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老王三部曲,結果就有人吐槽,說我不務正業(yè),最近一直也沒怎么分享點專業(yè)性的內容。這個專業(yè)性的東西,就因為太專業(yè),從而有些局限。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大家平時在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自己卻沒怎么意識到的---防御反應。防御機制這個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來,又稱作為防御反應,它是心理動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之一。我們說到防御機制或者防御反應,那就是指一種心理的機制,它主要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發(fā),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這里要跟大家強調的是,防御機制的目的就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所以當我們去判斷一個人的防御的時候,他這種防御的目的一定是為了避免痛苦和焦慮,因此我們常常通過防御來尋找這個人真正的痛苦和焦慮。防御機制,我們分為成熟的防御機制和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及介于之間的中間防御機制。不成熟防御機制常常是指發(fā)育比較早的,在一個認知發(fā)育不全、一個心理機制發(fā)育不全的情況下,或者不夠的情況下,常常用比較不成熟的防御機制,比如包括否認、曲解、投射等等,或者退行。而相對而言,成熟的防御機制一般發(fā)育得比較晚,這種防御機制它常常是比較成熟的防御機制,它常運用一些比較合理、能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抵御痛苦和焦慮,比如說升華、幽默等等。成熟的防御機制并不等同于正確的防御機制、合理的適應的防御機制。換句話說,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只要運用得當,仍然是具有適應性、能夠幫助人適應環(huán)境的。我們常常認為防御機制主要是為了避免痛苦和焦慮的,特別是根據環(huán)境,我們根據什么情況來選取什么樣的防御機制,如果能夠靈活運用,適應環(huán)境,那就應該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防御機制。 說完了防御機制的分類,我們就可以說說具體的防御機制。 第一就是壓抑,它的定義是主動地把痛苦的記憶、情感和沖動排斥到意識之外。第一就是最常用,是我們大部分人用來抵御痛苦和焦慮的防御機制,常常把它壓抑進入潛意識,把它排斥在意識之外,來使得我們的內心得到一點平靜。第二,它是自我成熟的標志,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個體成熟到一定程度,他才會運用壓抑,以及如何運用壓抑。 第三個特點,它是在俄狄浦斯期發(fā)展迅速,他就可以有很強的自我的功能來運用壓抑這種防御機制,在俄狄浦斯期后就進入了一個相對安靜的時期,叫潛伏期,這種潛伏期常常是自我功能——壓抑所造成的。第四個特點,那就是在治療過程中間,只要你去掉了某些壓抑的原因,比如他心理的動機弱化了,使得他壓抑某種沖動的動機弱化,這時候就會解除壓抑,使許多情感、記憶甚至沖動會進入到意識范圍,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頓悟、領悟等等。第二個防御機制——否認,定義是把已經發(fā)生的痛苦和不快有目的地否認。它不是把已經發(fā)生的痛苦和不快有目的地忘卻,如果有目的地忘卻,那就是壓抑,而是對它加以否定,從而來避免痛苦和焦慮。這種否認更多地常見于成熟的成人,可以是否認痛苦的經歷,可以是否認沖動。但是比較難被識破的,就是否認自己的自我的某部分,因為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自我都有我們不能接受的部分、不喜歡的那部分,所以我們常常對他進行否認。我們常常對這些否認的東西還要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我們對某些現象特別的深惡痛絕,這常常意味著這是我們的自我部分,我們看見了自己,所以我們對自己不受歡迎的那部分自己特別地否認。第三個防御機制——退行,又稱退化,是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放棄已經習得的成人方式,恢復使用早期不成熟的方式去回避令人煩惱的事實、擺脫痛苦,或者滿足欲望,這個叫退行。退行常常跟固著有關,當個體發(fā)育的過程中間,如果有某個階段發(fā)育不良,固著在那,當退行的時候常常退到那個固著點。退行常常是由挫折引起,而固著常常是由過度滿足引起。退行還可以發(fā)生在正常人身上,叫健康的退行,我們當感到安全、感到信任感到周圍的環(huán)境比較適應的時候,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比如說我們會使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治療師創(chuàng)造一定的安全的氛圍,然后使他能夠暢所欲言,退行,某種程度地退行。第四個防御機制——曲解,是把客觀的事實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不僅歪曲事實,而且相信實際上就是這樣。如果曲解沒有后面這一部分,前面他是歪曲事實,后來自己也相信,對自己歪曲的事實就信以為真,謊話說得連自己也相信,這叫曲解;如果是始終自己不信的,那不能叫曲解。