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始見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從田從土,本義是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里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組織,引申指街坊、家鄉(xiāng)。 處:一說居住,一說居住之地。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一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好。選擇住處,不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怎能說是明智呢?” 參考資料的理解,我覺得更強調外部環(huán)境對人的“仁德”養(yǎng)成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孟母三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居住的地方,或者共處的人有沒有仁風,是不是有仁德,怎么能一眼就看出來呢?正象現(xiàn)在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說的那樣,“社會很單純,復雜的是人。”現(xiàn)在有些人總是感慨“時風日下,人心不古”,那么是時風日下導致人心不古?還是人心不古引發(fā)了時風日下?我覺得,很多問題還要從“心”上找根源,也就是多從自身認識上找原因。外部環(huán)境固然重要,但是人骨子里對外部環(huán)境的認知和判斷更重要。 鄰里相處,以講仁德為最好。判斷所處的環(huán)境、共處的人好不好,就要以是不是仁德為標準。如果不是出于仁德之心去選擇、判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h2>
約:窮困之意。 知(zhì):同“智”。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section>如果說上段話是告訴人們,做事要講仁德、判斷事物要以仁德為標準,這段話,就從正反兩方面講了講仁德的好處、不講仁德的壞處。這段話前半句我沒有異議,后半句中,既然“安仁”是“安于仁”,安于仁道或者是安心于推行仁道,“利仁”怎么就成了“認為有利而去行仁”了呢?這或許是受“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影響吧?就像朱子所理解的那樣:“孔子所以'罕言利’者,蓋不欲專以利為言,恐人只管去利上求也。”“仁義固無不利矣,然以是為言,則人之為仁義也,不免有求利之心焉。一有求利之心,則利不可得而害至矣。”但是我認為,雖然很少說,但是既然說了,還是應該尊重老人家的原意吧?!
我以為,前面講了沒有仁德的人不能“久處約”、不能“長處樂”,那么有仁德的人會怎么樣呢?初級的有仁德的人,能夠因為有仁德而“安”,什么是“安”?
這里或許可以理解為平靜、舒適、穩(wěn)妥、沒有危險;那么“高級的”有仁德的人是什么人呢?或許就是“知者”吧。有智慧的人有仁德,就能夠因為有仁德而“利”,什么是“利”呢? 有德者,可以安行天下;德才兼?zhèn)湔撸梢灾翁煜?、利享天下,怎么滴吧??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12/0720/235485670_9_20211207080614990' data-ratio="1" data-type="png" data-w="20"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20px;vertical-align:text-bottom;" src="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