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三十六計》 解釋: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三十六計》 解釋: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戰(zhàn)勝敵人,那就轉(zhuǎn)而削弱敵人氣勢的根本源泉。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三十六計》 解釋:寧可假裝不知道而按兵不動,也不要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 剛中而應(yīng),行險而順。——《三十六計》 解釋:使用適當(dāng)?shù)膹娪彩侄?,可以得到擁護和響應(yīng);在危急時刻使用果敢的手段,才能使人信服和順從。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孫子兵法》 解釋:把軍隊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絕境,反而能轉(zhuǎn)危為安。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原則,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要設(shè)法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要設(shè)法擊敗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決戰(zhàn)。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規(guī)律就像自然現(xiàn)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于變化之中。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解釋: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zhàn)略意圖或戰(zhàn)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zhàn)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陰在陽之內(nèi),不在陽之對。——《三十六計》 解釋:秘密往往潛藏在公開的事物中,并非存在于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三十六計》 解釋:讓對方相信自己,深信不疑,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則暗中策劃、圖謀。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三十六計》 解釋:敵人兵力強大,就去對付他們的將領(lǐng);將領(lǐng)英明多謀,就從情感上去挫敗他的斗志。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三十六計》 解釋:兵力虛弱之時,故意讓敵人看到兵力空虛的樣子,就會讓敵人產(chǎn)生懷疑,認為我們是在弄虛作假。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作戰(zhàn)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如同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能夠依據(jù)敵情的變化而取勝,可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孫子兵法》 解釋:善出奇謀的將帥,戰(zhàn)法變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樣變化無窮,像大江大河那樣奔流不竭。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防守的,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敵人無形可窺;善于進攻的,展開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天降。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dāng);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沖動發(fā)怒,就設(shè)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對于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他,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shè)法騷擾他,搞得他疲勞不堪;內(nèi)部團結(jié)的敵人,要設(shè)法離間他,讓他分裂。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三十六計》 解釋: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所以受到傷害必然是真的,別人必定也認為是真實的。如果我們此時以假作真,便可施展離間之計了。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三十六計》 解釋:世間許多看上去有用處的東西,往往很難操控;而看上去沒用的東西,往往可以利用它發(fā)揮作用。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三十六計》 解釋:打擊敵人太過猛烈,就會遭到反撲;讓敵人逃跑,反而能夠削弱敵人的氣勢。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三十六計》 解釋:敵人出現(xiàn)微小的疏漏也必須趁機利用;微小的勝利也要力爭獲得。 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解釋:百戰(zhàn)百勝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經(jīng)過戰(zhàn)爭而使敵人屈服,才稱得上好中之好。 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孫子兵法》 解釋: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zhàn)斗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zhàn)必有危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解釋: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guān)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 解釋: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采取敵人意想不到的出擊行動。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三十六計》 解釋:敵方兵力強大,不能硬打,必須運用謀略,讓他們自相牽制,以削弱他們的實力。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三十六計》 解釋:左為后,指代退卻。根據(jù)實際情況,讓軍隊后撤,并不是什么過錯,以退為進,有時不失為常道。 疑以叩實,察而后動。——《三十六計》 解釋:發(fā)現(xiàn)了疑點就應(yīng)當(dāng)查明真相,情況完全掌握了才可以采取行動。 類以誘之,擊蒙也。——《三十六計》 解釋:用類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讓迷惑懵懂的敵人上當(dāng),趁機打擊。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 解釋:大凡用兵作戰(zhàn),總是以正兵當(dāng)敵,以奇兵取勝。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孫子兵法》 解釋: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就發(fā)動戰(zhàn)爭,將帥不可因一時氣忿而出陣求戰(zhàn)。對國家有利才能出兵,不利就應(yīng)停止行動。 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dāng)∫病?