我們說有一些人,最初的時候,比如說嬰兒,他干了一件壞事,打碎了家里一只碗,然后他就會曲解,認為這不是自己打的,不是自己打的,后來真的相信,所以媽媽一回來的時候,他就對媽媽說,這碗不是我打碎的,所以這叫曲解。如果其他的別有用心地把一些黑的說成白的,紅的說成黑的,這樣的話,那就是故意地指鹿為馬,這個不能算曲解。第五個防御機制——轉移,指把一個人的情感從真實的對象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對象上來。童年期對父親的憤怒,常常在治療室里面,他會把治療師看成是非常嚴厲的、拘謹的這么一個客體,其實他是把早年對父親的情感轉移到現在對他來說比較安全的對象,因為對治療師的發(fā)火可以發(fā)泄掉一部分對父親的憤怒,而且相對比較安全,所以,這是我們說的轉移。第六個防御機制——理想化,指個人所愛所崇拜的人和事物,對他進行完美化,而忽視現實的客觀。這大部分在潛意識層面操作,所以會把自己心愛的對象想象或者描述成十全十美,而對自己所唾棄的對象描述得一無是處,所以這是一種絕對化,而且是必須在理想化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第七個防御機制——合理化,是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接受的事實,這時他就會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來解釋,使它聽起來比較順,合理化又稱為理智化。當我們的情緒受到強烈的阻抗或者跟我們格格不入的時候,就傾向于用理智來思維,常常能夠掩蓋不協調的情感,當我們內心有沖突的時候,我們的語言就空泛,就抽象,或者專業(yè)化。 第八個防御機制——投射,指當自己的想法或沖動不能被容忍時,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有這種想法和沖動,并加以責備和批評。我們常常說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常常是把認為自己的想法而想象成是別人的,特別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比如說我們前面說到的,自我不能接受否認的那部分,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得聯合運用投射,而認為是別人的想法,所以當我們考試作弊被抓住以后,我們常常會認為別人都作弊,所以我才作弊,這是一種投射。第九個防御機制——內射,內射是跟投射相反的,是向內的投射,就是把外界的東西認為是自己的,把別人的一些想法認為是自己想的,這叫內射,它的定義是廣泛地毫不選擇的吸收外界的事物,將它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第十個防御機制——反向作用,又稱為反向形成,主要見于神經癥,是以夸大一種情緒傾向的方式,來壓制與其對立的另一種情緒傾向。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恨極了一個人,我們常常用愛來掩蓋這種,特別是恨不合時宜,它就會夸大一種情緒傾向,來壓制這種恨,那就是表現得特別愛,走得特別近、惟命是從。所以在生活中間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個阿諛奉承的人,可是當出了問題,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這種反向作用也可以在我們的認同過程中間出現,比如我們都認同我們父母身上的某些特征,可是我們常常以反向來表達。一個特別溫順的父母,可能會有一個表現為攻擊性比較強的子女,他常常是一種反向的認同。第十一個防御機制——同一化。同一化又可以稱為認同,是指一個人力圖把自己變得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這叫認同或者叫同一化。這種是我們在性心理發(fā)育過程或者是人格發(fā)育過程中間,常常使用認同,通過一定的途徑,然后來使自己成為誰,或者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個過程叫認同。第十二個防御機制——隔離,是把部分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認識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我們可以在意識層面上知道這個東西被隔離開來,但是不一定能知道隔離的內容,這樣可以避免知道了內容而引起認知的失衡以及精神的痛苦。第十三個防御機制——升華,這是比較成熟的防御機制,是兒童期的原始沖突,健康地進化到了成熟的沒有沖突的水平。這種成熟的沒有沖突的水平,跟周圍環(huán)境是適應的,社會能夠接受的,所以常常就是把原始的沖動升華為能夠接受的,跟周圍環(huán)境沒有沖突的水平。比如說把這種世道的不公可以上升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來認識,這樣來解決自己的沖突。最后一個防御機制——幽默,它是成熟的防制機制,當人們遇到挫折時,常常以幽默來化解困境,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當自己出丑,或者尷尬的時候它常常用于來解嘲,讓自己能夠更好地適應周邊的環(huán)境。
誰的人生不流離,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靈魂不總是獨行,在茫茫人海,總有顆相似的靈魂,不需太多的語言,也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足矣。面對生活的苦難,我們并不孤單。 我是康醫(yī)生,我在蘇州,來自精神心理科,擅長常見精神心理疾病的診療,希望可以幫您解決一些學習、工作、戀愛、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