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周易》之“歷法”與“筮法” 南陽貞明書院 景國成 473000 《周易.系辭》中的筮法是一項蘊含著深刻哲學和歷法思想的重要內容。我們在研究《周易》的時候,既要重視卦的象數理,又要重視筮法和歷法。現選《系辭》中幾個小的片段加以賞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這里的“天”“地”,意即陽陰、單雙、奇偶”等。我們可以理解為:陽一、陰二,陽三、陰四……或單一,雙二,單三,雙四……。“天數五,地數五”是五個單數(或陽數)即一三五七九;五個雙數(或陰數)即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可以是十天干的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它們隔五位相合;在中醫(yī)“五運六氣”和“子午流注”中也都有運用;還可以是河圖中的北方一六、南方二七、東方三八、西方四九、中宮五十。在預測自然社會的大運時,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之說,它們從甲年開始,10年一小運,20年一大運,用的也是這個。
古人之所以僅取一至十這十個數,主要因為它們是所有數的基礎,再大的數,也來自這十個數。并且“十”是小成之數,很常用,如十有八九、十全十美等;“萬”是大成之數,也很常用,如萬全之策、天地萬物等;其實“百”和“千”也是常用的“成數”,如百花齊放、百物生焉、千篇一律、大千世界等。“相得”用今天的哲學語言來說就是對立統(tǒng)一。五個天數加起來得二十五[河圖、洛書中的白點有25個(1+3+5+7+9)],五個地數加起來得三十[河圖、洛書中的黑點有30個(2+4+6+8+10)]這兩個數相加一共是五十五個,正所謂“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除了河圖、洛書、天干、五運的“五合”外,這個“天地之數”當然還有其他的組合方式:一二合,二三合,三四合……;一二合,三四合,五六合……;一十合,二九合,三八合,四七合,五六合,以及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之合,等等。 其實,這十個數中還存在著“進制”的問題:二進制、三進制、四進制、五進制、六進制、七進制、八進制、九進制、十進制、十二進制、十五進制、十六進制、二十四進制、三十進制、五十進制、六十進制……如:四季一年、五日一候,六合虛空、七日來復(每周七天),九九消寒、十方三世、十二時辰(月份、辟卦),二十四小時、一刻十五分鐘、六十分鐘一小時,三百六十度一周天,以及《內經》的女七、男八節(jié)律、古代的十六兩一斤(“半斤八兩”的由來)等等?,F在我們最熟悉的是“五進制”和“十進制”,它來自人類的手指——最簡易“計算器”,中國古代的算盤也因此而成!不過與當今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二進制”,以及2的n次方所對應的數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這些數曾是計算機、手機、計算器、航天器、運載器和家用電器等芯片內存所使用的數。這個“二進制”就來自我們祖先發(fā)明的陰陽!掌握了陰陽的這些變化規(guī)律,就掌握了天地間的一切,因為“鬼神”就是“陰陽”。(《周易》語:“陰陽不測之為神”、“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這里說的既是筮法,又是歷法。 筮法古代不止一種,《周禮.春官.筮人》所錄有九種,但我們能見到的,就是保存在《周易.系辭》里面的這么一種,其他大部分都不見了。這確實要感謝孔夫子,要不是他記錄,就連這一種也可能都見不到了。本筮法這樣操作: 一、準備工作: 1、紙和筆。 2、籌策(蓍草或竹簽、筷子、牙簽50根)。 二、操作步驟: 先從50根中抽出一根,置于特定位置始終不用,代表太極,象征“天不變,道亦不變”。 然后按如下步驟操作: 第一步,將49根隨機分成兩部分(左右手),從左手中抽出1根夾在二指之間,接著“四根、四根”地數,直至得到“余數一”[或1、或2、或3、或4(零即4)],將此“余數一”也夾在二指之間;然后把右手中的籌策也“四根、四根”地數至“余數二”[數字同一],最后將此“余數二”也與原二指間的放在一起。這就得到了“第一策”(或8,或4),記在紙上。 第二步,將余下的籌策[四十根或四十四根(原“四十九根”減去“第一策”的余數)]再次分為兩部分。還是先從左手中取出1根夾在二指之間,然后“四根、四根”地數至“余數三”,也夾在二指之間;接著再將右手中的籌策還是“四根、四根”地數至“余數四”,同樣夾在二指之間,把得到的“第二策”也記在紙上。 