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巷老照片 張衛(wèi)民 攝 滇越鐵路起點云南府站 塘子巷,一個在昆明近代史上很有知名度的地名。它連接中國首條國際鐵路——滇越鐵路的起點云南府站(后改稱昆明站及昆明南站)。如今易名“塘雙路”,但公交站及地鐵站還在用“塘子巷”做站名,消逝了的歷史,留下些許印記。 得勝橋老照片 這條巷地處前昆明商埠區(qū)中心得勝橋之東南,北起拓東路、吳井橋、太和街(今劃入北京路)的三岔路口,南抵雙龍橋,長1公里、寬16米,海拔1896米。 這海拔標記具有開創(chuàng)性。20世紀初法國人修筑滇越鐵路,在塘子巷與鐵道交叉處立有一節(jié)鋼軌,頭部削成坡面直指蒼穹,尾部深埋地下,周圍用“紅毛泥”(水泥)澆灌臺座。立柱上刻一橫線,銘記“At 1896”,這是用海防海拔體系測得的高度。 此前人們對地理高程只有身體力行的感知,而沒有科學(xué)數(shù)據(jù),曾有民謠唱道: 北京到云南,隔著萬里路。一日升一丈,云南在天上。 這節(jié)鋼軌破天荒準確地量出了昆明的“身高”。同時,它還成為滇黔藏等省區(qū)測繪地圖、工程設(shè)計的海拔基準點。 清末昆明局部圖 原載1986年《盤龍區(qū)地名志》 塘子巷顧名思義,當有水塘、街巷。但從清朝末期的地圖及照片辨認,這一片區(qū)并沒有水塘、街巷,更無當今熱炒的“荷塘月色”。只見城南門外的黃家莊、前衛(wèi)營、南窯村、螺螄灣、宋旗營等村星羅棋布,萬畝菜圃聯(lián)絡(luò)著村莊,灌渠經(jīng)緯,田埂縱橫。 據(jù)宋旗營老生產(chǎn)隊隊長牛德才以及護國路原5號居民凌裴氏老太太等許多親臨“百年塘變”的老人敘述,水塘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法國人修鐵路時,征地取土填高車站站坪,挖出七個大坑,潴留盤龍江、明通河滲透過來的水及雨水,故老百姓稱它為“洋人塘”。 “巷”的形成,是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以后,鐵路即將修抵昆明,云貴總督兼巡撫丁振鐸于“請開商埠奏折”中云: 滇越鐵路,轉(zhuǎn)瞬暢行,省會要區(qū),商貨尤為輻輳,自不得不開設(shè)商埠,以保主權(quán)。 據(jù)云南紳士翰林院編修陳榮昌等言: 省城南門外得勝橋地方,為官商往來孔道,貨物駢集,市廛櫛比,且與車站附近。 故應(yīng)“開設(shè)商埠,以便通商,而擴利源”。于是圍繞火車站掀起了征地建設(shè)熱潮:修馬路、建商場,接著旅社、貨棧、飯館、作坊等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 昆明老照片 塘子巷的小土雜店 滇越鐵路通車后,川、粵、閩等省商賈聞風(fēng)而來,外國人也接踵而至,有的開中菜館,有的經(jīng)營“番菜”(西餐),有的辦銀號、洋行,還有咖啡廳、酒肆、茶鋪、舞廳等五花八門的行業(yè)也陸續(xù)出現(xiàn)在周邊。 據(jù)《云南日報》載: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那時的塘子巷叫'壇子街巷',所謂'壇子'是指相距不遠的南窯村燒制且就地銷售的土陶壇壇罐罐。后來有了塘子,又建成巷道,這樣賣壇子街巷才演變?yōu)?塘子巷'。 那時任省警察廳長的呈貢人秦光第,在呈報省長的文件中說: 自鐵路通車以來,這里商業(yè)發(fā)達,凡進出口之貨物都由此經(jīng)過,肩挑背負,車載馬馱,晝夜不絕,又因中外雜處,人來人往,交通異常擁擠,拓寬巷路勢在必行。并稱壇子巷至新橋(得勝橋)一段線路早以勘定,需占地十七八丈,屬'私地'的'秉公給價'即可施工。 