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回鄉(xiāng),就到了認(rèn)七大姑八大姨的時(shí)候了。趕上親戚的大聚會(huì),一圈的稱呼叫下來,才知道自己的親戚儲(chǔ)備量“用時(shí)方恨少”。想象一下,孩子拽著媽媽袖口,問“媽媽的舅舅應(yīng)該叫什么”的場(chǎng)景…… 媽媽的舅舅……“舅媽”?好像不太對(duì)啊…… 拜了這么多次年,好不容易才弄懂伯、叔、姑、舅、姨的差別,現(xiàn)在知識(shí)量又不夠用了。 為避免到時(shí)尷尬,乘著放假,今天趕緊跟著方志君先了解一下。 江蘇人,稱親人帶“家”字,“家父”“家母”“家兄”等。父母過世稱“先父”“先母”“先考”“先妣”;稱妻子“內(nèi)人”“內(nèi)灶”“敝內(nèi)”“賤內(nèi)”;稱子女“犬子”“小女”。 稱曾祖父為“太公”“太爺”“老太爺”“太爹”“爹爹”“佬佬”,曾祖母為“親婆”“好親婆”“太婆”“太奶”“太太”,稱曾祖父姐妹為“姑太”,配偶為“姑太爹”;稱姑太子女為“表姑奶”“表爹”,稱祖父母“爹爹”“奶奶”“親婆”,外祖父母稱“衛(wèi)爹爹”“外爹爹”“衛(wèi)奶奶”“外奶奶”“公公”“婆婆”,稱祖父姐妹“姑奶”,配偶“姑爹”,姑奶子女為“表姑”“表叔”等。 稱母親“媽媽”“娘”“阿娘”“姆娘”“姆媽”“老娘”,稱后父“繼父”,后母“繼母”,稱比父親大的伯父“×大爺”,比父親小的叔父“×爺”“×叔”,稱伯母“×媽”,叔母“×嬸”,稱父親姐妹“姑姑”“姑媽”,配偶“姑父”,稱她們孩子“表哥”“表姐”。在伯父、叔父子女前面加個(gè)“堂”“叔”字,稱“堂叔伯姐妹兄弟”。 稱哥的妻“嫂子”,弟的妻“弟媳”“弟妹”,兄弟子女“侄兒”“侄女”,男的稱姐妹子女“外甥”“外甥女”,稱姐配偶“姐夫”,妹配偶為“妹婿”。稱妻父“泰山”“岳父”“岳丈”。稱妻母“泰水”“岳母”“丈母娘”。 稱妻兄弟“子舅”“舅老爺”“舅子”“阿舅”“舅大爺”,稱妻姐妹“妻姐”“妻妹”,稱其配偶“連襟”;稱妻侄兒、侄女“內(nèi)侄”“內(nèi)侄女”;稱妻姐妹子女“姨侄兒”“姨侄女”。稱兒的妻為“兒媳婦”;女兒丈夫“閨女婿”;稱兒孩子“孫子”“孫女”;稱女兒孩子“外孫子”“外孫女”;稱女婿、兒媳父母“親家”“親家母”。 稱曾祖父母兄弟“舅太爹”配偶為“老舅太”,子女稱“表爹”“表姑奶”;曾祖母姐妹“姨老太”,配偶“姨太爺”,其子“姨爹”“姨姑奶”。 稱祖母父母“舅太爹”“舅太奶”,祖母兄弟“舅爹”配偶“舅奶”,其子女“表叔”“表姑”。稱祖母姐妹“姨奶”,配偶“姨爹”,其子女“姨叔”“姨姑”。稱母親父母“舅爹”“舅奶”“外公”“外婆”,母親兄弟“舅舅”,配偶“舅媽”,其子女“表兄弟”“表姐妹”,舅家子女“內(nèi)表”,姑母家子女為“外表”,母親姐妹稱“姨母”“姨娘”,配偶“姨夫”,其子女“姨兄弟”“姨姐妹”。 表兄弟子女“表侄兒”“表侄女”,表兄弟的表兄弟“表兄弟”,又稱“拐頭表”;稱姨兄弟家子女“姨侄”“姨侄女”;稱表姐妹家子女“表外甥”“表外甥女”;稱姐妹家子女“姨外甥”“姨外孫女”。 當(dāng)然,由于地區(qū)差異,有很多地方同樣的稱謂代指的人可大不不一樣。 “爹爹”一詞,在中國的南方與北方廣泛使用。地處南北交界的江蘇來說,蘇南蘇北對(duì)于“爹爹”是父親還是祖父?這個(gè)問題,顯得格外特殊。 這還要源于中國的南北方差異,南方人的“爹爹”,指的是“祖父”;北方人的“爹爹”,指的則是“父親”。 那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huì)相差一輩? 中國的信史,約在5000年。“爹爹”一詞,出現(xiàn)得相當(dāng)晚。中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出現(xiàn)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收字9353個(gè),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gè).