/h2>——《孫子兵法》 解釋: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預(yù)先創(chuàng)造不被敵人戰(zhàn)勝的條件,來等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時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孫子兵法》 解釋:帥有五個致命的弱點:只知硬拼,就有被殺的危險;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剛忿急躁,就有被輕侮的危險;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險;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的危險。 備而后動,勿使有變。——《三十六計》 解釋:充分準(zhǔn)備后立刻行動,防止意外發(fā)生。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三十六計》 解釋:當(dāng)局勢面對不得不遭受損失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舍棄次要利益,以保全重要利益。 困敵之勢,不以戰(zhàn)。——《三十六計》 解釋:迫使敵人陷入困頓的形勢,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式。 靜不露機,云雷屯也。——《三十六計》 解釋:運用計謀就像雷電在發(fā)聲、發(fā)光之前那樣沉靜,蓄勢待發(fā),指暗中籌劃不露聲色。 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總是首先制造不可被敵戰(zhàn)勝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zhàn)勝,其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zhàn)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 解釋: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多少場仗都不會有危險。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統(tǒng)兵打仗的人,總是會避開敵人銳氣強盛的時候,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fā)動攻擊。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尚未受挫而主動請求講和的,是另有陰謀。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三十六計》 解釋:借助某種局面而形成有利的形勢,雖然兵力弱小,但陣勢卻顯得很強大。 順以動豫,豫順以動。——《三十六計》 解釋:采取順應(yīng)的態(tài)度,不逼迫敵人,讓敵人內(nèi)部自相殘殺,我方順勢取得勝利。 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三十六計》 解釋:龍本來在大?;蛱炜赵朴曛胁拍苁┱雇Γ绻谠袄锊?,必然陷入絕境。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三十六計》 解釋:保存陣地已有的戰(zhàn)斗形貌,造成原地防守的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防守的人,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仿佛深藏于地下一樣;善攻的人,總是能調(diào)動一切可以調(diào)動的力量,一旦發(fā)動攻擊就仿佛從空中下?lián)?,勢如破竹?/p>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規(guī)律像水的流動,水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guī)律是避開敵軍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處,而攻擊其薄弱的地方。 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孫子兵法》 解釋:懂得什么條件下可以打或者不打的,能夠勝利。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孫子兵法》 解釋:帶兵的基本戰(zhàn)術(shù)要象水往低處流那樣,不吃眼前虧,避其鋒芒,從敵人的薄弱之處打擊。用兵在于隨機應(yīng)變,象水那樣形狀隨容器的變化而變化 。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后乘之。——《三十六計》 解釋:設(shè)法頻繁地調(diào)動和變更敵方陣容,促使敵人抽換主力,等待它外實而內(nèi)虛之時,就可以趁機攻打。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三十六計》 解釋:強大者懾服弱小者,要善于利用警告的方法去誘導(dǎo)。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三十六計》 解釋:在受到地理位置限制、形勢發(fā)展阻礙時,攻擊近處的敵人就有利,攻擊遠處的敵人就有害。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三十六計》 解釋:趁敵人內(nèi)部發(fā)生混亂,利用此時虛弱且沒有核心領(lǐng)導(dǎo)的弱點。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兵法》 解釋: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軍隊像處女一樣莊重、嫻靜,讓敵人沒有防備;而戰(zhàn)爭打響后,就像脫兔一樣風(fēng)馳電閃地行動,讓敵人來不及抵抗。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孫子兵法》 解釋:敵方急速奔走并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zhàn);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偽裝混亂來引誘我。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孫子兵法》 解釋:能夠事先知道,用迂回進軍的方式以迂為直地實現(xiàn)更快到達預(yù)定戰(zhàn)場目的這一方法就能取勝,這是行軍作戰(zhàn)爭奪先制有利條件的方法。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孫子兵法》 解釋:急流的迅疾,以致能夠漂走石頭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氣勢;鷙鳥高飛猛擊,以致能捕殺鳥雀的原因,是因為節(jié)奏恰當(dāng)?shù)木壒省?/p>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三十六計》 解釋:趁著敵人出現(xiàn)漏洞的時候趕緊插足進去,遏制住關(guān)鍵力量,巧妙地循序漸進,最后達到目的。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yīng),陷之死地。——《三十六計》 解釋: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人上前攻打,趁機切斷敵人的前應(yīng)和后援,使其陷入絕境。 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三十六計》 解釋:順勢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做內(nèi)應(yīng),使自己免遭損耗。 將弱兵頹,其勢自萎。——《三十六計》 解釋:將領(lǐng)斗志衰退,士兵必定頹廢消沉,敵人的戰(zhàn)斗力自然萎縮。 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孫子兵法》 解釋:既然能造成以眾擊寡的有利態(tài)勢,那么敵軍也就難有作為了。 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孫子兵法》 解釋:要使將士們英勇殺敵,便要激發(fā)他們同仇敵愾的士氣;要使士卒勇于奪取敵軍的物資,便需借助于物質(zhì)獎勵。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靜,是因為占據(jù)著險要地形;敵人遠道而來向我們挑釁,是想引誘我軍前進;敵人不搶占險要地形而在平地駐扎,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 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孫子兵法》 解釋: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zhàn)勝了那些容易戰(zhàn)勝的敵人罷了。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三十六計》 解釋:當(dāng)敵方處于危難的時候,要趁機對其發(fā)動進攻以便奪取勝利。