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xùn)|,古代秦漢之際代指今山西西南地區(qū),主要包括今山西臨汾、運城地區(qū),隋唐時期河?xùn)|泛指今山西全境,因為山西在黃河的東面嘛。 河?xùn)|地區(qū)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三帝堯舜禹時代的都城都在河?xùn)|: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禹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河?xùn)|地區(qū)自古人杰地靈,孕育出了無數(shù)的人才。河?xùn)|還是古代“衣冠望族”疊出之地,在我國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豪門大族是代代都有,但大多數(shù)都是活躍當(dāng)時數(shù)十年而已,往往跟隨政權(quán)的更迭而煙消云散。 而河?xùn)|地區(qū),世家大族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家族:聞喜裴氏、解縣柳氏、汾陰薛氏。 這三大家族從秦漢之際開始逐漸成為望族,隨后綿延數(shù)百年之久,他們的子孫出將入相,代代有英豪,亂世時立足地方,保境安民;盛世時則走向全國,建功立業(yè)。 聞喜裴氏:文武將相,彪炳千秋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我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名門巨族,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yè)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 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后,余芳猶存。在上下二千年間,豪杰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span> 聞喜裴氏,一說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孫封pei(原字為上非下邑)鄉(xiāng),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 另一說為晉平公封秦桓公之子后子針(qián,音鉗)于周川之裴中,號裴君。唐代河?xùn)|裴氏的傳人都公認(rèn)“秦公子針”就是他們的直接祖先。 秦公子針,《史記·秦本紀(jì)》稱他為“后子針”,秦穆公之玄孫、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針出奔晉國。晉平公將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賜給他100頃甲地,并因邑命氏,被稱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后,后子針回到秦國。其后裔則留在裴邑,以裴為氏。 據(jù)史料記載,東漢時敦煌太守裴遵自云中從漢光武帝平定隴、蜀,徙居至河?xùn)|郡安邑(今夏縣)。漢安帝、漢順帝之際遷徙到聞喜。東漢末,裴茂是漢靈帝時的尚書令,曾率諸將軍討李傕有功,封陽吉平侯,生有三子:裴潛、裴徽、裴輯,此三人乃是裴氏三眷之祖。 這時正是魏晉時期,這也是河?xùn)|裴氏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那時,河?xùn)|裴氏與瑯邪王氏齊名,有“八裴方八王”之說。 裴秀,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作《禹貢地域圖》,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xué),創(chuàng)造性地制定出“制圖六體”的原則,被譽為“中國制圖學(xué)之父”。 裴秀不僅僅是地圖學(xué)家,他還是一位魏晉時期的名臣,正是他建議司馬昭立司馬炎為世子,后來司馬炎代魏立晉,裴秀可謂功不可沒。 北朝時期,“三河領(lǐng)袖”裴駿歷仕北魏五位皇帝,并深得太武帝拓跋燾的器重;“黃驄年少”裴果,是宇文泰的心腹愛將;裴寬,被宇文泰譽為“疾風(fēng)勁草”。 隋唐時期,是河?xùn)|裴氏發(fā)展史上的盛極時期,這一時期,裴氏人才從政治到經(jīng)濟,從外交到開疆?dāng)U土,人物之盛,舉不勝舉。 裴矩,是歷仕北周、隋、唐的三朝元老,著名的外交家、戰(zhàn)略家,曾用離間計分裂突厥,讓其內(nèi)耗而削弱實力,為日后唐朝戰(zhàn)勝突厥埋下伏筆。