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地,我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烏夜啼》:“黃云城邊烏夜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州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痹娭械摹翱楀\秦州女”,不就正是說的“秦州才女蘇蕙”嗎?務農巷28號“織錦臺遺址”,也不就是蘇蕙當年在秦州時的住宅嗎?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在天水民間,蘇蕙織錦的故事流傳久遠,婦孺皆知。在東晉十六國前秦苻堅(352一394年)時,才女蘇蕙隨時任秦州刺史的丈夫竇滔,從關中扶風來到古秦州,“后竇滔獲罪徒流沙”,久不回歸,她獨守空房,思夫情切,在方塊錦帕上用五彩絲線織就回文詩《璇璣圖》,表達思念之情,世代流傳,成為膾炙人口的一段愛情佳話。 其實,織錦回文詩《璇璣圖》的獨具魅力,不止在于其文學價值和精妙無比的刺繡工藝,更是由于它交織著情意濃濃的愛情故事,透露著西府女子的千古才情。 這首詩婉轉回環(huán),情真意切,用心良苦,催人淚下。據(jù)說,當時苻堅看到后,感其才,憐其情,念其誠,特赦竇滔回秦州,夫妻終得團聚。解讀后的詩文如下: 夫婦恩深久別離,鴛鴦枕上淚雙垂。 “夫婦恩深久別離,鴛鴦枕上淚雙垂。”曾經,這段曲折凄美的愛情故事,經過到底是什么?我們也沒必要去細究,最終夫妻團聚,結局圓滿,皆大歡喜,算是幸事一件。然而,從相關文字解讀得知,蘇蕙當年織就的“回文璇圖詩”,最初并不叫《璇璣圖》,原圖文為29行29列方陣圖,841字,上下、左右、里外、交互、順逆、退一字、疊一字誦讀,無不成詩。后來,唐武則天無意看到,贊其曰:“妙手天成,越古邁今。”并為之寫序作記,遂取名《璇璣圖》。蘇蕙,因此被后人推崇并譽為“秦州才女”、“中國女詩人”。 哪么?蘇蕙到底是何許人也?據(jù)《晉書·列女傳》記載:“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扶風竇滔妻蘇氏,陳留令武功道質第三女也。名慧,字若蘭。識知精明,儀容秀麗。謙默自守,不為顯場。年十六歸于竇氏,滔甚愛之;然蘇性近于急頗傷嫉妨。滔字連波,右將軍于真之孫朗之第二子也。風神秀偉,精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苻堅委以心普之任,備歷顯職,皆有政聞,遷秦州刺史。件旨,謫戍敦煌。會堅克晉襄陽,慮有危逼,藉滔才略,乃拜安南將軍,留鎮(zhèn)襄陽。初,滔有寵姬趙陽臺,歌舞之妙,無出其右,滔置之別所。蘇氏知之,求而獲焉,苦加捶辱,滔深以為憾。陽臺又專蘇氏之短,讒毀交至,益恨焉。蘇氏時年二十一,滔將鎮(zhèn)襄陽,邀蘇同往,蘇氏忿之,不與偕行。滔攜陽臺之任,絕蘇音問。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彩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成文章,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p> 由此而知,蘇蕙(若蘭)是前秦時期陳留縣令蘇道質的三女兒,娘家在今陜西省武功縣武功鎮(zhèn)以北偏西約10里的蘇坊村。蘇坊村地處漆水河谷,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這里本是漢代名臣蘇武的出生地,蘇武在匈奴被囚19年,拒絕投降,堅貞不屈,終于回到祖國,朝廷在他的家鄉(xiāng)立坊,以為表彰,村名因此而得。《晉書·列女傳》所提供的翔實史料文字,已經道明了蘇蕙與竇滔之間的情感波折原因,以及蘇蕙當年創(chuàng)作織錦回文詩的前因后果。 時至今日,蘇若蘭的愛情故事在人們代代相傳中演繹出了多個版本,至于民間相傳的種種說法,僅算是我們茶余飯后,佐解蘇蕙的野史資料了。據(jù)《天水縣志》記載,解放前務農巷曾有“古織錦臺”遺址,巷口有座牌樓,懸掛“古織錦臺”和“晉竇滔里”兩面大字匾額,兩側有清代詩人楊榕裳撰書的楹聯(lián):“鶯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蘇娘舊時宅?!睆奶K蕙的人生經歷及相關歷史遺跡可以推知,她曾經久居秦州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然而,由于常年風吹雨淋,她的右臂缺失數(shù)年,卻無人憐香惜玉……所幸的是,2016年在人民公園升級改造過程中,重新雕塑了一座大理石的蘇蕙塑像,在雕塑的基座上,分別刻有織錦回文詩《璇璣圖》以及唐代李白、杜甫的詩作《烏夜啼》《江月》,在清風楊柳的緩緩輕撫下,婀娜的身影,清婉的笑容,為秦州大地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據(jù)扶風縣竇氏研究會副會長、《竇滔專輯》作者之一張?zhí)旄@先私涍^多方考察和研究,整理出了較為準確的蘇若蘭本事年表,蘇若蘭與竇滔的愛情故事也真實地浮出水面。 