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沒有誰的一生總能夠順遂順意,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計較不來,唯有學(xué)會看淡,順其自然,一切便是最好的安排。 《道德經(jīng)》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萬事萬物,都不能強求,講求順其自然,講求隨緣,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 有時候,得到未必會幸福,而失去也未必是悲哀,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機關(guān)算計,不如天意,萬事皆有因果,半點不由人,不如順其自然。 人這輩子,順其自然,用簡單的心去面對復(fù)雜的生活,才能擁有高貴的靈魂。 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實就是保持內(nèi)心的淡然,知道這個世界上很復(fù)雜,知道世道艱難,所以才要學(xué)會看淡,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淡定從容,處事不驚,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也是一個人活得自在的秘訣。 “人”字一撇一捺,寫盡人生的一生。一撇悲傷,一捺喜悅,一撇得到,一捺失去。 人生在世,苦樂交織,從來都不全部是快樂,也不全部是悲苦,只有看開的人生,才能處事淡然,順其自然。 那一句“心安便是吾鄉(xiāng)?!辈还苣阍谀睦?,只要過得心安,便是歸處,不必覺得為難,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想起蘇軾好友的王鞏,也受到了“烏臺詩案”的牽連,而被貶到偏遠之地,幾乎是家破人亡,卻有一人愿意跟著他去,那個人就是寓娘。 有一次,王鞏跟蘇軾相聚,蘇軾看到寓娘氣色很好,而寓娘也看出了蘇軾的好奇,于是說,“我內(nèi)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 人生聚散皆是常態(tài),唯有順其自然的人,才能感受到心安的境界。 人生不僅有順境,還有逆境,不管你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什么,要知道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從容豁達地接受一切,不畏風(fēng)霜,修得淡定從容,便得余生安樂。 有些人在生活里,總是怨天尤人,到處跟別人抱怨自己的遭遇,到處傳播負能量,活得最累的就是這樣的人。 而活得自在的人,其實都懂得順其自然,寵辱不驚。 正如那一句古詩所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人生得失成敗,隨緣才自在。 想起楊絳先生站在百歲人生的那句人生體悟:“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p> 一個百歲老人,這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坎坷,身邊的人也一個個先她而去,面對人生的起落,面對人生的離別,總有人迷失在其中,總有人憂心忡忡,而楊絳先生卻看得很通透,看得淡然,她那種安之若素的性格,仿佛看穿了塵世種種痛苦,保持內(nèi)心依然無恙。 在《干校六記》中記錄到,在大雨滂沱的傍晚,楊絳先生一腳泥一腳水跑去見錢鐘書,看完之后,她又風(fēng)雨兼程趕回小棚屋去,感慨道:“我睡在硬邦邦的,結(jié)結(jié)實實的小床上,感到享不盡的安穩(wěn)?!?/p> 而在那個前途未卜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帶著恐慌和畏懼,而楊絳先生記住的就是安穩(wěn)和知足。 其實在楊絳先生下放的時候,她依然是不抱怨,干著農(nóng)活之余,就一邊讀書,潛心修學(xué)。 越是艱難曲折,越是歲月變遷,她越保持冷靜,一個懂得順其自然的人,才能保持向上的姿態(tài),沖破命運的枷鎖。 人生萬千,世事無常,不要糾結(jié)對錯,哪怕是身處逆境也不要害怕,很多時候,命運的好壞不在于物質(zhì)的豐盈,而是內(nèi)心的態(tài)度。 凡事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擁有一顆通透淡然的心態(tài),才能享受歲月帶給自己的一份寧靜。 正如周國平所說:“人生有三種境界,最低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后的淡然?!?/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