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各路農民起義軍風起云涌,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義軍四處出擊,搞的明朝大亂,但是,這些農民起義軍卻有一個克星,并屢屢被這位克星打敗,他就是——洪承疇[chóu]。 洪承疇(1593—1665年),文人出身的他,卻愛讀兵書,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最初只不過做些文職之類的官。 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義軍王左桂進攻韓城時,陜西三邊總督楊鶴苦于手中無將,情急之下,讓督糧參政洪承疇領兵出戰(zhàn),結果初次領兵的洪承疇便斬殺亂軍三百余人,頓時,洪承疇名聲大噪。 崇禎三年(1630年),洪承疇被任命為延綏巡撫,從而進入了封疆大吏的行列。 針對農民起義軍,楊鶴提出的是“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策略,可是王左桂降而復叛,因此,洪承疇一改自己上司楊鶴的招撫為主的既定政策,對王左桂剿而殺之。 之后,洪承疇又同總兵杜文煥在清澗縣(今屬陜西榆林市)大敗張獻忠,并引起朝廷主剿派對楊鶴的招撫大計提出抗議,控告沒有起到真正的防患作用,反而使義軍首領時降時反,使得這些義軍屢剿不止。 于是,崇禎帝下旨,將楊鶴罷官下獄,升洪承疇為三邊總督。洪承疇上位后即將楊鶴的“邊剿邊撫”的政策改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后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陜西農民軍。 洪承疇再接再厲,憑著連續(xù)剿滅農民起義軍的功勞,于崇禎七年(1634年),再被明朝嘉獎:仍任三邊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等地軍務。 書生報國的洪承疇,憑著軍功收獲巨大,成為了明朝末年鎮(zhèn)壓農業(yè)起義軍的軍事統(tǒng)帥。 當時,義軍在陜西聚集有二十余萬,高迎祥自稱闖王,并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首領大會于河南滎陽,在會上,高迎祥成為盟主,李自成為高部大將,力量最強。 洪承疇調兵遣將,兵出潼關,在河南信陽集結諸將,準備對義軍實行大規(guī)模圍剿,迫使各路義軍分兵奔還陜西。 洪承疇在乘勝追擊的途中,也損兵折將??偙芪脑t遇伏,英勇戰(zhàn)死。朝廷內就有官員向崇禎帝打小報告,說洪承疇統(tǒng)轄范圍太廣,勢難兼顧。于是,崇禎帝下令,以盧象升統(tǒng)領江北、河南、山陜、川湖軍務,管理關外明軍;洪承疇專管關內明軍。 權力變小了,管轄范圍也變窄了,但是,洪承疇卻發(fā)威了! 崇禎九年(1636年),洪承疇授計陜西巡撫孫傳庭在陜西周至黑水峪設伏,將高迎祥擒獲,并押至京師,崇禎將高迎祥凌遲處死。李自成又成為新的闖王,但是,洪承疇還是多次將李自成打的大敗而逃。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六月,洪承疇命曹變蛟在潼關設伏襲擊李自成,打的李自成僅帶劉宗敏十八騎逃入陜西商洛山。張獻忠也避明軍一時鋒芒,選擇了投降明朝。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八月,清兵犯邊,遼東危急,明軍防御不濟,京師危急。崇禎帝急忙把常勝將軍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wèi)。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他率領陜西兵東來,與山海關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兩鎮(zhèn)合兵,拯救遼東危局。 