第三步,將剩下的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根(“四十九根”減去“第一策”,再減去“第二策”所得)再次分為兩部分:仍是先從左手中取出1根,夾在二指之間,然后再“四根、四根”地數至“余數五”,并夾在二指之間;接著再將右手中籌策“四根、四根”地數至“余數六”,也夾在二指之間,這就得到了“第三策”,還記在紙上。 三步完畢,把第一策、第二策和第三策的數合在一起,就會得到“或4、或5、或8、或9”的數。記?。?/span>4、5為“少”,8、9為“多”。 最后做如下標記: 若是一個“少”(4或5),為少陽;記作“七”: 若是兩個“少”(4或5),為少陰;記作“八”: 若是三個“少”(4或5),為老陽;記作“九”: 若是三個“多”(8或9),為老陰。記作“六”: 這樣就可以得到如下初爻: 同樣的操作再進行五次,即得到第二爻至第六爻,遂成一卦。之后,老陽要變?yōu)殛?;老陰要變?yōu)殛?。變出的?/span>“之卦”,也叫變卦。 大家應該注意到了,《周易》用“九”“六”代表陽陰,與這里的“老陽””老陰”很有關系!當然,真正的關系還是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guī)律,即《黃帝內經·素問》的“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這種“古代占筮方法”具有“繁以修心”的功能,只是顯得有點兒繁雜,尤其是對于現代“快節(jié)奏”的人們來說。所以,現在人都三個錢幣搖卦(無字面為“背”),搖一次可成一爻: 一個背為“陽”,二個背為“陰”; 三個背為“陽動”,沒有背為“陰動”; “陽動”變陰,“陰動”變陽;六次成一卦。 此法快捷而不失其準確性。 表面上看這是“筮法”,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天文科學的“歷法”。文中的“衍”字指的是月亮的運行規(guī)律(衍:水之精也;從水、從行;以言“月”之運行也。)可見,“衍”之數即“月”之數:月亮每月有四個特殊的“相位”(望、朔、上弦、下弦),代表四個特殊的時間點(初一、初七八、十五日、二十二三日),很像每天的“子、午、卯、酉”四個特殊時辰(子夜、正午、日出、日落)和每年的“二分二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個特殊節(jié)氣。 月亮每兩個特殊相位之間的時長為7.38265天,四段共計29.5306天。正常情況下,一年(12個月)有48個這樣的“特殊時間點”,總時間是354.3672(=7.38265×48)天。但這個長度,相對于太陽一個回歸年的365.2422天來說,有10.875天的時差。也就是說,月亮走完12個月的“路程”之后,還需要再走10.875天才能與太陽的“一回歸年”等長。 在這10.875天中,月亮有1.47305個“特殊月相”(10.875天÷7.38265=1.47305個)。這樣48(個)+1.47305(個)=49.47305(個)≈50(個)(四舍五入),這就是“大衍之數五十”(太陽一回歸年中,月亮的特殊相位有大約五十個)。 “五十”只是“五入”的虛數,實在數是“四十九”,這就是“其用四十有九”。之后的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等都是歷法編制的原則與方法。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太陽一個回歸年要比月亮12個朔望月的時間多出10.875日,三年就多出32.625天,超出一個月的30天或29天,這就需要安排一個多余的月,叫“閏月”。[閏月最初置于年尾,成為“第十三個月”,以“矯正”陽歷與陰歷,故新年一月叫“正月”;后來歷家遵循“無中置閏”的原則,將閏月安排在沒有“中氣”的月份之后(每月各有節(jié),如立春、驚蟄、清明、立夏……也各有氣,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滿……)]。 閏月是29天或30天,依“十五日月圓”的原則而定。第三年,若安排一個小月(29天),則余下3.625天;若安排一個大月(30天),則余下2.625天。經過第四年,到了第五年,又余出21.75天(10.875×2),加上第三年余出的2.625或3.625天,就會多出25天左右(21.75+余數),接近一個月的時間了,完全可以再安排一個閏月,只不過這里會欠幾天,待第六年再補上。就這樣,第六、七、八、九、十……十九年,時而有余,時而有欠,不斷調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現象也就由此產生。智慧的古人依此探索出了科學安排閏月、編制歷法的原則和方法: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無中置閏。