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釋義 三焦,六腑之一;俞,輸注。本穴是三焦之氣轉(zhuǎn)輸于后背體表的部位,為手少陽三焦之氣輸注之處,主治三焦疾患,故名。 取穴 局部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豎脊肌。 淺層有第1、2腰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 深層有第1、2腰神經(jīng)后支的肌支和相應(yīng)的肋下動、靜脈分支。 主治 下焦腸道疾病,例如腹脹、腸鳴,嘔吐,痢疾,黃疸,腸鳴泄瀉,腸炎。 局部疾病,例如胃炎,腰脊強(qiáng)痛。 消渴。 水液代謝性疾病,例如腎炎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腹水,心源性水腫。 操作 古籍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卷九》:頭痛,食不下,腸鳴腹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治少腹堅大如盤,胸中脹,食不消,婦人瘦瘠者方。暖水服發(fā)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又方飲服上好曲末方寸匕,日三瘥。又灸三焦俞,隨年壯。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卷九》:治腸鳴腹脹,水谷不化,腹中痛,欲泄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強(qiáng)不得俯仰。 常用配伍 配肺俞,治皮膚感覺異常。 配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治腸鳴腹脹、欲泄注。 配水分、大腸俞、氣海、足三里、陰陵泉,治水腫。 配腎俞、委中、身柱、命門,治腰脊強(qiáng)痛。 配脾俞、中脘,治消化不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