公元 372年 4月 8日,蘇若蘭隨同父親前往美陽阿育王寺(法門寺)拜佛游玩,巧遇一六尺男子,手拿鐵弓射大雁,大雁中箭墜落到蘇若蘭身前。這男子正是漢大司空竇融后裔竇滔,兩人對視下,竇滔對蘇若蘭心生愛慕,隨后竇家托人前往蘇坊求婚。次年,十六歲的蘇惠和二十一歲的竇滔成婚,定居法門鎮(zhèn)小西巷。兩人愛情甜蜜時期,也是東晉十六國混戰(zhàn)時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 竇滔自小習武,早有一腔報國熱情,一心想奔赴沙場建功立業(yè),蘇若蘭百般不舍丈夫遠離,但為了“大義”,只好暫舍兒女私情,支持丈夫為國離家。然而,時日漸久,遠在邊關的竇滔漸漸淡忘了秦州一別,難耐寂寞之下,寵愛上了能歌善舞的趙陽臺,疏遠了秦州城的妻子。蘇若蘭得知竇滔負心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又不忍割舍夫妻情分,遂靜心構思,傾注才華智慧,歷經一年時間,用紅、黃、藍、綠、黑五色絲線,把自己所作的詩句織進一幅八寸見方的手帕中。 詩句韻律優(yōu)美,如泣如訴,飽含蘇若蘭對竇滔的思念。蘇若蘭將這幅回文織錦圖差人送往襄陽,竇滔讀罷含有妻子血淚的織錦圖,想到妻子守候自己的三年之苦,深受感動,舊情復萌,遂將趙陽臺送回老家。后來,秦王苻堅看到璇璣圖后,拍案叫絕,連連感嘆其為千古杰作,并以重禮迎蘇若蘭到襄陽,令他們夫妻團聚,二人恩愛至老。 其后,歷朝歷代諸多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政治人物均熱衷于回文體創(chuàng)作者極多。根據(jù)《扶風縣志》關于《璇璣圖織錦詩》的讀法,相傳初時只有蘇蕙夫妻能讀,歷代都有探新,不斷增加詩的首數(shù)。宋元年間,有名叫起宗道的人,將全詩分為七圖,讀出3752首詩;到了明朝,經史學家康萬民從七團中又分出一圖,得詩4206首。后來,此詩任讀者在縱橫回環(huán)、交叉跳間誦讀,竟讀出意境不同的7958首詩來。以上說法,是否準確,能否服眾,我也無法佐證,權作為了解罷了。 從朱淑貞《玻璣圖記》中,我們還可得知《璇璣圖》在金亡北宋,宋室南徙時還流落到江南。朱淑貞寫道“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雖重購不 惜也。一日家君宴郡,衙偶于壁間見是圖,償其值,得歸遣予”。愛好古董的父親把《玻璣圖》送給朱淑貞后,她愛不釋手,“于是,坐臥觀究”,說明了朱淑貞得觀《璇璣圖》的機緣。 才女蘇若蘭,用一腔幽情創(chuàng)制的“璇璣圖”真能稱得上千古之絕唱,享譽古今。雖說當時南方因天時地利,才子才女多如過江之鯽,然而北國僅以一個才貌俱佳的蘇若蘭,就足以使他們黯然失色,真可謂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燦。同時,多才多藝的蘇蕙還是一個多產的女詩人,她除《璇璣圖》詩文外,還有詩著五千多首,可惜都以散佚,無人搜集。 蘇若蘭的丈夫竇滔,死后埋葬于家鄉(xiāng)——今寶雞市扶風縣周秦坡村南(北離法門寺五公里)。墓前有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沉題刻的“前秦安南將軍竇滔墓”碑和墓,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墓是否為竇滔與蘇若蘭夫婦同穴葬,待考。不過他們的后裔仍存,至今周秦坡老莊還有十多戶竇姓人家,過去每年清明節(jié)時,他們都要帶上獻祭食物和香表,團聚在竇滔墓前掃墓奠祖。 竇滔蘇若蘭夫婦離合悲歡曲折的愛情故事,在當?shù)赜绊懯稚钸h,至今周原一帶,甚至關中西部各縣,男女青年結婚,女方要織許多三色以上的花手帕,贈送給新郎的親友們,用意在于警惕男方不要三心二意,愛情要專,此事已經形成了傳統(tǒng)的地方禮俗。 想當年,才女蘇蕙婉轉織就的《璇璣圖》,自她以后上千年來,歷代不少文人學士,也創(chuàng)制了許多回文詩詞,如南朝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陽、張薦,宋代的王安石、蘇軾、李禺,明代的湯顯祖、張芬,清代人張淮、邱瓊山、謝默卿等,也都寫過多首回文詩。但能與蘇若蘭《璇璣圖》相媲美,讀出幾千首詩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獨此一家。后來的回文詩詞,不論有幾多變幻,幾多創(chuàng)新,蘇若蘭總是他們的啟蒙老師了。 蘇蕙,在中國文學史上創(chuàng)作的《璇璣圖》,冠絕當世、獨步古今,是“回文詩”的集大成之作,歷朝歷代倍受學人的關注和青睞,解讀與效仿者代不乏人?!惰^圖》的產生,實為晉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氣使然,也反映著詩歌藝術在那個唯美時代的發(fā)展狀況,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
來自: 新用戶0935snDB > 《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