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不僅美化王是神圣的天子,還說王和作為其統(tǒng)治基礎的貴族必須得有德,否則就會失去天命,這是宗教觀的一個巨大進展,可以稱之為“宗教的政治化”。在商人宗教崇拜中,上帝并非可稱為商人的保護神,但周人的天保佑有德之王,賦予有德之王天命,這是周人一個很重要的發(fā)明。從此之后,中國歷代王朝的皇帝都是天子,但都不能違背天命,一到有大自然災害的時候,皇帝常要下“罪己詔”,檢討自己是否違背了天意。周人用“德”把王朝和天命綁在了一起,約束了君王與貴族的一些行為,這種政治哲學在當時還是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 大盂鼎器形及銘文拓本 大盂鼎器形及銘文拓本 康王時的大盂鼎銘文已經(jīng)講到天命和天子,上面說“文王受天有大命”,就是文王得到了天命,所以能建立西周王朝。隨后言“天翼臨子,法(廢)保先王”,天會張開大鳥一般的羽翼來保護天子。中間又談到要“敬雍(擁)德經(jīng)”,統(tǒng)治者必須有德,才能得到天命和保佑。 “德”的概念很復雜,很難一句話說清楚,大概對統(tǒng)治者來說,即是要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在實踐上做合乎天理、道德的事情。 《尚書》中的《召誥》與《洛誥》里也有關于周人天命觀的記載,文中周公、召公與王均不斷地相互勉勵,要遵守天命。說明天命不是光用來嚇唬商遺民和普通社會中下層的,周人高級貴族自己也被天命觀所約束。周盡管打了天下,但是恐懼感始終存在,唯恐做得不好失去王朝。 另外,周人在政治觀念上還比商人大大前進一步的地方就是禮制。上引《尚書大傳》即說周公輔佐成王時,曾“制禮作樂”。當然,禮樂不會是周公個人建立起來的,也不會在周初即完善,但西周王朝的禮制逐漸在強化則是事實。比如西周中期以后的銅器銘文上就多有記錄在朝廷施行的冊命或賞賜的禮儀,像西周中期的免簋銘文(圖六O)說“唯十又二月初吉,王在周,昧爽,王格于大廟”,由井叔佑導免進入中廷來聽王的冊命。王先把任命書交給作冊尹,然后命作冊尹對免宣讀王的冊命:“命汝疋(胥)周師嗣(司)散(林)”, 免簋(器底)銘文拓本 即讓免幫助周師治理大概是林業(yè)方面的事情,之后又賜給他一些東西。這套禮儀,學者稱之為“廷禮冊命”,這是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現(xiàn)的。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里有很多這樣的話,受冊命的人在受到冊命或賞賜后,表示要“對揚王休”,要制作禮器,一方面表達對王的恭順和感謝,同時也用以祭祀保佑他享有如此榮光的先祖。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夏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