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先秦諸子百家中最神秘的一個奇人,傳說他曾經(jīng)無限接近于仙道,不僅能夠駕馭著八方之風翱翔于天地之間,更是憑借著自己卓絕的智慧,參透了宇宙、天體形成的奧秘,甚至看破了人世間的陰陽法則與生死輪回,最終留下了一部籠罩著無窮神秘色彩的經(jīng)典軌跡飄然而去。 他叫做御寇,也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列子。 今天咱們來聊一下諸子百家中最神秘、也是最低調的一個傳奇人物。 列子。 打開騰訊新聞,查看更多圖片 > 關于列子的神秘傳聞咱就不用多說了,莊子書中所記載的列子御風已經(jīng)足夠令人神往了,而之所以說它低調,是因為職業(yè)。 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但是他卻從來不像其他宗師一樣名動天下、聞達于諸侯,而是一直隱居于鄉(xiāng)野之間,完善于自己的思想和學術。 然而列子雖然在當時名不見經(jīng)傳,但是他的思想和智慧卻在千秋之后散發(fā)出來了無與倫比的光彩。 他的智慧結晶主要集中在列子書中的第一章天瑞篇,在這一章內容不僅完美地闡述宇宙自然的形成奧義,更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地闡述人生存于世的終極意義。 今天咱們來從這兩個方向整體的來論述一下列子的思想和智慧。 其實總體來說,列子的思想還是源自于上古時期皇帝對于道的理解 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一點與道德經(jīng)里面所記載的內容如出一轍,都是在用一種形象化的比喻來闡述道的存在,認為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根源,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整個世界的母體。 同時還取了一個非常有趣兒的名字,叫做玄牝之門,意思就是說天地誕生的門戶。 但是列子可能是怕自己的學生聽不明白,于是接下來他對這個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滅、自行、自射、自制、自立、自消、自型為之,生化、行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道雖然衍生了世間的萬物,推動了世界的變化,但是他自己卻從來不用經(jīng)歷生與滅的過程,更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因為它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的源頭,是包羅一切和超脫一切的存在。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找不到能夠形容道的詞語,也沒有任何的形象能夠用來描述道的存在,你們也不用試圖的將其擬人化和形象化。 這一番話無疑是否定了有神論的存在,從而充分地證明道德客觀性和自然性。 或者說在列子看來,這個世界并不是被某一個神話人物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由一個自然的力量所形成,這一點與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概念可以說是十分的吻合。 但是說完了這句話之后,列子又提出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夫有行者,生于無形,則天地重安。 意思就是說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有形之體,都是從。 無形中所誕生的。 那么我們所在這片天地呢、這片宇宙呢,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列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有太易、有太粗、有太實、有太數(shù)。 太醫(yī)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時也; 太史者,行之時也,態(tài)數(shù)者,志之時也。 這段話將天地之間分為了四個階段,分別是太乙、太初、太史,還有太素。 其中太乙是第一階段,此時到處都是一片虛無,是這個世界上最原始的狀態(tài),不存在任何的事物。 然而正所謂無中生有、有中生無,于是便到了第二階段,派出實習便有了氣這種東西。 但是這里所說的氣通氣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空氣,而是一種先天而生的能量,用道家的話來。 我是先天遺氣,是形成整個世界的初始能量,后來隨著氣的聚集,原本無形的能量開始逐漸形成了形體。 這也就到了第三階段意味著世間一切的開始,是整個世界由無形到有形的關鍵一步。 然而這個世界光有形狀當然是遠遠不夠了,因為這種形體還處于一種虛無的狀態(tài),并非實質性的物體,所以還需要經(jīng)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從虛無的物體慢慢轉化成具有實質質量的物體,這也就叫做態(tài)數(shù)。 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整個演變的過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列子所說的步驟其實跟愛因斯坦的智能方程式簡直是完美的對應,同時和現(xiàn)在的宇宙大爆炸的假說也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 首先世界都是從一片虛無中誕生,其次是具有實際物體和質量的物質能夠與虛無的能量實現(xiàn)相互的轉化。 