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div>
【注釋】
①約:窮困之意。
②知(zhì):同“智”。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br>
【解讀】 在這一章,孔子突出地強調(diào)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認為沒有仁德的人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都會更加墮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會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huán)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節(jié)操。 貧富沉浮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會在人生中經(jīng)歷,但每個人對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有著不同的心態(tài)。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仁者宅心仁厚,為仁無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會因為身處貧困而憂心悲戚,也不因為身居富貴而驕奢凌人,有著平和的心態(tài)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為安仁。智者有洞明之識見,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