共10516字。在這一萬余漢字中,居然沒有“爹”字。也就是說,漢代以前,中國人是沒有“爹”或“爹爹”的。 沒有“爹”,古代人如何稱呼父親與祖父? 《禮記·內(nèi)則》曰:“凡父在,孫見于祖,祖亦名之。”也就是說,先秦時(shí)期,中國人稱父親為“父”,稱祖父為“祖”。沒有“爹”這個(gè)詞,并無影響。 “爹”字最早見于《廣雅》一書。中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廣雅》,成書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227—232),共收字18150個(gè)?!稄V雅·釋親》:“翁、公、叜、爸、爹、?,父也?!?/span>《廣雅》中的“爹”,與“父”同義,指的是父親,不是祖父。 (崇禎)《閩書》 南方人與北方人對(duì)“爹”的不同理解,與“爹”字的起源有關(guān)。韻書《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修于是北宋真宗時(shí)期(1008)?!稄V韻》對(duì)“爹”的釋義是:“爹,羌人呼父也。” 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方以智《通雅》亦載:“爹,羌人呼父也,讀若遮。”由此可以看出,“爹”并非源于漢語,而是羌語。 羌族,曾經(jīng)強(qiáng)大的中國古代民族,原居住地以今青海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一帶。東漢時(shí),移居今甘肅一帶,東晉時(shí)建立后秦政權(quán)(公元384—417)。雖然經(jīng)歷興衰,總體上講,羌族的居住地始終在中國的西北地區(qū)。因?yàn)檫@個(gè)原因,北方漢人受其影響,亦稱“父”為“爹”。 (乾?。度A陰縣志》 北方人受羌族的影響是直接的,南方人受羌族的影響是間接的。所以,北方人稱父親為“爹”是對(duì)的,南方人稱祖父為“爹”是“錯(cuò)”的。但語言有約定俗成的因素,大家都這么說,也就不能說誰對(duì)誰錯(cuò)了。文化,只講認(rèn)同,無所謂對(duì)錯(cuò)。 中國歷史上,南北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非常頻繁。南方人與北方人對(duì)“爹”這一稱呼的不同使用,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明張存紳撰《雅俗稽言》:“南人呼父曰爹,祖父曰爹爹?!?/span>明陳士元《俚語解》:“南人稱父曰爺,祖父曰爹;北人稱父曰爹,祖父曰爺。” 蘇州話里沒有嚴(yán)格的尊稱和非尊稱,對(duì)于你我他的表示大致是這樣的:我稱為“歐”;我們稱為“伲(音同ni)”或“相倪(音同ninei)”;你稱為“倷(音同nei)”;他稱為“里(音同li)”或者“恩乃(音同nenei)”;他們稱為“恩篤(音同nedo)”,“篤”在蘇州話里表示復(fù)數(shù),相當(dāng)于……們。 父親在蘇州話里有多種喊法,現(xiàn)在老一輩的喊法是爹爹(音同diaodiao),老頭子(音同laiteizi)。年輕人的喊法是爸爸(音同baobao),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父親時(shí)一般可以說爺(音同yao)、老頭子,如“我們爸爸說的”說成“倪爺講個(gè)”或者“倪老頭子講個(gè)”各么, 倷阿來聽? 父親的父親稱為阿爹(音同adiao),爺爺輩的男性都可以稱為阿爹或者老阿爹,父親的母親稱為阿婆(音同aofu)或者好婆(音同haifu),奶奶輩的女性都可以稱為阿婆,但是好婆肯定是稱有血緣關(guān)系的。父親的哥哥稱為老伯伯(音同laibaba)稱呼比父親年紀(jì)大的男性也都為老伯伯,父親的嫂子稱為姆妹(音同memei)父親的弟弟稱為叔叔(音同soso)或爺叔(音同yaoso)稱呼父親輩或比父親年輕比哥哥年長的男性也稱為叔叔,是比較廣泛的一個(gè)稱謂。 