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散內(nèi)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知膏蒡同歸地草,風疹濕疹服之康。
君——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止癢
臣——蒼術,散風祛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石膏、知母,清熱瀉火
佐——當歸、生地、胡麻(亞麻子能祛風止癢),養(yǎng)血活血,滋陰潤燥,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養(yǎng)血祛風”
使——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組方原理】本證因風濕或風熱浸淫血脈,郁于肌腠所致。
【主治】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抓破后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注:“無風不作癢”“無濕不作癢”
【功用】疏風除濕,清熱養(yǎng)血。
【用法】水煎服。
【組成】荊芥 防風 牛蒡子 蟬蛻 蒼術 苦參 石膏 知母 當歸 生地 胡麻各一錢木通 生甘草各五分
消風散《外科正宗》
小活絡祛風寒濕,化痰活血三者兼。二烏南星乳沒龍,寒濕痰瘀痹痛蠲。
君——制川烏、制草烏,祛風除濕,溫通經(jīng)絡,止痛
臣——天南星,祛風燥濕化痰,以除經(jīng)絡中的風濕頑痰。
佐——乳香、沒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地龍,性善走竄,功專通經(jīng)活絡。
使——陳酒,以助藥勢,引藥直達病所。
【組方原理】風寒濕邪與痰瘀痹阻經(jīng)絡,氣血不暢。治宜祛風散寒,除濕化痰,活血通絡。
【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節(jié)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經(jīng)絡中有濕痰瘀血,而見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注:痹癥日久,風邪侵犯到筋骨,部位深,要用“搜風”藥——獨活、細辛
【功用】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蜜丸,用陳酒或溫水送服。
【組成】川烏 草烏 天南星 地龍各六兩 乳香 沒藥各二兩二錢
小活絡丹(活絡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風中經(jīng)絡可煎嘗。
君——秦艽,祛風清熱,通經(jīng)活絡(“榮筋”“舒筋”)
臣——羌活、防風,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獨活、細辛搜少陰之風
佐——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熟地(四物),以養(yǎng)血柔筋,活血通絡;白術、茯苓、甘草(四君),益氣健脾,以資生氣血;石膏、黃芩,清風陽所化之熱
使——甘草,調和諸藥。
【組方原理】本證由風邪乘虛中經(jīng)絡,氣血痹阻所致。治宜疏風清熱,活血通絡,兼補養(yǎng)氣血之法。
【主治】風邪初中經(jīng)絡證。口眼 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或惡寒發(fā)熱,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弦細。注:劉河間認為,這類病人是“血弱不能養(yǎng)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氣血不足不能抗邪,風邪中于經(jīng)絡,故除了祛外風,還要補氣養(yǎng)血。養(yǎng)血還要活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功用】疏風清熱,養(yǎng)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
【組成】秦艽三兩 川芎 獨活 當歸 白芍藥 石膏 甘草各二兩 羌活 防風 白芷 黃芩 白術 白茯苓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細辛半兩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君——川芎,善祛風止痛,為治頭痛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jīng)頭痛(祛風、行氣、活血)
臣——羌活,善治太陽經(jīng)頭痛;白芷,善治陽明頭痛
佐——薄荷,重用八兩,辛涼散風。荊芥、防風,疏散風邪。細辛,祛風止痛
使——甘草,調藥和中,使升散不致耗氣;清茶,上清頭目,可監(jiān)制風藥之辛燥
【組方原理】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目眩鼻塞,或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風性善行數(shù)變”“遇風則痛”多屬于“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功用】疏風止痛。
【用法】為細末,飯后清茶調服。
【組成】川芎 荊芥各四兩 白芷 羌活 甘草各二兩 細辛一兩 防風一兩半 薄荷葉八兩
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同:均具平肝息風之功。
異:鎮(zhèn)肝熄風湯鎮(zhèn)潛降逆之力較強,兼能條達肝氣,多用于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氣血逆亂之類中風證。天麻鉤藤飲鎮(zhèn)潛平肝息風之力較緩,但兼有清熱活血安神之效,適于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眩暈、頭痛等。注:鎮(zhèn)肝熄風湯是陽亢過剩,肝陽化風,氣血逆亂的中風,病情嚴重。天麻鉤藤飲單純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病情較輕。
【鑒別】鎮(zhèn)肝熄風湯與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寧。
君——天麻、鉤藤,共為君,平肝陽,息肝風,清肝熱
臣——石決明,平肝潛陽,山梔、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jīng)之熱不致上擾
佐——益母草,活血利水;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利肝陽之平降;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
【組方原理】肝腎陰虛,肝陽偏亢,火熱上擾治宜平肝息風為主,輔以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功用】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用法】水煎服。
【組成】天麻 鉤藤(后下) 石決明(先煎) 山梔 黃芩 川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天麻鉤藤飲《中醫(yī)內(nèi)科雜病證治新義》
鎮(zhèn)肝熄風芍天冬,玄牡茵陳赭膝龍,龜甲麥芽甘草楝,肝風內(nèi)動有奇功。
君——重用懷牛膝30g,引血下行,且補益肝腎
臣——代赭石30g 、龍骨、牡蠣,降逆潛陽,鎮(zhèn)肝息風
佐——龜板、玄參、天冬、白芍,滋養(yǎng)陰液,以制陽亢;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瀉肝陽,條達肝氣,以利肝陽之平降。
使——甘草,調和諸藥,合麥芽和胃調中。全方標本兼治,以治標為主。
【組方原理】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氣血逆亂
【主治】類中風(即為“內(nèi)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 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肝陽上亢、肝氣有余) 。注:類中風,病名,指風從內(nèi)生而非外中風邪的中風病癥,簡稱類中。因非外中風邪,故亦稱非風?!端貑枴ふ{經(jīng)論》“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腦溢血”
【功用】鎮(zhèn)肝息風,滋陰潛陽。
【用法】水煎服。
【組成】懷牛膝 生赭石各一兩 生龍骨 生牡蠣 生龜板 生杭芍 玄參 天冬各五錢 川楝子 生麥芽 茵陳各二錢 甘草錢半
鎮(zhèn)肝熄風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內(nèi)動急煎嘗。
君——羚羊角,涼肝息風,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
臣——桑葉,疏散肝熱,菊花,平肝息風,助君藥以清熱息風
佐——鮮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增液緩急;川貝、竹茹,清熱化痰;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不用茯苓,怕滲濕傷陰,單用茯神木)
使——生甘草,又能調和諸藥
【組方原理】溫熱病邪傳入厥陰,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治宜清熱涼肝,息風止痙
【主治】肝熱生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shù)。
【功用】涼肝息風,增液舒筋。
【用法】水煎服。
【組成】羚羊角片(先煎)一錢半 雙鉤藤(后入)三錢 霜桑葉二錢 滁菊花三錢 鮮生地五錢 生白芍三錢 京川貝四錢 淡竹茹(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 茯神木三錢 生甘草八分
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