這些對比都在證明著,早在兩千多年前,列子就已經(jīng)先一步的領略出宇宙的形成過程,以及物質和能量之間能夠相互轉化的奧秘。 除此之外,他甚至還指出地球在宇宙中只不過是一粒微小的塵埃。 如果你不信的話,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的原文。 夫天地空中有一系物,有中之墜居者。 這里說的天、地就是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和我們生活的地球。 空中那一系物就是在浩瀚無窮的宇宙中,天地上的日、月、星辰和我們腳下的地球只不過都是一粒微小的塵埃,只是在說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有形之物。 當中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和宇宙中的星體相提并論,所以沒什么東西能夠大過日、月、星辰或者是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球。 這一前一后的對比,如此鮮明而巨大的反差,如果不以現(xiàn)代的天文學角度來看待的話,恐怕你還真的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玩意兒,但說起來還真的挺難為列指的幾個學生了,估計也沒幾個人能真的看得明白。 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加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列子還發(fā)現(xiàn)了動態(tài)宇宙的秘密。 書中有原文,如像運轉王以天地密儀,仇決之齋。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整個世界都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之下,所處的方位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但是常人卻難以察覺。 這倒不是說天體運動的速度太慢了,而是我們人類對于宇宙太渺小了,所以無法察覺這個宇宙的運行狀態(tài)。 尤其是在古人看來,天上的日、月、星辰和腳下的大地似乎都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仿佛他們永遠都不會改變。 可事實上啊,整個宇宙一直都在加速著膨脹,所有的星系之間的距離都在不斷的拉伸,只是以普通人的視角很難以觀察到這個變化,這就是烈士所說的天地密儀。 說到這不禁的讓我想起上世紀的時候,許多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靜態(tài)的、是平衡分布的、是相對靜止的,就連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星都非常認同這一觀點。 但是誰又能想到呢,早在先秦時期,有一個名叫做列子的中國人,他就早就發(fā)現(xiàn)了動態(tài)宇宙的奧秘,知道整個天地都在不斷的密集,而在這個基礎之上。 他提出來了宇宙將會走向寂滅、恢復于虛無的說法。 譬如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于壞,遇其壞事悉為不悠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體都是有生必有滅的,生的時候不得不生,滅的時候也不得不滅。 包括天、地以及宇宙都是一樣的,早晚都會有走向滅亡的那一天,因為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是大道運行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志都是從虛無中來,最后也必然要從虛無中去,不僅天地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而這也正是列子對于人的生、死和命運所秉承的觀點。 列子,書中成言,人之生之中大化,有事嬰孩也,少壯也。 老毛也,死亡也。 其在英海,棄川質疑,河之至也。 勿不商焉,得莫加焉。 其在少壯,則氣血飄逸,玉律沖洗,勿所攻焉,得故衰焉。 其這老貌,則郁慮柔焉,體疆修焉,物莫先言。 雖未及嬰孩之權,芳于少狀皆宜。 其在死亡也,則于西安反其稽。 這段話呢大概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從生到死亡的過程中,一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嬰兒、少、壯、老、茂,還有死亡。 人在嬰孩這個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精神與形體最完美、最和諧的階段,義氣專一、物欲不起、外邪不侵,故而德行兼?zhèn)洹?/div> 而到了成年之后,氣血會逐漸的漂浮、橫溢,此時的人便有了欲望。 所以他自身的德行就開始衰敗了。 但是真正到了老年之后,就會變得清新寡欲,人的欲望也會不斷的減弱,人的身體也即將要休息,對于外界事物的關注也不再那么多了。 這種狀態(tài)非常接近于剛出生的嬰兒心態(tài),只不過相比之下要少了一些朝氣和生命力。 到最后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一切都回到最初的極點,也就是什么都沒有的狀態(tài)。 