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藝術|生活|美學|真知 在歷史上,他曾是一代名相,經過二十二年的嘔心瀝心,終于輔佐越王勾踐成就偉業(yè),功成之后,他卻激流勇退,帶著家人乘舟走海路,跑到山東一個偏僻的海邊,從事田間耕作,捕魚養(yǎng)殖的生活。 經過三年的苦心經營,終于積累家產達數十萬,名聲再次遠揚。就在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君發(fā)現了他的才能,請他出任齊國國相。 又經過三年,他再次掛印回家,并且將鄉(xiāng)鄰和親友叫到一塊,將家財散盡,悄悄地離開海濱,跑到了定陶隱居。在這個地方,他重操舊業(yè),一心經商。不久,又擁資千萬,成為一代豪富。 由名臣到巨商,他的一生無疑是一個傳奇,我們做為后人,在記住他經曾幫助越王滅吳的功業(yè)之時,還記住了他和西施浪漫瓜葛的愛情故事,更不會忘記他經商的天才智慧,以及他以智慧換來的萬貫家產。 在當時,就有人把他稱為“陶朱公”,他的名字,從此成為財富的象征,而他在擁有財富的同時,更擁有一分道家的智慧,所以,后來的人們,把他和儒商始祖的子貢所從事的經商事業(yè),并稱為“陶朱事業(yè),端木生涯”。 范蠡像 說起陶朱事業(yè),我們都不陌生。而陶朱公,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字,在當今社會依舊有著巨大的感召力。這個南陽人,雖然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但是史書對他的記載卻不多,甚至我們今天連他真實的生卒年份,都不能詳細知曉,雖然有人給他的一生做過詳盡的年表,卻得不到大家的信服。我們只能約略知道,范蠡約生于公元前517年,約公元前420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中國歷代的商人稱為圣祖。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晚年自號陶朱公,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于貧寒家庭,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跟隨大商人計然學習謀略,很快就能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正所謂文韜武略,無所不精。 青年時期,就以博學多才聞名鄉(xiāng)時,結交了楚國的宛令文種這樣的青年才俊??v使他有圣人之資,但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非貴族不得入仕。范蠡縱有拳拳報國之心,也得不到當權者的賞識。 在公元前496年前后,范蠡終于走出家鄉(xiāng),一個人來到了越國,很快得到了越王勾踐的賞識,沒過多久,他又把自己的老朋友文種請來,一同輔佐越王勾踐二十余年。 經歷了吳越之爭后,越國兵敗會稽山,勾踐被俘。范蠡和文種也跟隨越王進吳宮為奴,伺候吳王。正是這個時候,范蠡在老師計然的幫助下,為越王設計了一套復越滅吳的計劃。在這二十余年里,范蠡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但幫越王完成了復國大計,能激流勇退,打漁種田,販賣貨物,并且還教了個山東的徒弟,后來跑到山西去經商,很快成了巨富,在當時幾乎和范蠡齊名。由此,他開創(chuàng)了晉商祖脈,他的大名也隨著后來晉商的崛起,漸漸被人們熟知。 其實,陶朱公為我們后世留下的故事太多了,幾乎是一個做什么都能成功的人。但范蠡卻覺得這是老師計然的功勞,在老年的時候,開始著手記錄計然的經商治國思想,并加上自己的實踐心得,寫成《計然之策》。 范蠡與西施雕像 作為歷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歷代史學家的關注。但有關他的評價,卻值得我們注意——歷代統治者并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表彰范蠡,而是認為范蠡見機行事,巧妙脫身,不夠忠心,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客觀地講,范蠡急流勇退,見好就收,正表現了他的人生智慧。古代的不少忠臣在政治漩渦中打拼,氣節(jié)雖高,但常常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比如,范蠡的好友文種沒有看透勾踐,結果被殺。歷史的書寫者,往往受到許多社會因素。范蠡的功成身退,讓后來人對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沒有過多重視,更兼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下,做為人臣的范蠡沒做到盡忠,這是后世皇帝們所不喜的原因。 故而,后人對范蠡的評價中,多在謀略這一層面上。如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被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圣人、仁人、智人,有智慧有謀略之人。而三國人劉邵在《人物志》中則把范蠡列為術家。說他“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nbsp; 雖然范蠡在歷史上的聲名,文不及諸葛、武不及關羽。但是他在吳越之爭的形式下,所發(fā)揮的作用,卻遠遠超出了同為南陽人的諸葛亮。但是我們的商人,牢牢地記住了他。古聯句云:“秉管鮑精神,因商作戰(zhàn);富陶朱學術,到處皆春?!本褪钦f當年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鮑叔牙投資多,分紅少,接濟管仲。陶朱公范蠡善于經商,能看到商機,所以走到哪都發(fā)財。 其實聯句本身也告訴我們,生意合作伙伴、或者合作人之間,不要把個人的利益看的太重,因為這本身是一個團隊。