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三十六計》 解釋:用虛假的情況迷惑敵人,但又不完全是虛假情況,因為在虛假情況中又有真實的行動。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三十六計》 解釋:防備周全的時候,更容易麻痹大意;習(xí)以為常的事,常常會失去警戒。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三十六計》 解釋:摧毀敵人的中堅力量,抓獲敵人的首領(lǐng),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 兵不血刃。——《三十六計》 解釋:兵器鋒刃上不沾血,指不戰(zhàn)便使敵人屈服,沒有交戰(zhàn)就獲得勝利。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三十六計》 解釋:利用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造成困難的時候,采用人為的假象引誘敵人就范。主動進攻有危險,誘惑敵人來攻則有利。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孫子兵法》 解釋:攻擊時,向敵人來不及急救的地方進軍;進軍時,向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進,定能獲勝。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兵法》 解釋:力量弱小的軍隊如果只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偽裝失敗退卻,切勿追趕;敵人士氣正盛時,切勿進攻;敵人為引誘你投下的誘餌,切勿吞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孫子兵法》 解釋:對待士卒像嬰兒,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對待士卒像愛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戰(zhàn)場赴死。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情勢就是要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動手,走敵人意料不到的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孫子兵法》 解釋:只聽說用兵打仗時,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戰(zhàn)速決,沒有見過求巧而長久作戰(zhàn)的。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孫子兵法》 解釋:換上我軍的旗幟,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于敵人的俘虜,要給予優(yōu)待、撫慰和使用他們。這樣就會戰(zhàn)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征調(diào),糧餉也不用多次轉(zhuǎn)運。各項軍用從國內(nèi)征取后,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 將者,智、信、仁、勇、嚴(yán)也。——《孫子兵法》 解釋:將領(lǐng)必須具備智慧、誠信、仁愛、勇敢、嚴(yán)格的品質(zhì)。 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孫子兵法》 解釋: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 多算勝,少算不勝。——《孫子兵法》 解釋: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能取勝。 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 解釋: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領(lǐng),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孫臏兵法》 解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任何一個沒有占優(yōu)勢,即使打了勝仗,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孫臏兵法》 解釋:懂得流水的規(guī)律后,就可以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船只;使用軍兵時懂得他們的心理,貫徹軍令就如同流水一樣暢通無阻了。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quán)。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孫臏兵法》 解釋:用兵的根本有四項:第一叫兵陣,第二叫兵勢,第三叫機變,第四叫兵權(quán)。懂得這四項,才能用來打敗強敵,捉拿猛將。 合軍聚眾,務(wù)在激氣。——《孫臏兵法》 解釋:集結(jié)軍兵,準(zhǔn)備打仗時,務(wù)必要有得力措施,激發(fā)全軍將士的士氣。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孫臏兵法》 解釋: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zhàn)的辦法;處罰是嚴(yán)明軍紀(jì),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 善戰(zhàn)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余。——《孫臏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了解敵軍的長處,就能知道敵軍的短處;了解敵軍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敵軍優(yōu)勝的方面。 凡兵戰(zhàn)之場,立尸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吳子》 解釋:凡兩軍交戰(zhàn)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 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吳子》 解釋:用兵有四個關(guān)鍵:一是掌握士氣,二是利用地形,三是運用計謀,四是充實力量。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素書》 解釋:小的功勞不給予獎賞,那么就沒有人愿意立大功了。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素書》 解釋:同為美人會互相嫉妒,同樣才智卓絕的人會相互圖謀。 用之在于機,顯之在于勢。——《六韜》 解釋:用兵在于掌握戰(zhàn)機,在于集中兵力形成威勢。 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六韜》 解釋: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國家是存在還是滅亡,都掌握在將領(lǐng)的手中。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zāi),莫過狐疑。——《六韜》 解釋:用兵的大忌是猶豫不決;軍隊最可怕的災(zāi)難也莫過于互相猜疑。 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三略》 解釋:將帥的謀劃要秘密,士卒的意志要統(tǒng)一,攻擊敵人的行動要迅速。 圣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三略》 解釋:圣明的君主進行戰(zhàn)爭,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用來誅滅殘暴,討伐叛亂。 天下無事,不可廢武。——《百戰(zhàn)奇略》 解釋:天下雖然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 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百戰(zhàn)奇略》 解釋:戰(zhàn)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xùn)而轉(zhuǎn)敗為勝。 凡與敵戰(zhàn),若我勝彼負,不可驕惰,當(dāng)日夜嚴(yán)備以待之。——《百戰(zhàn)奇略》 解釋:大凡對敵作戰(zhàn),如果我軍取得勝利而敵人遭到失敗了,不可因此而驕傲怠惰起來,應(yīng)當(dāng)日夜嚴(yán)加戒備以防敵人來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