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嫁女不可以回鄉(xiāng)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比绱酥f恐怕是少數(shù)地方風(fēng)俗,不能一概而論,同時還要搞清楚是什么規(guī)模的祭祖活動,有些活動不讓女兒參加,有些活動必須得接外嫁女回家參加。 中國民間祭祖的形式多樣,分家庭祭祖和家族祭祖。家庭祭祖一般分清明、中元、除夕(或新春)等,家族祭祖一般按家族固定的時節(jié),大多在秋季和冬季,有的則在特定的日子。 (祭祖圖) 外嫁女不參加的娘家祭祖 外嫁女不參加的娘家祭祖主要有清明、中元、除夕,但清明節(jié)掃墓時,老人去世的前三年必須參加,稱為“掛畬”,在清明節(jié)之前,也就是古代所說孝男孝女守孝三年。之后,外嫁女就不再參加娘家清明掃墓。 過去,有一些地方對女兒參加娘家掃墓有諸多忌諱,最主要的說法是:因老人疼愛女兒,外嫁女回來掃墓,墓中的老人只“顧”(保佑)女兒,不管兒子,因此,過去女兒回不回娘家掃墓,旁人不會管,只是自家兄弟不允許。中國大部分地方外嫁女參加丈夫家掃墓和祭祖,有的地方媳婦還是掃墓的主角。祭祖時祭品的置辦也是如此。 外嫁女不參加清明、中元、除夕的傳統(tǒng)恐怕不是“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那么簡單。將這種習(xí)俗完全怪罪于當時的那個社會體制和風(fēng)俗,未必完全準確。清明、中元、除夕的祭祖時間每個家庭是重合的,作為一個家庭主婦,放下自家的祭祀不管,跑到娘家去祭祖,只要仔細想想,或者換位想想,會出現(xiàn)一種什么樣的狀況? 打個比方,如你的妻子在清明、中元、除夕時,放下你家里的事不做,去幫娘家祭祖去了,你會怎么想,家里冷清清的空蕩蕩的,沒有家庭主婦,你家里祭祖的準備工作誰來做?這樣,你心里是不是有想法,夫妻之間會不會鬧矛盾,或者上升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呢? (新春祭祖,女人是操持的主角) 從古代的那種社會來說,外嫁女兒已有了家庭,自然要融入其家庭和家族,應(yīng)該承擔(dān)起所嫁家庭的共同責(zé)任,而娘家已是另外一個家庭,娘家的家庭一樣有嫁進來的女人,同樣要承擔(dān)娘家的家庭責(zé)任。 古人也就是基于一種家庭的穩(wěn)定,才在歷史長河中形成這種規(guī)矩。再進一步說,外嫁女百年后,或更長的時間后,她就成了所嫁家族的“祖婆”,也成了被后人祭祀的對象,而她曾經(jīng)的娘家,其后代怎么把將她列入祭祀對象?過去,女人嫁在哪里,她們的家就在哪里,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人不能以現(xiàn)代社會的思維去要求古人,責(zé)備古人。 外嫁女參加的娘家庭祭祖 在過去,中國很多地方的民間,有一個祭祖的儀式,稱為“儺祭”,也就是以儺戲的方式來祭祀祖先,娛祖又娛人。這種祭祖時間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主要是還愿。家庭“儺祭”時,必須要把外嫁女接回來,包括女婿全家人。 “儺祭”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祭祖方式之一。從現(xiàn)在民間保存的“儺”來看,并非如有關(guān)資料和專家所說的那樣,儺儀、儺戲、儺舞是為了驅(qū)除瘟疫的迷信活動,其主題就是祭祀祖先之禮。 “儺祭”是過去民間個體家庭規(guī)模最大、儀式最莊重的祭祖,而恰恰是這種祭祖,外嫁女必須要參加。中國民間過去“儺祭”比較盛行的地方有江西南豐、福建邵武、四川、甘肅、貴州、安徽貴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區(qū)等地。 (畬家祭祖儀式) 外嫁女參加的娘家家族祭祖 民間祭祖歷來比較流行。祭祀對象一般都是必尊要家族始祖,或遷入地始祖,或者歷史上對家族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有兩種祭祖:一是特殊日子,如祖先的生日、忌日,或者家族商定的日子;二是秋收后的儺祭。祭祖儀式一般在祖廟中進行,有些家族則在祠堂中進行。有的一年兩祭,有的一年一祭,有的兩年或三年一祭等等。 家族祭祖除全族人要參加外,大多數(shù)地方要接回外嫁女回家參加祭祖活動,女婿可以參加。 總之,歷史形成的風(fēng)俗有其存在的理由,一個家庭就是一大家子,社會關(guān)系也比較復(fù)雜。如今這個時代,每個家庭的子女比較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獨孫子女,男女兩方都要兼顧,因此,古老的風(fēng)俗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改變是必然的。兒子與女兒都一樣,女兒既可以為娘家掃墓,也可以參加祭祖,還可以是主持祭祖的主角。 |
|
來自: 關(guān)山聽風(fē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