圖源:姑蘇網(wǎng) 父親的弟妹稱為嬸嬸(音同sensen)或嬸娘(音同senniang)父親的姐姐稱為嬤嬤(音同mumu),父親的妹妹稱為娘娘(音同niangniang)。 不過現(xiàn)在小一輩有些統(tǒng)稱父親的姐妹為娘娘,按年紀(jì)分稱為大娘娘,小娘娘。父親的姐夫或者妹夫稱為父父(音同fufu),父親的爺爺一般稱為太公(音同taogong)或老太爺(音同laitaoya),父親的奶奶一般稱為太婆(音同taofu)或太太(音同taitai)或老太太(音同laitaotao)。 現(xiàn)在只要是太公太婆輩的,不管是宗親還是外親還是妻親都稱呼為太公太婆,哥哥的老婆稱為嫂子(音同saizi),姐姐的老公稱為姐夫(音同jiafu),妹妹的老公稱為妹夫(音同meifu),弟弟的老婆稱為弟新婦(音同dixinfu)。自己的兒子稱為伲子(音同nizi),女兒稱為囡嗯(音同nuen)或者丫頭(音同wutei)。兒子的老婆稱為新婦(音同xinfu),女兒的老公稱為女婿(音同nvxv)。哥哥或者弟弟的兒子稱為侄子(音同zezi),女兒稱為侄囡嗯(音同zenuen),姐姐或者妹妹的兒子稱為外甥(音同nasang),女兒稱為外甥囡嗯(音同wwasangnnven)。兒子的兒子稱為孫子(音同sunzi),女兒稱為孫囡嗯(音同sunnuen)女兒的兒子稱為外孫(音同nasen),女兒稱為外孫囡嗯(音同wasennuen)。 圖源:姑蘇網(wǎng) 母親稱為媽媽(音同maomao)或姆媽(音同mema),和別人說起自己的母親時(shí)一般稱為娘(音同niang)。母親的父親稱為外公(音同nagong),母親的母親稱為外婆(音同nafu),母親的哥哥或者弟弟稱為舅舅(音同jvjv),或阿舅(音同ajv)或娘舅(音同niangjv)。母親的嫂子或弟媳婦稱為舅媽(音同jvma),母親的姐姐或者妹妹稱為阿姨(音同ayi),母親的姐夫或者妹夫稱為姨夫(音同yifu),父母稱為爺娘(音同yaninag)。 丈夫稱為當(dāng)家(音同dangga)或者相伲男人(音同xiangninunin)或者老公(音同laigong),妻子稱為家主婆(音同gazifu)或者相伲女人(音同xiangninvnin)。 現(xiàn)在老年夫妻之間,習(xí)慣互稱老頭子、老太婆,岳父稱為丈人(音同zangnin)。岳母稱為丈母娘(音同zangmuniang),丈夫的父親稱為阿公(音同agong),丈夫的母親稱為阿婆(音同afu),不過現(xiàn)在基本都統(tǒng)稱為爸爸,媽媽。 夫妻雙方的親戚,現(xiàn)在都隨對(duì)方喊了,沒有什么特別的喊法 巍巍中國,禮儀之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老文明,當(dāng)續(xù)輝煌;傳承光大,任重道遠(yuǎn)! 圖源:姑蘇網(wǎng) *(本文參考了《南京市志》《蘇州市志》《鎮(zhèn)江市志》《鹽城市志》《連云港市志》《徐州市志》《淮安市志》《南通市志》《常州市志》《揚(yáng)州市志》《泰州市志》《無錫市志》《宿遷市志》等志書地情書籍對(duì)編著者表示感謝) ![]() 簡介:于和風(fēng),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huì)員、江蘇省瞿秋白研究會(huì)會(huì)員。先后在《中國建設(shè)報(bào)》《中國城市報(bào)》《鐵軍》《人民網(wǎng)》《人民政壇網(wǎng)》《學(xué)習(xí)強(qiáng)國》《鹽阜大眾報(bào)》《鹽城晚報(bào)》等報(bào)紙雜志和網(wǎng)站發(fā)表散文、隨筆等文章百余篇,并在全國省市縣征文中獲獎(jiǎng)。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diǎn),不代表本號(hào)立場(chǎng) 來源:方志江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