裴矩還經(jīng)略西域,使西域四十國臣服朝貢于隋朝,拓疆?dāng)?shù)千里,史稱“交通中西,功比張騫”。 裴寂,唐朝的開國功勛,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亂之際,他高瞻遠(yuǎn)矚,鼎立輔佐李淵起兵于晉陽,建立了大唐王朝。 裴度,輔佐唐憲宗鐵拳擊藩,實現(xiàn)“元和中興”,一生共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亦四度為相,是大唐群臣里比肩魏征的名相,為其記功的“三絕碑”,至今仍屹立在裴氏宗祠內(nèi)。 裴行儉,得名將蘇定方傳授的用兵奇術(shù),率唐軍先是平定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接著又大破東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威震西域。 裴氏人物,文可以治國,武足以安邦, 進入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余人,據(jù)《裴氏世譜》統(tǒng)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其他各級官員不計其數(shù)。 僅在唐朝,裴氏子孫當(dāng)過宰相的就多達(dá)17人,更難能可貴的是,隋唐首開科舉取士之風(fēng),這17個宰相,據(jù)史料確認(rèn),僅有3人是靠門蔭進階,其他14人都是憑借科舉躋身仕途,并最終位列宰相高位。 裴氏家族能如此輝煌數(shù)百年,主要原因在于他們重視教育,“重教守訓(xùn),崇文尚武,德業(yè)并舉,廉潔自律”是裴氏家風(fēng)的主要特征。裴氏一族曾有家規(guī),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zhǔn)進入宗祠大門,謹(jǐn)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敘述裴氏一族其他成員,有興趣者可自行查閱聞喜裴氏資料。 解縣柳氏:文人雅士,風(fēng)流無數(shù)河?xùn)|柳氏,據(jù)說是春秋時期魯國柳下惠的后裔,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柳氏遷入河?xùn)|解縣(今運城市解州鎮(zhèn))。 柳氏興起于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迅速發(fā)展起來,唐代達(dá)到鼎盛時期,唐末逐漸衰落。柳家從興起到衰落,前后約500年,其間共有70余人見著史冊。 東漢末年,柳軌任光祿大夫,后至吏部尚書,是河?xùn)|柳家興起的奠基人。魏晉之際,河?xùn)|柳氏有不少族人在中央里任要職,奠定了柳氏的大族地位。 與聞喜裴氏在政務(wù)上的出色相比,解縣柳氏在文化藝術(shù)方面則更為出色。 南北朝時期,南齊尚書令柳世隆除了歷任各級官職外,還善于彈琴,獨創(chuàng)的“柳公雙瑣”指法,被認(rèn)為是當(dāng)時最高水平的演奏技巧。然而他卻經(jīng)常自稱:“我的本領(lǐng)之中,馬槊排第一,清談排第二,彈琴只能排第三?!?/span> 柳世隆的兒子柳惔、柳惲承襲家學(xué),博通諸藝,工于詩文,尤通音律。齊武帝稱贊柳惔“風(fēng)韻清爽,屬文遒麗”, 柳惲是南朝齊梁時著名詩人、琴手、棋手,以多才多藝著稱天下。梁武帝稱贊他說,“吾聞君子不可求備,至如柳惲可謂且美,分其才藝,足了十人?!?/span> 隋唐朝時期,河?xùn)|柳氏一族的文學(xué)藝術(shù)才華更加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成績?yōu)樽钪?/p> 柳彧,精通禮制,對南北朝的分裂大亂之后各種不符合禮制的行為多作矯正,被隋文帝稱為“正直之士,國之瑰寶也”。 唐中期的柳芳,是知名的史學(xué)家,他與韋述編撰《唐書》,又獨自編撰了《唐歷》,保存了“安史之亂”以前的大量史實,宋代司馬光、歐陽修等人修史,參考《唐歷》頗多。 柳公權(quán),29歲時就狀元及第,長期在朝中任職,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quán)更知名的是在書法上,他繼承鐘繇、王羲之等人的楷書風(fēng)格后,自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柳體”楷書,與顏真卿書法并列為“顏筋柳骨”,為后世百代楷模。 汾陰薛氏:后來居上,武功卓著河?xùn)|薛氏并非世居河?xùn)|的土著,漢末追隨劉備而遷徙至蜀地。蜀滅亡后,薛氏降于曹魏,被安置在河?xùn)|汾陰,并以汾河以南、黃河以東為大本營。 清代楊令琢在《榮河志序》中說:“薛氏一姓,自晉、隋、北魏、周、齊,歷唐、宋、金,輝映史冊者至四十余人,可謂善地也?!?