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yōu)寶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了?!?/span>這是很多父母都會有的感慨與困惑。我們以為是年齡、科技帶來的代溝讓我們越來越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但其實,或許我們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就沒有真正了解過他們。
帶著孩子路過冰淇淋店,孩子突然說:“媽媽,我好熱啊!我口渴了?!?/span>
媽媽說:“快走幾步,馬上就到家了?!?/span>你有沒有仔細想想,孩子說“好熱啊”“口渴了”,果真是他真的口渴了嗎?未必是!他的話外音是“我想吃冰淇淋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很多時候他們不好意思直接說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聽不懂他們的話外音,就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媽媽你知道嗎?IPad平板特別好用,不僅能完成老師留的作業(yè),還能下載別的學習軟件自己進行學習?!?/span>超市里,媽媽和明明推著購物車在購物。當走到玩具貨架前,媽媽指著一部《賽爾號》的賽車問明明:“明明,你不是最喜歡看《賽爾號》嗎?”明明看著賽車,慢吞吞地說:“價淺太貴了,不要了吧!”“媽媽,有個男生給我送禮物,我拒收了,您說我這樣做對嗎?”媽媽:“拒收就對了,學生就應該以學習為主,不要搞一些沒用的!”這些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在使用話外音了。表面上是問你拒收禮物對不對,實際上是在問你面對喜歡自己的男生應該怎么辦。所以,同孩子談話的技巧,有時候讓做父母的不得不仔細揣摩。但其實,這些也都只是人的常性,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孩子的話也都有深層的含義。是他真的不想吃蘋果嗎?不是,有可能是他沒有洗手,而你讓他先去洗手,他就會不高興地說“不想吃了”。如果你哄他說快來吃蘋果吧,他會堅持說不吃;如果你說“那就別吃了”,他可能會又哭又鬧,說要吃。孩子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推理能力都處在成長期,他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思考和推理問題,以自我為中心。而巧合的是,很多父母也總是以自身的思維方式去猜測孩子。兩者碰撞之下,父母又如何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我想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卻有很多不懂孩子的父母。孩子都很渴望被孩子所理解,都很渴望向父母傾吐心聲,然而又由于維護自己的面子,不好意說出口。在孩子使用話外音的時候,父母要用力去感受,不要不加分析地去指責或者批評孩子。甚至于,孩子的“吹牛皮”,也有可能蘊含著話外音,這表現(xiàn)出了孩子的好勝心理,好強心理。在孩子認為一些重要的事情上,父母必須完全遵從他的想法,如果大人反復詢問或者給出更多的選擇,孩子就會感到困擾,認為你沒有認同他的想法。當孩子的想法沒有被理解,沒有被人執(zhí)行的時候,他就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用虛假的信息來保護自己。如果你拒絕了他,他會產生一種嚴重的心理負擔,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焦躁易怒的心理問題。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說話總喜歡拐彎抹角,那么十之八九,是你家的孩子在使用話外音了。所有的反話、話外音,都包含著孩子渴望被肯定的需求,身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內心,明白孩子的感受。只有讀懂孩子的話外音,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孩子,進而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優(yōu)家教育創(chuàng)始人吳臻老師曾舉過一個例子:有個小朋友拿了兩個蘋果,媽媽問,寶貝可以給媽媽一個蘋果么?小朋友看著媽媽的臉,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此刻,媽媽的內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小朋友咀嚼著蘋果,一會兒對媽媽說,媽媽,我把這個更甜的蘋果給你吃。做一個有耐心懂得傾聽的父母,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放慢我們的腳步,陪孩子一起長大,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收獲的是一整顆蘋果樹。與孩子溝通,首先要先聽孩子把話說完,聽孩子把事情原委和孩子的想法說完,不要插話或打斷孩子的話,做個安靜的傾聽者,尊重孩子。第一個層次是"聽而不聞",耳邊有聲音傳過,但是內容是什么并沒有聽到;第二個層次是"敷衍地聽",似乎在聽,嘴里"嗯""啊"等附和著,腦子卻沒在這;第四個層次是"專注地聽",說的每句話都聽進去了,但是卻沒有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第五個層次是"設身處地地聽",耳朵在這兒,心在這兒,情感也在這兒。做到了第五層才能有繼續(xù)溝通、引導的機會,如何父母想要提高這個效率,那就要學會巧妙發(fā)問。
在溝通中也有一個二八法則,即80%的時間用于傾聽,20%的時間用于發(fā)言,而在這20%的時間中,80%的時間用于提問。比如對沒聽懂的地方發(fā)問;對孩子沒考慮到的地方發(fā)問;對有不同觀點的地方發(fā)問等等。巧妙的發(fā)問可以使溝通更有針對性,而通過問問題,也可以引導孩子積極思考,啟發(fā)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營造和諧的親子溝通氣氛。如果父母想要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孩子,走進他的內心,這里也有一個設計心理學上的小技巧僅供參考。從設計角度看,每個人都是通過不同的感覺器官來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概括為三種:視覺、聽覺和感覺。因此這種觀點認為人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眼球轉動模式來判斷Ta屬于哪種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可以分為視覺性思維模式、聽覺型思維模式和感覺型思維模式,每種思維模式孩子的特點不同,家長的溝通方式也應相應不同。視覺型思維模式:這類人在和人談話時常常眼球往左上角或右上角看。家長與這樣的孩子交流時,要多用肢體動作來表達,簡明隨意,輕松活潑,少講道理。聽覺型思維模式:這類人在和人交談時常常眼球往左邊或右邊看。家長與這樣的孩子溝通時可采取發(fā)信息、打電話的方式,把規(guī)則、做法說清楚,并采用名人名言。感覺型思維模式:這類人在和別人交談時常常把眼球往下或往左下、右下看。家長與這樣的孩子交流時要多一些身體接觸,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多肯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用緩慢的語調跟孩子說話。但總的來說,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不管是說反話還是有畫外音,都包含著孩子渴望被肯定的需求。就像杰弗里·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所說:“理解才是最為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而傾聽則是關鍵?!?/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