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與人的關系,就跟虛假的泡沫一般,一觸即破。 原來的“??菔癄€”成為了如今的“在反目成仇”,以往的“情比金堅”成為了如今的“大難臨頭各自飛”。所有的感情,都不見得那么美好。 表面上的好,也只能代表逢場作戲罷了,又怎么可能長久呢? 實際上的淡漠,才是現實中的冰冷人心,只能讓我們失望,而不會讓我們感覺到溫暖。 在你看來,到底什么樣的感情,最靠不住呢? 與家人的親情,還是靠得住的,至少他們是我們的至親。而家族里面的親戚,那是靠不住的,至少他們跟我們不是一條心的。 跟患難與共的知己的交情,還是靠得住的,至少我們與之共過患難。而其他的過客,比如說同學間的交情,那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 在今時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都選擇遠離同學群,遠離親戚圈,慢慢地活成了“精準社交”的人群,不會像以往一般,盲目交友,自討苦吃。 一個人,中年之后選擇遠離同學群和親戚圈,那他往往是以下幾類人。 02 第一類人:看透人是人非之人。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人。而人,往往就是江湖。 有太多的是非,發(fā)生在有人出現的地方。有太多的不幸,發(fā)生在人與人的交往當中。所有的痛苦,都是別人對我們的“回饋”。 就拿親戚來說,你對他越好,他是否對你越善良,值得真心相待呢?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你的好,不會換來別人的感恩戴德,只會換來別人的得寸進尺。 你對別人的善良,只會被人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兒。你對別人的真心,只會被人當成是你的責任。如此,我們又何必委屈自己呢? 做人,還是不要過分“委屈”自己比較好。至少,把好的一面留給愛我們的人,而要把硬氣的一面,留給那些喂不熟的白眼狼。 人到中年,慢慢地看透了人性,逐漸地希望遠離人是人非。這,并非是絕情,而是對于自我的保護,以及思想的成熟。 03 第二類人:習慣斷舍離之人。 在今時今日,有這么一個觀念特別盛行,名為“斷舍離”。 斷絕不屬于自己的一切關系,舍棄不屬于自己的人與事兒,離開毫無意義的地方。給自己創(chuàng)建一個安靜的小天地,讓幸福以及滿足洋溢在其中。 對于同學這個群體,能夠交好,那就交好。如果多年沒有聯系,甚至不再往來,那我們還是保持距離最好。至少,你不打攪我的生活,我也不會干預你的自由。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并非是強迫,并非是挽留,恰恰就是成全。 試想,你跟這些陌生的同學毫無關系,已經多年沒有打過交道了,就算再度遇見,又有什么意義呢? 與其讓別人尷尬,讓自己逢場作戲,不如你讓我自由,我也讓你自由。尤其是在如今這個壓力極大的年代里面,互相安好,那才是正道。 人到中年,學會斷舍離,清空一切,方為歲月下的頓悟。 04 第三類人:性情淡漠之人。 人,只會越活越薄情,這是時光帶給我們的改變。 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會薄情,人人都會選擇熱情,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那才是正途。殊不知,朋友多了,道路未必就多。 你的熱情,很有可能換不來任何的回報,只能換來別人對你的控制和傷害罷了。 等我們到了中年的那一刻,那我們就會發(fā)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至少,我們會贊同薄情的觀念,不再糾結于以往的人緣以及人脈。 談到人緣,像親戚以及同學這種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沒有價值的。我們不妨想想,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又有誰會伸出援助之手呢? 人,有著一個無法避免的劣根性——見高踩低,落井下石。 所以說,看淡了這些事兒,做個冷漠的人,那也是人之常情。 05 第四類人:不想惹事的獨處者。 有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性格里面,都存在著惰怠的因子。就是這些惰怠的因子,讓他們厭惡去做復雜的事兒,只想在不牽扯自我利益的情況下,過些簡單的生活。 直白一點來說,任何人都不想惹事,更不想跟別人產生矛盾,只想獨自一個人生活。 人到中年,選擇獨處,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生活有那么多麻煩的事兒等著我們去解決,那我們還希望跟同學或者親戚扯上關系,那不就是“自惹麻煩”的傻嗎? 如今的人情關系,本就越來越淡漠,恰好是我們學會“獨處”的好時機。在獨處中把握好屬于自己的時間,活成屬于自己的模樣,比跟任何人社交,要強太多了。 周國平說過,相比于社交,獨處是一種能力。 往后余生,只希望我們可以擺脫不必要的人與事兒,還自己一個清靜。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