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濁飲子 方藥組成 苦參15克,黃芪10克,枳殼10克,山藥20克,蒼術15克,滑石10克,黃連15克,茯苓20克,升麻15克,蒲公英25克,敗醬草20克,連翹20克,白豆蔻15克,薏苡仁20克,柴胡10克。水煎服,連服30劑為1個療程。在胃鏡監(jiān)護下服藥。 功用主治 益氣清熱,化濁利濕。適用于反流性胃炎。 從胃內(nèi)鏡下清晰地看到橘黃色膽汁彌散于胃竇部,激惹胃竇部黏膜發(fā)紅、水腫和充血。癥見胃脘灼熱感,胃中嘈雜,似熱非熱,似饑非饑,胃脘不適,難以形容。多伴有泄瀉病史,脹滿于臍下尤為明顯。辨為胃脘郁熱證。經(jīng)久不愈,治療頗為棘手,并能誘發(fā)萎縮性胃炎。 據(jù)本院胃鏡室統(tǒng)計,經(jīng)胃鏡檢查淺表性胃炎、淺表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共2941例,其中反流性胃炎666例,占22.65%。由此可見,反流性胃炎占脾胃病很大比重,在胃鏡確診下治療尤為必要。 胃為五臟宗主,其氣騰而上感,則脈見于人迎,其津充而下輸,則脈涌盛于趺陽。若恣食厚味,酗酒無度,或因習辛辣,或飲食不節(jié),損及脾胃之氣虛,氣虛難以約束幽門,致幽門失控,十二指腸液和膽汁乘負壓之隙上逆反流于胃府。 本病的發(fā)生其病位在胃與肝、膽、脾關系密切。脾胃運納協(xié)調(diào),升降相因,燥濕相濟,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轉(zhuǎn)輸,滋養(yǎng)全身,故稱為“后天之本”。膽汁疏泄、貯藏有賴于肝的疏泄,而膽汁的疏泄通暢又利于肝疏泄功能發(fā)揮正常,膽與胃皆為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故有“膽通胃降”之說。 大多病人術前胃病日久,脾胃之氣皆虛,胃之息息下行功能減弱,幽門松弛,肝膽乘虛而犯于胃,肝之余氣——膽汁不能循正常而反流于胃,或肝木過盛,橫逆于胃使胃氣隨肝氣上逆,幽門失約,膽汁溢入胃中,或飲酒食傷,令人中滿而上逆,于胃,以致肝膽脾功能失調(diào),膽汁不能循常道而逆流入胃,術后中氣大傷,瘢痕收縮,以及解剖位置改變,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脾胃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殘胃蠕動稍差,腐熟水谷功能減弱,排空失調(diào),以致十二指腸內(nèi)壓力過高,或手術中損傷脈絡膽管,瘀血滯留造成氣滯血瘀,影響脾胃和降和肝膽疏泄。 膽汁反流性胃炎又稱為堿性反流性胃炎,以口干口苦、膽汁樣嘔吐、噯氣泛酸為特征。本病中西醫(yī)治療報道較多,但胃手術后治療報道較少。由于胃手術后使得胃、十二指腸局部解剖發(fā)生變化,周圍組織充血、水腫、出血、糜爛等,幽門的功能不能得以正常發(fā)揮,以致膽汁反流至殘胃引起反流性胃炎。 許多人術后胃容納食物功能受影響,胃氣受損,中陽不振,不能熟腐飲食水谷,加之飲食不潔,飲酒食辛,或過多進食甘味食物以及情志不暢等而致脾氣不生,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又因手術損傷脈絡瘀血滯留致局部氣滯血瘀,胃氣不降,運化升降功能紊亂而出現(xiàn)嘔吐、噯氣、泛酸等癥狀。 胃脘脹痛或輕或重,噯氣吐酸,嘈雜,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納不多,大便稀,脈弦或緩無力。治法健脾和胃行氣止痛,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黨參各30克,山藥、延胡索各15克,白,術、柴胡、升麻、陳皮、佛手、砂仁各10克,炙甘草6克,氣虛滿悶重加木香、枳殼健脾和胃,便溏加附子溫中散寒。 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善長嘆息,噯氣、矢氣后則舒,食少反酸,每因情志不暢而誘發(fā),大便不爽,舌苔白,舌質(zhì)暗,脈弦。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殼、厚樸、佛手、香附、杭芍各10克,延胡索、烏賊骨各15克,甘草、仙鶴草各6克,痛甚加川楝子、炒萊菔子理氣止痛,噯氣頻加旋覆花、沉香降氣散郁。 胃脘隱痛或灼痛,口渴欲飲,善饑不欲食,呃逆噯氣,大便干結(jié),脈細數(shù)或弦細,舌紅少津或苔少剝脫,質(zhì)暗欠潤。治法培土益胃,滋陰柔肝,一貫煎加減,生地、枸杞子、沙參、麥門冬、厚樸、芍藥、玉竹、延胡索各10克,甘草、桃仁各6克,痛甚者加香櫞、佛手行氣止痛,嘈雜泛酸加左金丸,胃熱者加石膏、知母、蘆根清胃泄熱。 胃脘刺痛或脹痛,痛有定處,拒按,或只痛不脹,食后痛增,大便色黑,脈弦或澀,舌質(zhì)紫暗,有瘀點或瘀斑。治法益氣活血,調(diào)胃止痛,四君子湯合失笑散加減,黃芪30克,黨參、玄胡、丹參各20克,枳殼、青皮、白術、白及、仙鶴草各10克,五靈脂、蒲黃、甘草各6克,痛重者加檀香、砂仁、川樸行氣活血和胃。 胃脘脹滿疼痛,拒按,以脹明顯,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脈弦或滑數(shù),舌苔黃厚或厚膩。治法行氣導滯,和胃止痛,保和丸加減,黨參、炒萊菔子、炒谷麥芽、白術、茯苓各15克,延胡索、檳榔、陳皮、半夏、枳實、香附各10克,食積化熱加黃芩、黃連清熱瀉火,胃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加大承氣湯通腑泄熱,蕩積導滯。 本病除藥物治療以外,飲食習慣與情志對其影響較大。飲食要根據(jù)病人的接受能力和需要量,過饑過飽均會影響疾病的恢復,要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不必片面地追求高營養(yǎng),強進葷腥油膩,增加脾胃負擔,以致引起“復食”。#家庭健康守護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