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 寒 論 太陰病概論 太陰為三陰之首,太陰病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內盛,升降紊亂,而出現(xiàn)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表現(xiàn),為里證、虛證、寒證。 一、太陰病病位 主要在足太陰脾臟、足太陰脾經和四肢。太陰本指手足太陰肺、脾而言,但《傷寒論》中的太陰病,只涉及足太陰經、臟的病變。而手太陰肺的病變,在“太陽病篇”中已多有涉及。這是因為,太陽主表,肺主皮毛,在外感病初期階段,即可見肺的病變的緣故。 二、太陰病成因 一是脾陽素虛,寒濕直中;二是太陽病、陽明病誤治或少陽病失治、誤治,導致脾陽受損,外邪內侵。 三、太陰生理 經: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上行過內踝前緣,沿小腿內側,交厥陰經脈前,沿大腿內前側上行,人腹,屬脾絡胃,溝通了太陰與陽明的表里關系。由于足太陰經脈行于腹部,故有“脾主大腹”的說法。 臟:足太陰脾臟主運化,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脾與胃相表里,兩者以膜相連,經脈相互絡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納化相依;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相因;脾主濕,胃主燥,燥濕相濟,共同完成人體的消化吸收、營養(yǎng)輸布和糟粕排泄的功能,而為氣血化生之源,人體后天之本。 四、太陰病的證候分類和治療 一是太陰脾臟虛寒證:以脾臟陽氣虛衰,運化失司,升降紊亂,寒濕內盛為主要特征,癥見腹?jié)M時痛,嘔吐,食不下,自利不渴等。治療“當溫之”,宜服理中湯(丸)、四逆湯一類方劑。 二是太陰經脈氣血不和證:邪傷太陰經脈,癥見腹?jié)M時痛,或大實痛。當疏通經脈,調和氣血,宜桂枝加芍藥湯或桂枝加大黃湯。 三是太陰表證:由于脾主四肢,而四肢在人體的外周末梢,所以我把“太陰病篇”所記述的風寒邪氣侵襲四肢,癥見四肢劇烈疼痛、脈浮的證候,稱作太陰表證。本證可以自愈,如果不能自愈,當解肌發(fā)表,疏通經脈,用桂枝湯。 五、太陰病預后 太陰病的不同證候,預后也各不相同。太陰表證,四肢煩疼,可以自愈;以正虛為主的太陰脾臟虛寒證則易內傳少陰;以邪盛為主的太陰腐濁不化證,可以通過下利而將腐濁排出體外,從而自愈;如果腐濁沒有排出體外,在體內存留日久,也可以從陽明化燥而出現(xiàn)大便硬,這就是太陰外出陽明的證候,也叫陰病出陽,臟邪還腑。 配圖 01 思維導圖 為了方便大家記憶,特意做了張思維導圖供大家學習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