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309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關于泄瀉,成因很多。本文認為,痛瀉的成因不囿于食積胃腸和肝脾不調兩個方面,凡腸道積滯不暢而腹瀉者,皆可出現(xiàn)痛瀉,而且瀉后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而五更泄也不獨見于腎陽虛,還包括肝郁乘脾、酒積傷食等。(編輯/徐藝萌) 關于泄瀉幾個問題的探討 作者/劉家義、王時燦 一、關于痛瀉的成因及瀉后是否痛減 痛瀉是指腹痛即瀉,痛一陣,瀉一陣的癥狀,是泄瀉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也是泄瀉病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jù)。然歷代醫(yī)家關于痛瀉的成因及瀉后是否痛減的認識并不一致。茲就這個問題談點看法。 痛瀉的成因,向來責之于食積胃腸和肝脾不調兩個方面。 如《張氏醫(yī)通》說“腹痛甚而泄,瀉后痛減者,食積也?!薄渡n天司命》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span> 《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更明確指出:“腹痛作瀉,但一為宿食積滯,一為土虛木乘作瀉。”歷代醫(yī)家及中醫(yī)教材也多從其說。 但從臨床上看,凡泄瀉之病,諸如濕熱泄瀉、寒濕泄瀉,甚至脾腎陽虛泄瀉等,也可出現(xiàn)痛瀉,并非囿于食積胃腸和肝脾不調兩個方面。因為無論寒濕、濕熱之實瀉,還是脾虛、腎虛之虛瀉,均可使腸道積滯,氣機不暢,出現(xiàn)欲便先痛,痛則瀉下這一癥狀。 秦伯未先生在《中醫(yī)臨證備要》中寫道:“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肛門灼熱,小便赤澀,似痢疾而無里急后重現(xiàn)象,稱為火瀉,用大分清飲?!?/span> 這說明“火瀉”也出現(xiàn)痛瀉,從所選用的方劑大分清飲的功效來看,既無消食導滯之功效,也無疏肝健脾之作用。所以這里所描述的痛瀉,既不是食滯腸胃,也不是肝脾不調。 關于腹痛則瀉,瀉后是否痛減,素有不同見解。 《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說:“食積腹瀉和肝氣犯脾腹瀉為實證腹瀉,其相同點是,都有腹痛作瀉?!撤e停滯中焦而作瀉,其辨證要點是,脘腹?脹作痛,瀉后腹痛緩解?!螝夥钙⒏篂a的特點是,瀉前腸鳴,瀉后痛不減或有所加重?!?/span> 高等中醫(yī)院校四版教材《中醫(yī)學基礎》也認為:“腹痛則瀉,瀉后痛減者多為傷食,瀉后痛不減者多是肝郁脾虛。” 而五版、六版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則認為,傷食泄瀉和肝脾不調泄瀉的特點,都是瀉后腹痛減輕。印會河在所著《中醫(yī)內科新論》也明確指出“痛一陣,瀉一陣,是瀉后則腹不痛,腹痛則腹必瀉,如此者日有多次,這種現(xiàn)象,常發(fā)生在肝脾不調的情況下?!?/span> 以上幾家對食積痛瀉特點的認識是一致的,即都認為是瀉后腹痛減輕,但對肝脾不調痛瀉特點的認識是相左的,有的認為瀉后腹痛減輕,而有的則認為瀉后腹痛不但不減,反而加重。 據(jù)我們體會,凡痛瀉者,瀉后腹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不可能有所加重。食積泄瀉如此,肝脾不調的泄瀉也如此,實證之瀉泄如此,即使是脾腎陽虛的五更泄,也同樣是瀉后痛止。 因為泄瀉病之腹痛,均由腸道積滯不暢所致,即所謂“不通則痛”,而排便后則積滯減輕,腸道氣機稍暢,故每于瀉后腹痛減輕,即所謂“通則不痛”。由于導致泄瀉的原因不同,因而痛瀉各具特點。把握各種痛瀉的臨床特點,對于泄瀉病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傷食泄瀉,脘腹脹滿而痛,瀉下臭如敗卵,瀉之則積滯消減,故瀉后腹痛頓減; 肝郁乘脾的泄瀉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腸鳴,腹中攻竄作痛,隨即而瀉,瀉之則氣機稍暢,故瀉后腹痛減輕; 濕熱泄瀉,腹痛突發(fā),瀉下急迫,肛門灼熱,瀉后則濕熱得減,故瀉后痛緩; 寒濕泄瀉,腹鳴冷痛,瀉下清稀,瀉之則寒濕稍去,故瀉后腹痛暫減; 腎虛之瀉,畏寒肢冷,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之則濕濁暫減,故瀉后則安。 另外,泄瀉病的辨證尚須結合病史、發(fā)病誘因及兼癥等全面分析,方能辨治無誤。 