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他27歲中進士,入翰林院,拜軍機大臣穆彰阿門下,自有一套為人處世的道理,而在曾國藩的倡議下,清朝廷建造了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并且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道光十八年(1838年),27歲的曾國藩進士及第,走上了仕途,在京十余年,曾國藩步步升遷到了二品官位,可見其能力非同一般。而曾國藩真正活躍于政治舞臺,是在咸豐年間。 咸豐帝登基之時,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彼時清朝廷官場復雜,官員們對皇帝自然是能奉承就奉承,而曾國藩卻是上書《敬陳圣德三端預(yù)防流弊疏》直指咸豐帝的過失,氣得咸豐帝把奏折摔在了地上。 可此時的清朝廷已呈現(xiàn)出衰落之色,咸豐帝也是有心力纜狂瀾,又見曾國藩的奏折言之有理,并且清朝廷從全國各地調(diào)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對付太平軍,然而卻是不堪一擊,咸豐帝見自己身邊立著位“肱股之臣”,自然是重用了曾國藩,于是曾國藩的湘軍便應(yīng)運而生。 曾國藩先是靠著師徒、親戚、好友等人際關(guān)系,建立起了一支地方團練,又派人前往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最后是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并且把團練地點遷往湘潭,避免與綠營發(fā)生直接矛盾。 咸豐四年,曾國藩發(fā)表了《討粵匪檄》,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動員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付太平軍的斗爭中,然而與太平軍作戰(zhàn)并不容易,曾國藩也沒有討到好處,曾憤而投水自盡,但被幕僚所救,也被革職過。 1857年,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他因此回鄉(xiāng)奔喪守孝,但清朝廷受太平軍威脅,第二年咸豐頒布諭旨,讓曾國藩救援福建,而從此刻起,曾國藩的湘軍已不同往日,并且有12萬兵馬。 咸豐十年(1860年)6月,曾國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江南軍務(wù),9月初湘軍攻陷安慶,但在此時,英法聯(lián)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6日,英法攻入了海淀鎮(zhèn),恭親王奕?出面代表議和。 事實上咸豐帝在逃往熱河的途中,向曾國藩發(fā)出了上諭,讓他速派鮑超率兵兩三千人“兼程前進,刻日赴京”,但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是見死不救,這是因何? 曾國藩自然不能抗旨,可他的兵力分散,當時太平軍又已攻克徽州,曾國藩讓湘軍前往京城,那就沒法抗擊太平軍,曾國藩心中搖擺不定,又得及時下決定,這時候李鴻章便獻上了一計。 李鴻章向曾國藩表示,洋人攻入京城,并非是想對皇帝不利,只不過是想謀求好處,只要也給了他們好處,他們自然就會退兵,并且鮑超一介武夫,難當入京勤王的大任。 曾國藩當即明了,于是曾國藩上奏咸豐帝,讓他定奪是曾國藩或是胡林翼入京勤王的事情。奏折從祁門到北京,再轉(zhuǎn)呈熱河,之后曾國藩領(lǐng)命,這期間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而恭親王則已經(jīng)代表清朝廷簽訂了《北京條約》,事情就平息了,曾國藩繼續(xù)領(lǐng)兵對付太平軍。 1864年年初,湘軍便已攻破了天京,太平天國滅亡,清朝廷則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 |
|
來自: 丘山三也君 > 《W:晚清。民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