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美劇《狄金森》里邂逅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一個生前籍籍無名死后卻與莎士比亞齊名的美國隱士詩人。 艾米莉出生于1830年的美國馬薩諸塞州,那時黑人尚未解放,女性亦完全生活在男權(quán)壓力下。作為男性附屬品,女人要想做個人都很難,更不要說做個詩人。 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想做個詩人亦是一個難以啟齒的柔弱志愿。 該劇以艾米莉為原型,雖號稱是傳記題材電視,但大多數(shù)劇情應(yīng)該是編劇想象出來的,畢竟關(guān)于詩人的生平一直都是神秘而隱晦的。 據(jù)說艾米莉生前鮮與親戚朋友走動,與外界的交流主要通過書信往來。但她收到的書信在其死后全被其妹焚燒殆盡(可能受艾米所托)。她似乎只想留給世人自己的作品,而不想后人對其本人有過多了解。 她死于1886年,共留下1800多首詩,生前發(fā)表的不到10首,絕大多數(shù)都壓在了箱底。其妹在收拾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這座巨大的精神寶藏,她拼盡全力將寶藏的光芒灑向了全世界。 不到十年時間,艾米就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人人都樂于分享讀詩心得,交流詩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鑒于艾米生前的離群索居,人們對她本人的好奇不亞于對其詩歌的興趣,甚至不少研究者試圖從詩中復(fù)原艾米的一生。 我對艾米本人,因為還沒有細讀其詩,尚未產(chǎn)生濃烈興趣。令我著迷的,是劇中每天都沉迷于詩歌創(chuàng)作,天不亮就端坐在書桌前苦思冥想,不瘋魔不成活的詩癡形象。 那是一個不允許女性作詩的時代,可是她就是按耐不住思想火花的噴涌,控制不住詩歌創(chuàng)作的激情。她像是被詩魔附體,腦子里裝的全是詩的卵,必須排出來,密密麻麻布滿整張白紙才肯罷休。 那種被無形力量裹挾、牽引、產(chǎn)出的生命歷程,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奇遇。盡管那個過程看起來多半不正常,舉止怪異,脾氣暴躁,形象邋遢,甚至有些離群索居,社交性死亡。 但如果真的被文字之神選中,要去完成一項注定不朽的使命。錯過世上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煙火,有何足惜? 艾米留下了1800多首詩,就算一天寫一首,也要寫6年。事實上,她付出的時間和心力,何止這些成型詩,還有更多未成型詩消耗了她更多的能量。 都說她天賦異稟,其實這是行外人強行給她戴高帽。若真有天賦異稟,那躺著就能出口成詩,何必關(guān)門謝客,全心投入,日復(fù)一日,一字一句,像春蠶吐絲那般苦心創(chuàng)作。 那些沒有為一件事受過長熬、挨過大苦的人,永遠無法體會10000小時,1800首詩背后包含著什么。天賦異稟,4個字,金光燦燦,奪人眼目,說起來也輕松,但其實是對創(chuàng)作者最大的扁平與輕視。 我寫這些文字,不是要彰顯自己的語言天賦。恰恰相反,我意識到自己沒有任何語言天賦和文字技巧,所以我才要不斷地寫,10篇,100篇,1000篇,等到1800篇時,不知我是否也能像艾米一樣,把箱底壓滿壓沉壓破,然后再了無遺憾地離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