廢。請以時修復。’” 電視劇《射雕英雄傳》(2017)劇照。 顧祖禹曾考證曰:“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引鄢水以灌田,今長渠是也。(酈)道元謂溉田三千余頃,蓋水出西山諸谷,其源廣,而流于東南者其勢下也。”故史稱:“襄陽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澤,處處而有?!睔v史上屢見在當?shù)伛v軍屯田而大獲成功者。如西晉與孫吳相持時,“羊祜鎮(zhèn)襄陽,進據(jù)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利,奪吳人之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又廣事屯田,預為儲蓄。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杜預繼祜之后,遵其成算,遂安坐而弋吳矣”,顧祖禹因此稱“襄陽遂為滅吳之本”。 東晉庾亮謀復中原,亦上疏朝廷曰:“蜀胡二寇兇虐滋甚,內(nèi)相誅鋤,眾叛親離。蜀甚弱而胡尚強,并佃并守,修進取之備。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臣宜移鎮(zhèn)襄陽之石城下,并遣諸軍羅布江沔。比及數(shù)年,戎士習練,乘釁齊進,以臨河洛。”劉宋元嘉五年(428),張邵出任雍州刺史,“及至襄陽,筑長圍,修立堤堰,創(chuàng)田數(shù)千頃,公私充給”。 原文作者/宋杰 摘編/何安安 編輯/張進 導語校對/趙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