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 著 鄙人十年學(xué)易,一朝悟道,終于在周敦頤《太極圖》和《易經(jīng)》“綜卦”模型體系的基礎(chǔ)上,從“道”和“萬物”兩個方向和角度,推演出老子關(guān)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體過程和演化路徑,以圖表的全新形式,解決了“以易解老,以老解老”的問題,那是否也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統(tǒng)領(lǐng)和涵蓋“諸子百家”的主體思想和理論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道和萬物的不同視角,綜合看待《太極圖》的演化規(guī)律 下面我們就以《尚書·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的“十六字心傳”為例,嘗試著對它們之間的相通性做一個全新的解讀和詮釋。 古人早在《尚書·大禹謨》中就提出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的“十六字心傳”,其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心變化莫測,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們要真誠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變、不變換自己的理想和目標(biāo),最后使人心與道心和合,執(zhí)中而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說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講“人心”如何與“道心”統(tǒng)一的問題,人心的特點是什么呢?只有一個字,危。和“人心惟?!苯y(tǒng)一起來整體來看,就是說人心是躁動不安的,我們必須萬分警惕,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故整體來看是“人心惟危”的。 其實這和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钡牡览硎且粯拥模蚋魅说奈蛐院蛯哟尾煌?,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中,即尋求“人心”與“道心”統(tǒng)一的進(jìn)程中,就必然出現(xiàn)如老子所言的三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所謂“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只有透過了萬物皆有的“虛妄之相”,看到了這個恒久不變的本質(zhì),我們才能像“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那樣“明心見性”,進(jìn)而“知行合一,致良知”,“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種就是達(dá)到“人心”與“道心”統(tǒng)一的“圣人”,故所謂“道心”,也可以稱作“圣人之心”。 然“圣人不常有,斯人常在”,故這種“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情況是微乎幾微,鳳毛麟角的,更多的則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的情況,因為他們皆執(zhí)迷于萬物皆有的“虛妄之相”,其心也是躁動不安的,所以說是“人心惟?!钡?,在這種情況下的所作所為自然也是充滿不確定性和危險性的。 那道心的特點又是什么呢?還是一個字,微。一則因為取得“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最佳途徑和結(jié)果,是一種微乎幾微,鳳毛麟角的極個別現(xiàn)象,二則因為“道”隱含于萬物皆有的“虛妄之相”里面若隱若現(xiàn),故“道心”就如下圖那個“混沌無極,無我無私”一樣“至小無內(nèi)”。 心即“無極”之理,明心見“無極”之性 當(dāng)我們以“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方式,將人心用于追尋道時,人心也就成為了道心,孔子講中庸、時中、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什么是中國人所謂的“中”呢?其實就是上圖中心的那個“混沌無極,無我無私”。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jī)而動”。 什么是“道法自然”、“此心不動,隨機(jī)而動”的境界呢?“混沌無極,無我無私”的“道心”便是,因此這就又回到了在“人心惟?!钡幕粳F(xiàn)實條件下,如何沿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路徑,逐級修煉躍升,最終與“道心”達(dá)到統(tǒng)一的問題。 故,從“道”的終極層面和維度來看,從《道德經(jīng)》的宇宙大循環(huán)體系來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句話中的“人心”和“道心”,也是相對于不同層次和“道行”的“人心”來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明心見性,無善無惡”的“人心”、自然就是“惟微”的“道心”,自然就能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而對于“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的“人心”,自然就是“惟?!钡摹叭诵摹?,其上蒙蔽了一層厚厚的“虛妄之相”,以至于無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更不可能在做事情的時候“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所以神秀就建議大家在修行的初期,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老子也規(guī)勸為道之人要“為道日損”。 意思就是在告誡我們,真正的為道之學(xué)和修行,必須從否定入手,一步步減損掉對“萬物有別”的分離妄念,一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zhí)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減損知、欲、有為,才能照見大“道”。否則,每經(jīng)一事,“人心”都會因執(zhí)著于“萬物有別”的分離妄念而“蒙塵”。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因此,站在“道”的終極層面和維度,從《道德經(jīng)》的宇宙大循環(huán)體系整體來看,神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老子說:“為道日損”;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佛教說“明心見性,性相如一,不見他人惡”;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本”等等,都是沒有問題的,這正是“人心”在“道、天、地、人”的不同層次和維度下的自然呈現(xiàn),也是其從“人心惟危”向“道心惟微”逐步進(jìn)階躍升的自然過程。 為道日損;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其原因正如《道德經(jīng)》的宇宙大循環(huán)體系所揭示的前后關(guān)聯(lián)性一樣,前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是后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過程中“無為而治”的前提和基礎(chǔ),沒有前面“人法道”的終極突破,以及那個“明心見性”的頓悟,是不可能站在“道”的終極層面和維度上,自上而下,知行合一,踐行“無為而治”的終極智慧的,其前期“人法道”的修煉過程,就像陽明心學(xué)中的“心即理”過程和作用一樣,都是后面“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礎(chǔ)和前提,不可或缺。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故《大學(xué)》中才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其實這些道理都是一脈相承,同宗同源的。 上一篇:如何以老解百家:《道德經(jīng)》體系,延續(xù)了《易經(jīng)》的綜卦思維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