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么說道不遠人?能夠做到哪兩個字,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為什么說天道亦人道,人道即天道?為什么說理解了道不遠人,認真體察生活,就會明白王陽明講的事上練和致良知? 我們今天一起來精讀《中庸》的第13章,先讀經(jīng)文。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如果一個人求道的時候,完全脫離了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故作高深、故作玄妙,那么他追求的,他修行的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了。《詩經(jīng)·豳風(fēng)·伐柯》篇中說:砍根木頭做斧柄,砍根木頭做斧柄,其實斧柄的樣子就在眼前,手里握著斧柄去砍樹做斧柄,斜著眼睛去看,和理想中的斧柄之間感覺還相差好遠。所以,真正的君子按照人們共通的道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心比心地去治理他人。別人有錯,只要能夠改正過來,就可以停止了。其實,能夠盡己之心,做到忠;推己及人、原諒和包容別人,做到恕,那就距離中庸之道不遠了。凡是不愿意讓別人加到自己身上的事,自己就不把這種事去強加給別人。君子之道,有四個重要的方面,我孔丘一個方面都沒有做到位。要求兒子應(yīng)該孝敬父母的,我沒有做到;要求臣下應(yīng)該敬忠、侍奉君主的,我也沒有做到;要求弟弟應(yīng)該敬重、侍奉自己兄長的道理,我也沒有真正做到;要求朋友之間相處,應(yīng)該先主動幫助對方,先做付出的道理,我也沒有能夠完全真正做到。我只能是把平常人們所要求的德行,盡力地去做好。對于人們平常所講的話,所倡導(dǎo)的言論,保持足夠的謹慎。自己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即便是自己能夠做到的,也要保留適當(dāng)?shù)挠嗟?,不敢把話說滿。話出口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能夠真正做到。真正去做的時候,還要顧及是否和自己說出的話相符合、相印證,能不能夠?qū)ι咸枴?/span>一個有道的君子,怎么可能不做到忠厚?不做到誠實呢?我們理解了孔子的這段自白,這段對中庸之道的解讀,首先要追問一個問題,他老人家為什么說道不遠人?我們該怎樣理解這四個字?其實,理解這四個字要聯(lián)系上下文。前面已經(jīng)講過,道是“費而隱”的,大道是無所不在的。那么既然大道是無所不在的,人作為自然界當(dāng)中的一種存在,自身當(dāng)然就應(yīng)該有道,做事當(dāng)然也離不開大道的制約,也應(yīng)該遵道而行。不僅僅自己有道,那么生活當(dāng)中遇到的每個人身上也應(yīng)該有道,作為人,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大家應(yīng)該有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我們要接受同一個神秘力量的約束,既然這樣,在人際關(guān)系當(dāng)中,我們每個人待人接物的時候,自然也應(yīng)該能體現(xiàn)大道,也必須遵守大道,所以孔子才會說“道不遠人”。孔子講的“道不遠人”,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天道亦人道,人道即天道”。也就是說,上天的那個最本質(zhì)的、最本源的、最究竟的、最強大的、最公正的法則,一定會完完整整的體現(xiàn)在人和人之間相處上,體現(xiàn)在人身上,所以“天道亦人道”。人和人之間相處,人自身所蘊含的大道,本質(zhì)和天道應(yīng)該是一樣的,不會有兩個道.所以,我們能夠把人道徹底悟通,天道自然而然也就會明白。我們?nèi)硕忌钤谌巳寒?dāng)中,我們真要想去體道、悟道,最好的途徑就是在人和人之間互動的過程當(dāng)中去參悟,而不是遠離人群,把道想得太玄妙、太高深、太神秘。反過來說,人,就算你找到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你悟到了大道,最終不還是要回到人群當(dāng)中,還是要跟人打交道,還是要體現(xiàn)在和應(yīng)用于待人接物的人道之中嗎?真的想體悟天地間最神秘、最強大、最公正、最簡單的大道,不用逃離人群,不用藏身于山林之間,只要時時刻刻地反觀自己,靜觀他人就可以了。道本來就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離開了人群,離開了生活,反而是守著道而不知道。心里面裝著道,到外面去找道。我們理解了孔子講的“道不遠人”,再想一想,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講的:“事上練”和“致良知”,就更容易理解了。在日常的生活當(dāng)中,在人和人的互動過程當(dāng)中,在每一件小事上面,用心地去體驗,用心地去參悟。只要功夫到家了,有一天就會恍然大悟,就會見到自己內(nèi)在的、與天地同壽的良知,也就是明心見性。所以說,如果我們要想真正能夠領(lǐng)會和徹悟中庸之道,就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當(dāng)中,一點一點地去體會,一點一點地去醒悟。每一天都做好反思,量變就有可能帶來質(zhì)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