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看出,《易經》是百科全書,包含歷法、筮法等很多很多,且歷法和筮法本身就是一回事:歷法制定的年、月、日、時是時空的交匯點,而每個時空交匯點也都能顯示出日月星辰運行的規(guī)律,因為它們的依據都是日月運行的規(guī)律。這就是可以通過占筮來預測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吉兇禍福(藏往知來)的道理所在。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乾策216,坤策144,乾坤總策360(216+144)。這是大致的一年360天,即“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期:讀音為"jī"時意為一周年,一整月,一晝夜等,如期年,期月;讀音為"qī"時,則意為一段時間,或規(guī)定的時間,如日期、學期;期望、期待。) 既然“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那么,乾卦六爻中每爻的賦值為36(216÷6),而坤卦六爻中每爻的賦值為24(144÷6)。所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就非常明晰了: 六十四卦中的陽爻和陰爻各192個,依此可以算出每個陽爻和陰爻賦值和它們的總值: 陽數:36×192=6912 陰數:24×192=4608 陽陰共計數6912+4608=11520(一萬一千五百二十) 這就是“當萬物之數也”的實質含義,“萬物之數”當然指世間的萬事萬物!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這里不妨再回顧一下成卦的過程:50根籌策是“大衍之數”;抽出一根不用,象征“天不變,道亦不變。”也表示“道生一”;只用“四十九根”即“其用四十有九”;隨機分為兩部分,即“分而為二以象兩”,也象征“一生二”和“太極生兩儀”;“掛一以象三”,表示“二生三”和“三年一閏”;四根四根地數即用四去除,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象征“一年有四季”和“兩儀生四象”;兩次的余數和開始的那個一合并,據此數定一爻,即“歸奇于扐以象閏”;以同樣的方法再進行五次而成一個卦,即“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其中的“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就是本部分的“四營而成易”。 “四營”是四次操作,“成易”即得到一個“數”(或4,或5,或8,或9);三次“成易”的機會即能確定一個“爻”,這樣十八次即成六個爻,這就是一個“卦”。 “八卦而小成”,那六十四卦呢?六十四卦中的陰陽之數為11520(=6912+4608),這個“萬一千五百二十”自然就是“萬物之數”。 前面說“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又說“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它們都能反映天地間的陰陽變化,掌握了陰陽的這些變化,就掌握了世間的一切,因為“鬼神”就是“陰陽”。 所以,我們不能說《周易》僅僅是占卜的書。否則就太小看祂了,太貶低祂的價值了。我們應全面地學《易》,科學地學《易》,辯證地學《易》,而不是“盲人摸象”式地學《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品出“《周易》是經典之經典、哲學之哲學、智慧之智慧”的真味道。 參考文獻 [2]田和祿;周易原真[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5 [3]宋書至;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M],中華書局,1976-00 [4]上海山西大學堂譯書院;最新天文圖志[M],商務印書館1904-00 作者簡介: 景國成,男,1958年生,河南省方城縣人,本科學歷;自幼喜易,重德義也玩象數;曾任高中教師,后從事教學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現已退休。閑暇之余,以研究經史子集為樂,重古代天文學和現代科學聯系。 郵箱:j555777@163.com,手機:15225608708 |
|
來自: 昵稱3061261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