二、關于五更泄的形成機理 五更泄見于《壽世保元》,指黎明前作泄。因為每于天未亮以前,必腹瀉一次或多次,其余的時間不瀉,故名五更泄,又名晨泄。 五更泄的形成多與腎陽虛有關。如《張氏醫(yī)通說“五更泄,是腎虛失去閉藏之職也?!?/span> 有的醫(yī)家認為五更泄就是腎泄。如《醫(yī)宗必讀》說“腎泄者,五更泄,久而不愈,是腎虛失閉藏之職也?!薄逗喢髦嗅t(yī)辭典》載“腎泄,……又名五更泄?!?/span> 關于腎虛發(fā)生五更泄的機理,有的認為,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氣旺于寅卯時,肝氣萌動而腎虛無力閉藏固攝,就發(fā)生腸鳴、腹痛而瀉。有的認為,五更之時日出陽回,陰霾應即消散,但腎陽虛乃沉寒積冷,不能因天陽而即消除,故此時陰陽相搏而出現(xiàn)腹痛泄瀉。 所以歷代醫(yī)家治療五更泄多以溫補腎陽為法,以四神丸為主方。 五更泄的形成不獨因于腎陽虛,其他如肝郁乘脾、酒積傷食、脾虛濕盛等也可引起五更泄。 《張聿青醫(yī)案》記載“肝病也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屬木,木氣旺時,輒乘土位也?!?/span>這種泄瀉特點是,瀉前先有腹脹竄痛、腸鳴,時發(fā)時止,每于情志不遂、精神緊張則病情加重,脈象多弦。 由于泄瀉的根源在肝,為肝氣疏泄失常而影響脾的運化以致泄瀉。所以雖是五更泄,但病機不在腎,治療就不能用補腎法。當以疏肝為要,佐以健脾,以痛瀉要方為主方,適當加入柴胡、薤白、茯苓、益智仁等。 清代名醫(yī)羅國綱在《羅氏會約醫(yī)鏡》中就有用疏肝健脾法治愈五更泄的記載有一患者腹瀉余年,春天泄瀉發(fā)作,夏天不治自愈,每天寅卯時作瀉,屢用補脾止瀉藥無效。 他根據(jù)春季和寅卯是肝旺之時,以及肝脈弦,脾脈弱的脈象特點,開了一張平肝健脾的方子,藥用白芍、木瓜、當歸、沙參、肉桂、白術、茯苓、白豆蔻、甘草,劑而愈。 這就說明,五更泄不都是由腎虛所致,腎虛引起的泄瀉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梢姡?/span>僅憑瀉在何時而作為泄瀉病的辨證依據(jù)是不夠的。臨證應四診并用,既要參考泄瀉的時間,更要結合泄瀉的特點及兼癥,作全面的分析,以確定其證。 而用補腎陽一種治法,四神丸一個方子統(tǒng)治五更泄是不夠的。 三、關于淡滲法的臨床運用 淡滲法是治療泄瀉常用而有效的一種治法。 明代醫(yī)家李士材在《醫(yī)宗必讀》中提出治瀉九法,“淡滲”列為首法?!暗軡B濕”,淡滲,就是用甘淡的藥物利水滲濕,使水濕從小便排泄而治療腹瀉的一種治法。淡滲法所治的泄瀉,其病位主要在小腸,其病機關鍵是濕盛。 由于小腸泌別失職,水液不能滲入膀朧而偏滲于大腸,水反為濕,而成泄瀉。正如《內經》所說“濕勝則濡瀉?!薄峨y經》也說:“濕多成五泄。”故從某種意義上講,治濕就是治瀉,而“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蓋利小便能實大便故也。 具有利小便而實大便作用的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滑石等。我們體會,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車前子和茯苓兩味。車前子甘寒,滲濕利尿,分別清濁,為利小便而實大便最理想的藥物,應作為首選。 利小便的方劑如八正散、分清五淋丸等都用車前子?!洞拧分杏涊d治療水瀉非常有效的一張方子叫分水神丹,就是由車前子和白術兩味藥組成。醫(yī)書中還有用車前子一味治療泄瀉而顯效的記載。 茯苓甘淡,既能滲濕又能健脾,利水而不傷氣?!端幤坊x》記載“茯苓為利水除濕要藥。”《世補齋醫(yī)書》說“茯苓可以行水……又可以行濕?!彼?/span>茯苓可以用于治療各種泄瀉。 受前人的啟發(fā),我們在臨床上常以車前子15~30g,茯苓30g為主藥,隨癥加味,治療濕盛為主引起的各種腹瀉,療效滿意,尤其是急性水瀉,常常是藥到瀉止。 曾治一男性患者劉某,暴注下泄兩天,每日大便七、八次,服用慶大霉素、黃連素、吡哌酸等藥物無效。根據(jù)患者便稀黃臭,肛門灼熱,舌苔微黃而膩,認為系由濕熱蘊結大腸,濕重于熱所成。予以清熱滲濕法,引邪從溲而去。 處方:車前子30g,茯苓30g,黃連10g,葛根15g,水煎服。1劑瀉緩,2劑瀉止。 應注意的是,淡滲法是通過滲水利尿,使水走前陰而達到止瀉的。如果過度使用淡滲藥物可以傷陰,也可以耗氣,所以服藥期間要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瀉緩可減量,瀉止不可再用。 |
|
來自: horse_mc > 《中醫(y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