而做為一個商人或者商團,就要善于把握商機,從商業(yè)市場中獲利,而不能只想著在自己團隊里謀私。 范蠡經商致富的故事,廣為世人所知,而后代許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象,并稱他為財神。這是有趣的事情:一個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提出降吳復國的計策的謀略家;一個在吳越之戰(zhàn)中,指揮戰(zhàn)斗的軍事家;在當時的越國,勾踐的第一謀臣,并官拜上將軍,然而歷史卻沒有給他公平的記載。 但后世商人眼里,他的經商才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被供奉成了財神。那么,為什么得不到官方認可的陶朱公,卻在民間擁有這么大的神威呢? 范蠡像 追根溯源,范蠡得不到官方的認可,應該說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功成身退,淡出政治圈,選擇了經商,很多人認為他對君主不夠忠心。二是后來的東漢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抵制商人,我國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傳統中,均以“士、農、工、商”為百姓分類。士為首,商為末,做為商人的范蠡,在后世漸漸失去影響,也是可能的。 這種歧視商人的情形,在商業(yè)發(fā)達的宋朝卻達到了頂峰——天下凡經商者,所穿的鞋子,必須是一黑一白!中國對商人的歧視,由來已久,使得許多大商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而范蠡,一生雖然有著輝煌的功績,卻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無緣與其它歷史名人共載史冊。 即便如此,我們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影子。由此,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在漢初以前,人們對商人并沒有這么歧視。即便如此,當范蠡在越王的慶功宴上缺席之后,歷史上的政治風煙里,就從此少了他的身影。他臨行之前,也沒有忘記給自己的老朋友文種寫一封書信。信里寫到:“高鳥己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子若不去,將害于子?!钡峭瑫r和勾踐一起沉浸于勝利的歡樂文種,卻不相信范蠡的話。終于沒過多久,勞苦功高的文種,成為勾踐的刀下之鬼。 此時的范蠡卻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想來,這是非常浪漫的場景,但是如果一個年過六十的老人,帶著一個半老徐娘游山玩水,是不是多少會對這個故事的浪漫程度感到失望? 歷史從來都不會開玩笑,而所有的浪漫故事,只不過是后來的為了賦予這個傳奇人物一些念想吧。面對歷史上真實的范蠡,我們寧愿沒有這個浪漫的故事,就像年輕的楚國人范蠡,與年輕的越國人西施之間,并沒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故事發(fā)生。但是,他助越復國之后,毅然棄官而去的決然,以及種田經商致富的事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chuàng)個人致富記錄的典范。 雖然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不一定是真的,我們卻可以看到范蠡在人們心中可愛的一面。他不但能快速致富,同樣又仗義疏財。用今天的話說,他賺了錢之后,就會從事各種公益事業(yè)。他三次經商,三次成為巨富,但是最終都是將家財散盡。所以,他的行為,給他在民間帶來的巨大聲譽是相符合的。歷史學家,也稱他為“富而行其德”。 話劇《膽劍篇》中的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大商人,他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所以史書概括其平生為“與時逐而不責于人”。 他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思想,如農末兩利的經濟管理方法?!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小捌郊g齊物”的記載,這些內容,我們在前面文章《計然之策》中,也曾多次提到過。不論這種理論是出自于范蠡的老師計然之口,還是范蠡的獨創(chuàng),但無疑都是我們今天所要繼承的精神財產。 但是,以司馬遷治史的求實精神來看,他的記載所反映的無疑應是范蠡的思想。司馬遷不把“農末俱利”的思想歸于在管仲、孔子、子產等人名下,而單單記載在范蠡名下,說明他必有所根據。 其實這種提法,在當時已經形成了——范蠡的老師計然,就曾經說過“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戰(zhàn)國時期,還有一個叫李悝的人,定過一個標準價格,來做為市場的規(guī)范,但不論這個標準是多少,都是對當時的工商業(yè)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的。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體現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現實問題,所以,需要通過當局把價格調整到一定范圍內,而讓兩方都受益。這樣一來,既能促進農業(yè)發(fā)展,又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得到協調發(fā)展。 他明確提出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并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當然,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要通過經濟手段而不能通過行政命令來完成。 