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誰都不爭,我和誰爭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走了,她說:“取暖的生命之火萎了,我也要走了”,這個一生與世無爭,卻把自己做到了極致的女子,帶著對丈夫和女兒的愛走了,“我們仨”終于在另一個世界又在一起了,從此無論生離,還是死別,都再也不會分開。 01 人生若只如初見 幼年的楊絳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讀書,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從此,讀書成為楊絳一生鐘愛之事,因為家境殷實富裕,父親開明,使得那個年代的楊絳能夠走入學(xué)堂,能夠憑自己的意愿借讀清華。 初進清華,楊絳便以“才貌冠群芳”名滿清華園,甚至傳出了有“孔門七十二弟子”之多的男生心儀、追求她。 此時的錢鐘書已入讀清華三年,這位大才子更是以“架子大”聞名遐邇,引得一眾女生都想“一睹君容”。 有一天,才子錢鐘書與佳人楊絳在清華園偶遇,彼此都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對象。錢鐘書筆下琳瑯滿目,卻是個拙嘴笨腮,不善言辭的人,他傻愣愣地對楊絳說:“外界傳說我已經(jīng)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聰明的楊絳不禁失笑,她說:“其實我也沒有男朋友!” 弦外之音,心有靈犀的人自是一點就通,她稱他“蔚然而深秀”,他贊她“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就這樣一段最好的愛情開始了。 02 幸福的“圍城”生活 1935年7月,楊絳和錢鐘書舉行了婚禮。 七月流火的天氣里,新郎、新娘都穿上了正式的禮服。新郎穿的是黑色西裝,因為太熱,西裝上的白色領(lǐng)圈被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結(jié)婚照上,每個人都大汗淋漓,顯得狼狽不堪。 后來,錢鐘書把兩人的婚禮寫進了《圍城》,一對才子佳人也開始進入了“圍城”開啟了他們的幸福生活。 為了能夠照顧即將出國留學(xué)的錢鐘書,楊絳放棄了得來不易的清華學(xué)業(yè),追隨錢鐘書來到牛津大學(xué)。 初到異國他鄉(xiāng),生活上不適應(yīng),心底更是填滿鄉(xiāng)愁,楊絳的心情不好,錢鐘書便想盡辦法哄她開心。 他們一起散步,一起討論讀書心得,錢鐘書主張讀書要多讀幾遍,因為第一遍讀時漏掉的精彩句子和段落,第二次讀時才能發(fā)現(xiàn)其妙處。 楊絳卻說:“那是你的讀法,我是喜歡的就多讀幾遍,不喜歡的瀏覽一番即可。” 雖然在讀書問題上,楊絳和錢鐘書“對著干”,對于他在生活中為自己的“獻殷勤”,楊絳還是頗受用的,并且大加贊揚,她在《我們仨》中回憶說:
雖然錢鐘書的早飯做的不錯,那都是因為“愛情的力量”,其實這位大才子是真正的“文學(xué)上的天才,生活中的矮子”,拿筆的手連把掃帚都拿不起來。 他在家里總是“做壞事”,他打翻墨水瓶,弄臟了房東的桌布——關(guān)鍵是不會洗。 他換燈泡,結(jié)果把臺燈弄壞了——關(guān)鍵是不會修。 他把門軸上的球弄掉了,門關(guān)不上了——關(guān)鍵是他不會再安回去。 …… 每當(dāng)這時候,楊絳總是說: “不要緊,我會洗。” “不要緊,我會修。” “不要緊,我來安。” …… 其實,楊絳比錢鐘書出名要早,在《圍城》問世之前,楊絳的散文已經(jīng)很有名氣,劇本更是被多次公演。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rèn)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她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更是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 《圍城》寫出來以前,錢鐘書是被人以楊絳的丈夫來介紹的。 楊絳出身大家,結(jié)婚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就是這樣一個才女卻因為愛情甘當(dāng)“灶下婢”,素手做羹湯,鼓勵丈夫創(chuàng)作。 錢鐘書稱她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難怪錢先生雖然聲稱“婚姻像圍城,外面的人想沖進去,里面的人想逃出來”,他自己卻在“圍城”之中樂淘淘的住了一輩子。 他說:“遇到她之前,我沒想過要結(jié)婚;遇到她之后,我沒想過和別的女人結(jié)婚。” 在牛津留學(xué)期間,楊絳懷孕了,錢鐘書說:“我想要個女兒,而且只要一個女兒,要像你。”楊絳卻說:“我也想要一個女兒,要像你。”后來他們果然有了一個女兒,“像鐘書”。他們給女兒起名錢瑗,從此世界上有了最好的婚姻模式“我們仨”。
03 我與誰爭都不屑 楊絳一生淡泊,不與世界爭長短,不慕外在名與利。 當(dāng)年她的劇本《稱心如意》上演,一夜成名,她卻絲毫無感,依然和平時一樣洗衣,做飯。 別人稱她是著名作家,她卻說:“我沒這份兒野心。”她說自己的作品不過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 有人請她出國訪問,她說:“我和鍾書好像老紅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民國是個風(fēng)云變幻,才子才女如云的時代,人們贊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人們說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fēng)景”,天縱奇才張愛玲更是說:“出名要趁早!” 楊絳一生最大的渴望卻是被人們忘記,她只想安安靜靜地創(chuàng)作、學(xué)習(xí),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當(dāng)然,生活并不會因為你的“與世無爭”就賜你永遠一帆風(fēng)順。 文革中,楊絳被剃了陰陽頭,錢鐘書急得問:“怎么辦?”楊絳卻笑笑,連夜趕做了頭套,第二天早上照樣出門買菜。 文革時期,很多學(xué)者文人都忍受不了屈辱,選擇各種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楊絳和錢鐘書卻能泰然處之,安然度過,不過是基于“和誰都不爭”的那份淡然 后來,楊絳將她和錢鐘書的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清華母校,還在學(xué)校設(shè)立了“好讀書”獎勵基金,幫助莘莘學(xué)子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 04 婚姻最好的模樣 最好的愛情從來不是轟轟烈烈,“你是風(fēng)兒我是沙”,而是“等把風(fēng)景都看透,我陪你看細(xì)水長流。” 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被稱為“最好的愛情”,他們是彼此的愛人,朋友和情人。風(fēng)流才子如他,身邊沒有鶯鶯燕燕;貌美多才如她,心中也無藍顏知己。他們就是彼此那個在對的時間遇到的對的人。 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錢瑗走了,一九九八年鐘書走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那么輕而易舉的失散了”。楊絳在《我們仨》中寫道。 看似淡然的文字讀來卻是令人愴然,面對生離死別,一貫波瀾不驚的楊絳先生也不能再泰然處之了,她說“鐘書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盡我應(yīng)盡的責(zé)任。” 于是,楊絳先生以近百歲的高齡更加勤奮的讀書寫作,記錄“我們仨”的點點滴滴,提點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人處世之道。 在鐘書之前,她是艷壓群芳的才女,在鐘書之時,她是最賢惠的妻子,最溫柔的母親,在鐘書之后,她是睿智的老人,唯一的先生。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shù);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zhǔn)備走了。 這首英國詩人蘭德的《生與死》,是楊絳先生的譯作,也是楊絳先生的一生寫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