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孔子吃飯、唱歌,甚至是連哭都是最好的教育。論語述而篇一則沒有子曰的記述,讓我們看到了真君子該有的模樣!請你也讀一讀,想一想! 想收聽音頻文件,請點擊上面的綠圈 什么樣的人是真君子?什么樣是偽君子?沒有明確的衡量標準,但我們可以從《論語》中記載的孔子的一件小事兒,來看出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01 《論語》述而篇里有這樣一則: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講了孔子的兩個習慣。第一點,只要是吃飯的時候旁邊有家里親人去世的人,辦過喪事的人,孔子他老人家從來就沒吃飽過。 那我們要問孔子,他為什么不吃飽呢?人家辦過喪事是人家的事情,跟他吃飯又有什么關系呢? 這里最本質(zhì)的問題是,孔子他是有道之人,他內(nèi)在有一顆仁愛之心,內(nèi)心有了仁愛,就一定會將心比心。 人家的親人剛剛?cè)ナ?,還正在難過,正在服孝,你在人家面前大吃二喝,表現(xiàn)得沒心沒肺無所顧忌,根本不管人家別人的感受。 自己開開心心吃飯,正好和別人難過吃不下去飯,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會讓別人更加難過。其實孔子這件小事兒,是他內(nèi)在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xiàn)。 孔子的表現(xiàn)跟佛家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實際上是一回事兒。 盡管別人家里失去了親人,但是我和他一樣悲傷,哪怕跟我沒有太多的關系,只要是在這個場合,自然而然就會有這樣的心態(tài)。 02 第二點,孔子只要有一天自己哭過,那天就不會唱歌了。為什么哭過就不能唱歌了? 我反復的推敲了一下,回憶了一下生活當中的場景,理解是這樣的:說明了孔子的哭是真哭不是假哭,是真情的流露不是逢場作戲。 只要大家有過切身的體會就會知道,你自己是真的大哭了一場,不要說當天高興不起來,很有可能幾天都不開心。 圣人、君子和我們普通人和小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表里如一。 03 而且大家看一下“子時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這未嘗二字實際上是有一定的深意的。未嘗就從來沒有過,這說明孔子從來都是如此的,他是一以貫之的。 他老人家的仁愛之心已經(jīng)外化為仁德之行,而且形成了習慣,已經(jīng)是自動自發(fā)地了,不需要別人提醒。 就從這么一件件非常小的事情,可以看出孔子他老人家修行的大境界,那就是已經(jīng)與道合一。 雖然這句話里邊沒有子曰,并不是孔子的言論,但是我認為是比子曰更有力量的力量,因為這是他的行為。行勝于言,所以我們讀《論語》不僅要看孔子他怎么說,更要看他怎么做。 04 讀了這段《論語》,反觀我們今天的人,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今天葬禮上,往往已經(jīng)只有形式而缺乏實質(zhì),虛偽和虛假已經(jīng)成風。 我參加過幾次別人的葬禮,在遺體告別儀式前,一些親朋好友在外面談笑風生,剛剛把逝者進行火化,飯店里面就開始大吃二喝,當著逝者親人的面說說笑笑,推杯換盞。 不是至近的親屬,不是至近的親人,不一定有人家家里人那樣悲傷,但是,我們至少應該體會到、關注一下人家家屬的感受。 所以今天鋪天蓋地的都是偽君子,甚至有人連偽裝都懶得偽裝了,直接就做真小人了。 向孔子學習他的真誠,學習他的言行合一,慢慢地洗掉自己內(nèi)在和外在的虛偽,才叫真的修行和學習。 |
|
來自: 新用戶1777903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