這一點和道家的四象、輪回,還有佛家的成、住、壞、功是非常相近的。 其中事項輪回就是指世間萬物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其中分別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四種狀態(tài)往復、交替、循環(huán)不止而成住、壞、空也是一樣,都是在闡述事物由出現(xiàn)到毀滅這一個不可逆轉的自然規(guī)律,不過列舉。 而闡述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于生死的看法。 他強調生者,理之必忠者也,中者不得不中一如生者不得不生。 這句話所要表達的含義,其實與上文所提到的天地不得不壞理論是非常相近的。 所以列子最終強調,世間但凡妄圖長生者,終究只能如同鏡中觀花、水中望月,屬于癡心妄想。 人生在世應該秉承著正確的姿態(tài)、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以從容的心態(tài)去接受人生的常態(tài)。 畢竟天地尚且如此,更何況天地之間的蕓蕓眾生呢。 但是說到這些話的同時,列子還闡述了另外一種超脫生死的概念,使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事者安之,不生于彼。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說死亡與出生只不過是一去一回、一個往復循環(huán)的過程,正所謂生與死只不過都是相對而然的,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生存或者是滅亡。 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人死之后肉體腐爛、重歸于大地,這一切只不過是能量與物質的相互轉換。 至于真正的我又是什么呢? 我又去了哪里呢? 事實上哪也沒去,而是與這片天地共存、和這片宇宙共生。 那么由此可見,在劣質的概念當中,他認為生與死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生存形態(tài)而已,彼此之間是具有相對性的。 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那樣,一段旅程的結束也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所以站在整個宇宙的角度上來看,我們眼中的滅亡未必是真正徹底的結束,只是換一種生存形式。 而且為了能夠讓人更加透徹地理解這個道理,在這一天的最后,獵紙還專門為世人講述了生存于世的意義以及最佳的生存模式。 他說:身非如有天地偉之,行也。 生非如有天地偉之和也。 這句話的意思顯然是非常玄妙的。 首先我們把這段話翻譯過來,然后再做解釋。 那么這段話也就是說人生這一切都是從天地之中所演化而來的,并不是一個人置身攜帶的,所以最終必然還要回歸于天地之中,去哪里來的回哪里去。 一個簡單、那不能再簡單的道理。 想明白這一點,你就會知道人生在世的過程事實上都是在盜取天機為己用。 不過這個道并不是盜竊之事,那個道而是指天地之道,是指萬物生存的規(guī)律和法則,就像黃帝內經(jīng)所說的那樣,天、地。 萬物之道,萬物人之道,人萬物之道,三道及意,三才即安。 此兩者之間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指的是同一種含義。 意思就是說我們在有生之年會依靠盜取天地萬物的能量,從而達到生存的目的,維持我們身體的生命。 但是我們死亡之后,身體就會分解,精神就會消散,之前的有形之體就會逐漸的重回于無形的能量,被天地萬物所吸收,這就是自然之道,是生與死的輪回。 而古人說這些的道理的目的也正是為了讓人們更加了解生存的法則和生與死之間的奧秘,從而在天、地、自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切尊道而行,如此方為道法自然。 其實縱觀列子藝術,我們始終能夠看到一種極其宏大的理念與核心思想,這種理念建立在一個非常完善的宇宙觀當中,以一個深邃而完善的宇宙觀為基礎,以大道和宇宙作為演變的背景,展開了一番人生意義上的論述。 因為畢竟這本書是寫給人看的,宇宙和天道的概念雖然宏大而高遠,但最終還要落實在實際意義上的人生法則本質上,去論述生食與生存的含義,從而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 然而這也正是他最高明的地方,因為他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站在無法超越的制高點上,立足于宇宙的源頭。 不僅空間層面的格局足夠宏大,就連時間的維度也追溯到最初的原點,可以說站在世界的初始之地,領悟著天地的終極法則,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所形容的道足夠客觀、足夠冷靜。 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是什么就是什么,無法形容就是無法形容,從來都沒有以客觀的角度來去擬人化和人格化,而這也正是道這種概念能夠橫跨數(shù)千年、經(jīng)久不衰,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產(chǎn)生一個深遠意義、影響的原因。 這樣的思想不僅無法被超越,而且永遠都不會過時,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光芒。
|
|
來自: 火鳥課堂 > 《深度思考/文化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