那么,怎么樣才能把物價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呢?范蠡主張一種“平糶”手法,就是需要由國家出面,把市場多余的物資收購儲藏起來,而把市場稀缺的物資平價糶出,從而達到平衡各種物價的作用。從現今社會的物價上漲,以及無節(jié)制的消費現實來看,范蠡的思想對于今天,依舊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不過,他這種超前的思想,并不是只在商業(yè)經濟才有,就連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也能預測事態(tài)的結果。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我們可以為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是誰害死了范蠡的兒子》。 范蠡、文仲、勾踐 這個故事,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后來,范蠡搬到道路通暢、四通八達的陶地,在這里從事商業(yè)活動,更是給自己起了個雅號,叫做陶朱公。 這時的陶朱公其實已經老了,六十多歲了。他兩個兒子也像他一樣,做起商人,還有一個小兒子,年紀比較小,也沒怎么出過遠門。一天,有人來報說范蠡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楚人拘捕了。俗話說,殺人償命,這件事非同小可,一家人都嚇壞了。當然,事情還可以補救,因為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將不會被拉到鬧市里去處死,也就是說,有可能救出來他。 因此,范蠡決定派一人去探望這個兒子。但在讓誰去的問題上,家人產生的分歧,范蠡想讓小兒子去探望,但大兒子卻說: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理應由當哥哥去處理,但是現在父親你不派我去,卻派最小的弟弟去,說明我做為老大的是個不肖之子。老大說完,拿刀就要在范蠡面前自殺。 這時,范蠡的老婆走出來,一看這陣式,忙上前阻止。那還了得,眼看二兒子就要被砍頭了,大兒子又要自殺,這怎么行?于是就勸陶朱公:你讓老三去,他未必能救回老二的命,眼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你不能讓我一下子失去兩個兒子??! 不得已,范蠡只好派大兒子去,并且寫了一封信,千萬囑咐他說,一定要把這信交給他在楚國的老朋友莊生,并且還交待到,到楚國以后,把金子送到莊生的家里,一切只從他的吩咐,其它的事情就不要多問,更不要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莊生是以廉潔正直而聞名楚國的人,從楚王至下,對他都非常尊重。這件事托咐給他就行了。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找到了莊生,并且向莊生進獻了千兩黃金。金子獻上去以后,莊生讓他趕快離開楚國,還說即使老二被釋放出來,也不要問什么原因。老大聽完,滿口答應。但他偷偷地留在了楚國,并拿自己私帶的黃金去賄賂楚國的達官貴人們。但是收到黃金的莊生隨后對自己的妻子說:陶朱公的錢先放在這里,以后全部還給他。 沒過幾天,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勸說楚國實行德政,于是楚國就準備大赦天下。而接受老大賄賂的達官貴人們,把這一消息爭告訴了老大。老大一聽,尋思到:既然楚國正在實行大赦,老二自然可以釋放了,但是給莊生的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于白送了嗎,不行,得回去找他去! 這莊生一看見他,非常驚訝:你沒離開嗎?老大說沒有,又說現在楚國大赦了,弟弟也可以出獄了,所以來向您告辭來了。這個莊生不是傻子,知道他來干什么了。莊生當然非常生氣,說你自己去房間里取黃金吧,這老大也不怎么識相,真的把黃金取走了。 就在老大慶幸黃金失而復得的時候,莊生再次進宮。向楚王說,外面的人都在議論,陶朱公的兒子殺人,他們家里的人用黃金來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楚王大赦天下,都是因為陶朱公的兒子。楚王一聽,勃然大怒。當下就命令先殺掉陶朱公的兒子,然后才下達大赦的詔令。老大沒想到,等來的是弟弟的尸體,只好把尸體帶回家里。 父老鄉(xiāng)親們都非常悲痛,陶朱公卻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雖然他們兩之間的感情非常好,只是他們從小吃了不少苦,老大把錢看得太重。老三生下來,就生活在蜜罐里,不會太在乎錢財,如果是老三去,興許還有生機的可能。 無疑,這個故事為我們印證了一句古話“知子莫如父”,同時也表明了范蠡非常的識人眼力。那么,如果我們拋開老二殺人償命不談,看看倒底是誰殺死了老二呢? 表面上看,是莊生殺死了老二,但是讓莊生做這個決定的,卻是老大,所以,老大是害了老二,但是他又是母親要求下來救老二的……那么,誰應該負最大的責任呢? 戲劇中的西施扮相 責任人當然是是陶朱公。如果他真想救自己的兒子,去救之前完全可以把利害關系向大兒子講明白,這樣也不會出現老大惜財,向莊生要錢的事件了。 可是,很多人會感覺不合常理啊,他這是用老大的行為,老二的性命來證明自己的聰明嗎?顯然不是。我們知道,以范蠡之智,明知事情的結果,但也只能是無可奈何。派長子去,次子亡,少子去,長子亡。國大于家,法大于人情。陶朱公雖然愛惜兒子,卻沒有鑄成徇私枉法的錯事。 我們品讀歷史,或許會有很多些體會或感觸,而這些流傳千年的故事,總是會有很多讓我們用現代的眼光,看不清楚,理不透澈的地方。