從此公文分析,塘子巷有標準馬路,當起步于民國初年。新路建成后,地名仍然沿用舊制稱“巷”,但它比城里陋街窄巷寬敞得多,也比胡同里弄通暢。 塘子巷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它成為昆明交通中樞。 西邊是火車站及“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的盤龍江邊云津碼頭; 北邊,連接設(shè)在太和街的昆明早期汽車客貨運站,航空運輸營業(yè)部; 南邊,毗鄰盤龍江最大的港口螺螄灣(今港灣已無),可直航滇池沿岸州縣; 東邊的空曠場地及馬路上,“車轔轔,馬蕭蕭”,馬幫、人力車、裝卸工、挑夫在這里穿梭往來。 川流不息的旅客在這里踏足昆明,也從這里走向世界。鐵路與民間水陸運輸在這里銜接,洋貨與土產(chǎn)在這里集散,呈現(xiàn)出亙古未有的繁華。 然而,突發(fā)式的圈地建設(shè),其興也勃;不顧基礎(chǔ)設(shè)施的建設(shè),其衰也速。不過幾年,“洋人塘”就出盡洋相,究其根源,是它沒有活水源頭,也沒有尾水出口,夾挾在盤龍江與明通河之間,河高地低,匯集了一塘死水。每當洪澇,塘水漫道,一片汪洋;每逢旱季,一路泥土,塵灰飛揚。此外,店鋪的污水往里排放,居民的垃圾往里傾倒,甚至死狗、爛貓也丟棄于此??莶萘懵?,堤岸荒蕪,飛鳥不度,蠅蚊滋生,滿塘的污穢,發(fā)出撲鼻惡臭。 當時,老舍先生謳歌北京清理龍須溝的電影在全國放映,昆明人就將臟亂差的“洋人塘”稱為昆明的“龍須溝”。當年有幅《塘有清日》的畫,表達的就是整治臭水塘變成清水塘的愿望。 抗美援朝期間,為防備細菌戰(zhàn),政府發(fā)起了愛國衛(wèi)生運動,發(fā)動軍民對“洋人塘”進行過一次清淤除污活動。1958年,開展義務(wù)勞動,附近的中學(xué)生、機關(guān)干部、單位職工都積極投入到治理臭水塘的勞動中。 治理臭水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昆明南站進站公路為界,七個臭水塘擴為兩大個長方形水塘。南塘:從進站公路延長到巷尾;北塘:由進站公路至巷口。北塘中間筑有長堤、小橋,岸邊有座昆六中修建的未名亭。水塘四周遍植青楊、綠柳、藍桉、銀樺。為彰顯“勞動改造世界”的哲理,“洋人塘”改名為“五一公園”。 20世紀80年代的塘子巷與北京路交叉口 原載1986年《盤龍區(qū)地名志》 昆明得天獨厚,插根木樁也會生根發(fā)芽。沒幾年塘子巷就綠樹婆娑,碧波蕩漾,聲色香味俱全了。 其聲,指的是這里的市聲匯集南腔北調(diào),有的操吳儂軟語,有的持北方口音,有安南(越南)人說著不流利的漢語,有人趕時髦,一口土話里夾雜著“洋涇浜”式的英語法語,也流行云南各地的方言。叫賣聲抑揚頓挫,節(jié)奏感很強,帶唱腔的“吆喝”用各種戲曲民歌做引子,也很悅耳。 其色,指的是紅男綠女在園中漫步、打拳、垂釣、撈螺螄。過往的行人中民族繁多,服飾艷麗。 其香味,說的是每當各趟“票車”(旅客列車)、“零擔(dān)車”(客貨混合列車)到站,塘子巷頓時一片熙熙攘攘。小火車運來了呈貢桃梨、婆兮(盤溪)鮮蔬、河口香蕉、臘哈地菠蘿、開遠甜藠頭、建水山藥、石屏豆腐,還有山谷里摘來的野茶花、宜良萬家花園的緬桂……一路扁擔(dān)波動,滿巷流瀉芳香。 滇池老照片 20世紀70年代初,也許受滇池“圍海造田”的誘惑,填塘造地。塘邊修了施工專用鐵道,火車從近郊采石場拉來一列列土石填平水塘,建蓋“昆鐵八大處”住宅區(qū)(在今昆鐵家園),鐵三中(今官渡五中),建筑段、生活段、印刷廠等。 從此,塘子一去不復(fù)返,此地唯余地片和站點名。 END |
|
來自: 新用戶9030675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