崇禎十四年(1641年),皇太極再次派重兵攻打錦州。洪承疇率八路總兵,領十三萬人馬來援,集結于寧遠,與清兵會戰(zhàn)。 洪承疇的謀略是以軍隊保護糧餉輜重,由杏山進松山,再由松山進錦州,步步為營,以守為戰(zhàn)。 洪承疇屢敗清軍,急得皇太極“憂憤嘔血”,于八月間傾盡沈陽兵力,親自率領馳援錦州前線。 此時,剛愎、急躁的崇禎帝卻下令,催促洪承疇速戰(zhàn)速決,以解錦州之圍;兵部尚書陳新甲也擔心持久戰(zhàn)會造成糧餉不足,一再促戰(zhàn)。 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也不敢再堅持原方案,他把糧草囤在了寧遠、杏山及塔山外的筆架岡(錦州城西南六十里),自己親率六萬人先行,余軍隨后。 皇太極率兵迎戰(zhàn),他駐兵于松山于杏山之間,集中兵力打擊洪承疇的援軍?;侍珮O派兵打敗塔山護糧的明軍,奪取了明軍糧草,又在杏山與松山的通道上挖了一條大深壕,隔絕兩地交通,切斷了杏山至松山的運糧通道。 糧道一斷,明軍軍心動搖。各路總兵主張南撤,最后,這十數(shù)萬的明軍,因為各自指揮而很快土崩瓦解,僅寧遠總兵吳三桂、大同總兵王樸逃到了寧遠,這一仗,明軍被殲五萬余人。 松山城內,洪承疇帶領著一萬多的殘兵敗將,被清軍團團圍住,期間,洪承疇多次組織突圍,均未成功,而明朝發(fā)來的援軍和糧餉又逡巡不前。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被圍半年后,城中糧盡,副將夏承德降清為內應,約清兵攻城,城破,洪承疇被俘。 松山一失,久被圍困的錦州待援無望,守將祖大壽舉城投降,杏山、塔山也被清軍迅速攻克,明朝在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清軍此戰(zhàn)最大的收獲便是俘獲了明朝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洪承疇。這位曾經讓關內義軍李自成、張獻忠聞風喪膽的明軍統(tǒng)帥,同樣也讓皇太極南進之路吃盡了苦頭。 得知洪承疇被俘,正在為宸妃病逝而悲痛不已的皇太極很高興,下令把洪承疇押到盛京(今沈陽)。 為了收服洪承疇,皇太極想盡了辦法,他派心腹?jié)h臣范文程、張存仁輪番勸降洪承疇。洪承疇始終不屈,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 后來,還是細心的范文程發(fā)現(xiàn),屋頂?shù)幕覊m落在洪承疇的身上,洪承疇怕弄臟衣服,不時的輕拂,他就向皇太極回稟:“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清史稿·洪承疇傳》) 第二天,皇太極親自出馬,他來到洪承疇的囚室,當時天氣很冷,皇太極脫下身上的貂裘大衣,披在了洪承疇的身上,并和顏悅色地問:“先生,很冷吧?” 洪承疇一時被打動,久久發(fā)出一聲嘆息:“真命世之主也!”于是,洪承疇叩頭乃降。 洪承疇在明朝,幾年的時間由一個提學道臺、藩臺屬官,逆襲成為封疆總督、軍事統(tǒng)帥;但是,只要他一出錯,或暫時無功,就遭政敵權臣彈劾,被崇禎削職,他困守孤城半年之久也不見救援,此時一看敵方的皇帝如此屈尊,解裘披肩,似乎更暖人心,所以,洪承疇最終選擇了降清。 皇太極一看洪承疇終于投降了,極為高興,他不僅賞賜了很多金銀,還請來了許多戲班子來表演慶賀。那些八旗將領都表示不滿:“洪承疇不過是一個戰(zhàn)俘,陛下為何如此隆重對待他?” 皇太極卻笑著說:“我們之所以玩命的拼殺,為的是什么?” 諸將齊聲回答:“為的是奪取中原。” 皇太極便道出了洪承疇的價值:“這好比是走路,你我都是瞎子,不懂得該往哪里走,現(xiàn)在得到了一個引路人,我怎能不高興呢?” 諸將帥這才醒悟,紛紛佩服皇太極的深謀遠慮。 后來,洪承疇為清朝統(tǒng)一中國出謀劃策,并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建議滿清貴族“習漢文,曉漢語”,在招撫江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