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的一流高校眼中,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硬件條件近年來明顯改善,但在基礎學科、基礎研究以及拔尖人才培養(yǎng)上稍顯不足?;A研究需要長周期,同樣人才培養(yǎng)也需要長周期。如何立足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在符合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的基礎上,蹚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建設之路,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靠幾個、十幾個一流大學撐不起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的“雙一流”建設需要一個一流大學群體,就像《水滸傳》里有108將各自身懷絕技,沒有一個人的武功是一樣;就像跑1500米的運動員與游泳的遠動員做比較,無法裁判誰更厲害。這首先涉及的是高校的辦學定位。高校要堅持特色立校。一所大學的特色體現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科專業(yè)、大學文化等方面,高校發(fā)展要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邯鄲學步。 未來的“雙一流”建設應該把特色放在重中之重?!半p一流”建設最重要的任務是一流學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在于,能否打造一批在國際上有話語權、能否培養(yǎng)拔尖人才、能否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的特色學科。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都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完成的任務相同,不同的是學科數量與特色差別。 目前,高校的學科壁壘問題非常嚴重,傳統(tǒng)的院系設置帶來了學科壁壘和學術資源的碎片化。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度依賴大跨度的學科交叉融合?,F在人類要解決的科技難題無一例外都是復雜問題,必須依靠跨學科會聚才能解決。然而,跨學科會聚在我國高校中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成效還不明顯。在課程設置、大項目組織實施等方面,還沒有真正圍繞某一問題形成學科會聚,這一點和真正意義上的一流高校是有差距的。 我們講一個學科有特色,往往狹義理解為在該領域或某個研究方向上有特色。但實際上,學科特色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學科文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科研方向和成果、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的特色,其核心在于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的特色。學科特色的形成和強化需要長期積累的。由此帶來的潛在隱患是,高校的特色學科往往是“老學科”,容易“吃老本”,橫向拓展、交叉融合比較困難。但實際上,強特色與跨學科并不矛盾,跨學科的目的就是強化特色。 高校應鼓勵和引導跨學科會聚研究。這對于科研人員、教學人員的學術發(fā)展、成果產出、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都是有回報的,他們有這方面的積極性,關鍵在于高校在制度安排上要有頂層設計、切實可行的舉措。 譬如,構建跨學科會聚平臺,給他們提供物理空間、學術建制安排,讓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們,圍繞共同感興趣的科學難題或新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聚在一起探討、鉆研,這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和取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的非常好的途徑。此外,高校還要在經費上多加以支持。 在評審評價人才項目、科技成果時,過于強調第一完成單位、第一完成人,對于成果分享缺乏好的機制,都會導致跨學科研究舉步維艱。怎么對待在跨學科研究里面做出各自貢獻的人,讓他們的勞動得到充分認可。這一點可以借鑒數學領域一些重要國際期刊論文署名的辦法,排名不分先后,無論是不是第一作者,都承認作者做出同等重要的貢獻。 “雙一流”建設強調一流學科建設,與科學創(chuàng)新提倡的學科交叉,的確會存在一些矛盾。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公布的名單中,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一流學科可以自主設立之外,全部是按照現有學科目錄公布建設學科項目。但其實一流學科與學科交叉并沒有形成悖論,在現有學科名稱之下,仍然可以做好適度跨學科的事情,這就需要高校根據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學科特色優(yōu)勢謀劃新的學科增長點。比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雙一流”建設項目中設立了地質環(huán)境與健康方向,我們試圖從地球科學角度,來研究健康問題。地質學相對來說是一個老學科,它應該找一些新的發(fā)展方向,甚至催生出新的學科。 應賦予“雙一流”建設高校更大的自主權。實際上,“雙一流”建設已經賦予了高校資金安排、項目設計、總體要求等方面的自主權。下一步,可以再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建議不局限于個別綜合性大學,可以多選擇一些不同類型的高校試點探索,形成好的經驗、做法再逐步推開。利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機遇,高校也應主動根據自身辦學需求、辦學條件,根據國家亟需、學科前沿,來布局交叉學科或跨學科建設項目,力求在一流學科建設上不斷有新突破。
|
|
來自: 漸華 > 《繼續(x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