/span> 河?xùn)|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農(nóng)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沖突之地,薛氏原為武力強宗,被曹魏政權(quán)安置在河?xùn)|,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對抗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南下,以起到屏障關(guān)中的作用。因而河?xùn)|薛氏在晉隋之際成為不同政權(quán)爭相拉攏的對象。 薛氏一族成員大多具備高超的武藝,薛安都少以勇聞,精擅騎馬射箭,是劉宋、北魏時期的名將, 薛強,與苻堅謀士王猛志同道合,胸懷軍國籌略。苻堅伐晉兵敗,薛強率領(lǐng)宗室強兵,威振河輔,擊破慕容永。 薛強孫薛謹(jǐn),北魏太武帝年間,先是平定山胡白龍叛亂,后又平定吐沒骨部落。時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薛謹(jǐn)趁三農(nóng)之暇,以詩書教育子弟,還親巡鄉(xiāng)里,通過考試加以督促,通過這系列措施使“河汾之地,儒道更興”。 當(dāng)時北方正是北魏國運興隆,薛氏與北魏皇族拓拔氏合作愉快,發(fā)展迅速,到孝文帝定姓族時,薛氏最終被列為郡姓,與裴氏、柳氏同列,為“河?xùn)|三姓”,至此,薛氏躋身于北方高門大族的行列。 那時的薛氏代表人物為黃門侍郎薛聰,他是孝文帝的心腹重臣,除羽林監(jiān),掌管宮城禁軍。 薛聰子薛孝通,當(dāng)時名重天下,與宇文泰結(jié)為兄弟,情義特??;入東魏,又深得高歡倚重。 薛孝通子薛道衡,歷仕北齊、北周、隋三朝,久居中樞,是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其詩歌代表了隋代詩歌的最高水平,素有“一代文宗”之稱。 薛道衡子薛收,受房玄齡的推薦,成為李世民的座上賓,名列“秦王府十八學(xué)士”之一。武德四年(621年),隨從李世民討伐王世充,運籌帷幄,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派兵狙擊竇建德。最終,同時擒下王世充與竇建德。 薛收子薛元超,精擅文辭,預(yù)修《晉書》時“筆削之美,為當(dāng)時最”。唐高宗朝任相七年,有“朝右文宗”之美譽,大力引薦王勃、楊炯、崔融等文士,支持變革龍朔文風(fēng),引領(lǐng)初唐文學(xué)的發(fā)展。 薛仁貴,北魏名將薛安都六世孫,他大概是薛氏一族里武功最卓著的一位名將。 貞觀年間,唐太宗征遼,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沖陣,所向無敵,高麗軍望之披靡,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shù)百里內(nèi)斷絕人煙。 戰(zhàn)后,唐太宗特意召見當(dāng)時還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并升其為游擊將軍。 此后,薛仁貴又?jǐn)?shù)度大破高麗;顯慶四年(659年),在黑山擊敗契丹,擒獲契丹王阿卜固。 龍朔二年(662年),薛仁貴征西,“三箭定天山”,平定回紇九姓鐵勒叛亂,留下傳奇。 乾封元年(666年),參與滅亡高麗。永淳元年(682年),又于云州之戰(zhàn)擊破突厥。 后人評價薛仁貴“每戰(zhàn)必克,名震異域,是知名將立功絕域,為敵人所畏懾,即國家之輕重系焉。” 唐玄宗初年,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政治斗爭中,受姻親牽連,河?xùn)|薛氏受到打擊,發(fā)展勢頭稍歇。但此后的薛氏成員仍多循科舉之途入仕,終唐之世,仍保存了較高的任官率。 河?xùn)|大族除了聞喜裴氏、解縣柳氏、汾陰薛氏外,還有龍門王氏、平陽賈氏、安邑衛(wèi)氏等等,不過他們與前三位大族相比,聲望要差了許多。 河?xùn)|這些世家大族,其聲望“上足以抗衡天子,下足以為士流所景仰”。 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綿延數(shù)百年之久,主要在于重視家學(xué)門風(fēng),他們在培養(yǎng)子弟學(xué)術(shù)藝能的同時,更注重子弟人格品質(zhì)的塑造,從而使優(yōu)秀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成為世家大族數(shù)百年不墜的關(guān)鍵。 本文參考自:《三晉文明十三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