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3318▲戳上方藍字關(guān)注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1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節(jié),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 《論語·學天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為什么一定要在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呢? 因為人活著就有七情六欲,受到外界的誘惑就不清不明了。 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你就“清明”了,因為你跟祖先連線了。 我們中國人清明祭掃,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自己:不要忘本! 真正要做到“清明”,到底該“明”什么? 我們從古圣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藏典籍之中發(fā)現(xiàn)了玄機所在......
《易經(jīng)》說:“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革卦告訴我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君子看到這種自然景象,就聯(lián)想到我們的人世間。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查查黃歷。 為什么黃歷的影響這樣深遠?因為老百姓相信。 盡管現(xiàn)在都在用公歷作為歷法,可實際上,做什么事情都要查黃歷。 黃歷告訴我們,一年的時令是如何變化的。黃歷記錄的是“天命”,而“時”是人事。 “天時”就是“時”的前面加上一個“天”字。 “時”明明是人事,跟“天”有什么關(guān)系? “天”只有歷法,至于我們要不要照做,它都尊重我們。 孔子為什么始終被后人懷疑為反革命? 因為孔子當時講了一句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很多人據(jù)此說他為周室效命,是?;庶h。 可是,同樣是儒家,孟子就被后人認為是倡導(dǎo)革命的,為什么? 孟子那時周室的控制力已經(jīng)非常微弱了;孟子就選擇幫助齊宣王替代周室。 事實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君臣相殘,都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 孔子無論幫助哪個諸侯推翻周室,都是大逆不道的。實際上,孔子也不會做這種事情。 如果孔子活得再久一點,就能看到周朝的衰落,也就不會堅持復(fù)興周室。 那么,后人也就不會始終懷疑孔子是反革命了。 所以,革新也是依據(jù)“天時”的。不同的時機,做出的選擇也是不同的。 《易經(jīng)》告訴我們,不要只看結(jié)果,要去尋找原因,有因才有果。 幾千年來,孔子的核心思想被嚴重扭曲了,就好像他一定要做什么一樣。 其實,孔子從來沒有說他一定要做什么。 那么,他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就是“無可無不可”,與時俱進,就是“明時”。
《易經(jīng)》說:“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span> 太陽出來,無私地普照萬事萬物,君子看到這種自然景象,就知道自昭明德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君子反觀自身,認為人其實也不必多講話,只要用自己高明的修養(yǎng)來照亮自己就可以了。 我們常常只看到別人,認為別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卻從來沒有審視過自己。 小孩子會做壞事嗎?當然不會,他只是不懂而已。 如果小孩子會做壞事,其實是后天養(yǎng)成的。 沒有人天生就是壞孩子,可見,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小孩子本來是潔白無瑕的一張紙,是大人把他污染了,然后還罵他不對。 其實,總有一天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自己也有,自己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那時,內(nèi)心會不會感到難過和愧疚呢? 《道德經(jīng)》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什么叫做“明”?就是自己了解自己。 一個人了解別人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因為知人不易。但是,自知更難,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最難的。 做到“明”,可不容易。 一個人要想了解自己,就非得有德不可。 凡是沒有德的人,想到自己時,第一個感覺就是自己沒有問題,自己才是好人。 而壞人大部分認為自己是好人,否則就壞不下去了。 因為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壞,一般不會堅持下去。不知道自己壞,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 這種人就不是明白人。 所以,圣人說,我們只能找到自己原來具有的那個好品性,然后把它發(fā)揮出來,恢復(fù)它原來的光輝。 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么大學之道首先就告訴我們“在明明德”。 “明明德”,就是“自昭明德”,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都要靠自己。
《道德經(jīng)》曰:“名與身孰親?” 一個人很有名望,得到大家的贊譽美名,可是,名望跟自己的身體比起來,哪個更親? 其實,老子是說,名望不是不重要。但是,和身體相比,一個是末端,一個是根本。 生命最可貴,身體最重要。 所以,當一個人不“明道”的時候,身體也不過是消耗著資源,糟蹋著社會,沒有價值的。 人的煩惱和痛苦從哪里來? 很多人總覺得是別人占盡便宜,自己吃定虧了,自己跟別人不同。因為心里不平,才會生氣、煩惱和痛苦。 其實,《道德經(jīng)》講得非常清楚,人有生必有死,誰都沒有例外。 請問:人是怎么死的?答案只有一個,人是被氣死的,而且是被自己氣死的。 人之所以會氣不平,人之所以被氣死,就是因為看出了不同。 所以,當一個人不“明道”的時候,他認為不同就是不同。 一個人為什么先天具足,而后天節(jié)節(jié)敗退呢?這就應(yīng)了老子的那句話,“反者道之動”,一切都是倒過來的。 人一出生是個嬰兒,無知、無欲、無為。可是,慢慢地就開始有知、有欲、有為了。 所以,當一個人不“明道”的時候,就會受到外界的引誘,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貪念,內(nèi)外一夾攻,就不清不明了,慢慢地就走上了偏道。 之后,經(jīng)由“明道”、正道、行道,才慢慢又把自己返回來。反本歸元,這是老子希望我們做的事情。 總之,一個人真正要做到清明,那就要牢牢抓住三個關(guān)鍵:明時、明德、明道。 “明時”就是與時俱進,不同的時機,要做出不同的選擇。 “明德”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但要靠自己。 “明道”就不會失道,“明道”就不會走上偏道。 老子說,人生最難的不是知人,而是自知。 若要自知者“明”,就要有相當?shù)钠返滦摒B(yǎng),才能了解自己。 清明節(jié),春和景明,慎終追遠,不如回看寶藏典籍,讓我們的內(nèi)心更加“清明”! 清明獻花致敬曾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