人生里,也總是有太多的感性,讓我們忘卻了應該用一種更為理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 范蠡以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功成名就后轉換角色,棄官務農、經商,憑借對社會、對人民的關愛之心,為經濟發(fā)展、商業(yè)繁榮作貢獻,為社會獻愛心,體現了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展現了范蠡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依舊有著不少閃光的地方,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他做為一代商圣,經營思想非常豐富,對于我們今天發(fā)展經濟社會,也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今天,很多商人喜歡范蠡,是因為范蠡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謀略性,有著超時代性的意義,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推廣和借鑒。所以,不管大商人,還是小商販,都是必要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經營方略。他主張把握商機,侯時轉物。是指遵循經濟豐歉循環(huán)理論來經商,提出了“待乏論”,不要以人等貨,應該以貨等人。要準備別人沒有想到,或是別人沒有準備到的貨物,拿到市場上才占據優(yōu)勢。并且他還主張,“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銷,真正地惠及百姓,就像咱們今天的大賣場、大超市一樣。 戲劇《范蠡與西施》 不可否認,范蠡的這些主張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他搞經濟不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fā)揮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像他當年離開越國,到達齊國,就不難看出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選擇。因為“齊地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有著豐富的物產基礎,這為他的商業(yè)活動提供了動力。 他充分利用齊地的資源和環(huán)境,帶領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種經營,“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范蠡從越國的上將軍一變而為勞動者,在官為本的時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祿,而范蠡坦然改變身份,潛心從事生產,埋頭苦干,迅速致富,對傳統觀念作出了大膽的挑戰(zhàn),僅此一點對后人的啟迪是極其深刻的。 他無論從政、治國、經商都是成功者。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tài)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他說:“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jié)事?!币馑际侵卫韲矣腥乱⒁?,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要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治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jié)事。范蠡并把這三點與天地人結合:“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地,節(jié)事者與人?!?/span> 范蠡順應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對今日仍極富現實意義。“持盈,”亦可稱可持續(xù)發(fā)展,即在原有發(fā)展的基礎上繼續(xù)前進,換句話說,也可以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協調發(fā)展。“定傾”,可以理解為不斷糾正存在的問題,撥亂反正,克服缺點,做好工作。而“節(jié)事”,可以理解為腳踏實地,扎扎實實,遵循客觀規(guī)律辦事。 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做事要講究火候,全面考慮問題,不能急功近利,不要輕舉妄動,等到時機成熟,才可以毫不遲疑地采取行動。這一點,在范蠡從政、打仗、經商活動中,已經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似乎他處處占據主動,穩(wěn)操勝券。 范蠡對歷史的重要貢獻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幫助越王勾踐滅吳興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戀功名,急流勇退,轉換角色,棄官務農、經商,體現了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所以,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時候,敬佩之余,更多的應該是思考。 跨 | 界 只 | 做 | 原 | 創(chuàng) | 內 |容 倡導藝術導入生活 踐行文化時代使命 藝術策展|藝術評論|版權運營|藝術推廣 藝術空間打造|文創(chuàng)開發(fā)|藝術民宿構建 聯系主編|JIYUNXUAN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