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2年,浙江余姚的一個官宦家庭誕下了一名男嬰。 孩子誕生的那天,天上祥云籠罩,于是父親便給他取名為王云。 每當我們這樣開頭講故事時,你可能都會覺得:套路,都是套路,看來又是一神童! 錯,王云不僅不是神童,而且好像不大聰明的樣子,即便到了五歲,卻一句話也沒學會。 這可把父親王華給急壞了:娘希匹,我一身才華,卻生出這么一個兒子,這可咋整??? 忽然有一天,有一個想蹭飯的和尚路過王家。和尚笑了笑,摸著王云的頭說:“好個娃娃,可惜名字取得不好,叫啥'云’呢?” 王華仔細一想,覺得也有道理,于是從屋子里抱著一本論語出來了。翻來翻去,翻到了這樣一段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于是,這個孩子就被改名為王守仁。 你以為從此之后,這個叫做王守仁的孩子就開啟了開掛之路了? 錯!三年后,父親王華先是拿下鄉(xiāng)試的第二名,接著去北京參加會試和殿試,考上了狀元。 而與此同時,他的這個剛學會說話的寶貝兒子,雖然有點小聰明,但是好像卻沒有什么大志向,經(jīng)常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極其不著調(diào)。 1481年,王華考上狀元之后,王華的父親王倫便帶著孫子王守仁去京城。 這一路上,許多文人墨客聽說狀元的老爹路過這里,都忍不住要請他喝兩杯。路過鎮(zhèn)江的金山寺時,爺孫倆被大幫子文人給攔了下來。 當然,這酒不是白喝的,文人墨客們一心想著考考這狀元老爹,讓他即興寫一首詩,試探試探他肚子里面都有多少干貨,才教出了這么一個狀元兒子。 可王倫苦思冥想,哼哧了半天,也沒想出一句詩來。他心想,完了,這會丟大發(fā)了。 就在此時,旁邊的小孫子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隨口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人一聽,覺得這首詩寫得還像模像樣。但你要說這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寫出來的,打死我也不信。所以,肯定是王倫這老頭自己提前寫好了的,然后假裝自己不會寫,自導自演了這么一出“天才兒童劇”,炫耀自己的家學。 文人們見窗外月光皎潔,于是說:“小王啊,要不然你再以'蔽月山房’寫一首?” 王守仁想了想,吟誦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眾人一聽,都感到驚嘆不已。 王守仁有點小天賦吧?當然是有的。 可是,當兩年后王守仁念書時,他卻讓老師一度感到很頭疼。有一天,王守仁問老師說:“老師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老師心中大喜,心想,嚯,我就等著你來問我這個問題呢,你不問我還無法得瑟和拍馬屁呢。他摸著胡須,得意洋洋地回答說:“小王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當然是考上科舉了!最好是像你爹爹那樣考個狀元!” 可王守仁卻說:“恐怕不對!” 哪里不對?老師遲疑地問。 王守仁回答說:“我覺著,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當圣人,考科舉沒啥意思?!?/p> 聽到這句話后,不止是老師覺得王守仁不著調(diào),就連王華也認為兒子這牛皮吹的過頭了。 古往今來,稱得上圣人的能有幾位?孔子、孔子,外加一個朱熹朱圣人罷了。 “狂妄!”王華忍不住罵了一句。 后來,王守仁還做過很多不著調(diào)的事。 比如,父親帶他去關(guān)外玩耍,他回來后躲在房里面好幾天,然后屁顛屁顛地對父親說:“吶,這是我寫的奏折,拿去送給皇上,告訴皇上我要出關(guān)討平韃靼。” 王華把奏折一扔,連聲罵道:你這個小屁孩,皇上是你想見就見的?無知,幼稚! 后來,即便是到了結(jié)婚的年紀,王守仁仍然相當不著調(diào)。 結(jié)婚那一天,媳婦正等著拜堂呢,但老丈人找了半天也沒能找到他。凌晨時分,老丈人終于在一所道觀里把他給揪了出來。 原來,他結(jié)婚前在山上閑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一個道觀,跑進去跟道士聊天,聊著聊著,就忘記拜堂的事了。 這件事后來鬧得沸沸揚揚,整個南昌的老百姓都知道了。噯,聽說狀元郎的兒子結(jié)婚當天還在外面玩?真是個奇葩! 21歲那一年,王守仁讀完了朱熹的書。于是,他就約了一個好友,神經(jīng)兮兮地坐在院子里盯著竹子“格物致知”。 可是,連續(xù)格了三天,他倆也沒能格到什么知識和真理。朋友說:“老王,我格不動了,再坐下去屁股就要廢掉了,你自己一個人格吧?!?/p> 王守仁說,好吧,那我再堅持幾天。 時間一轉(zhuǎn)眼到了第七天,這一天,王守仁終于也堅持不住了,撲通一聲倒在了地上。 當他醒來時,他長嘆一聲說:“圣人之說可疑也!” 老朱的思想,看來都是屁話!要不然我怎么看了七天竹子,也沒能學到什么真理? 有明一代,朱熹所注釋的《四書集注》是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朱熹思想也是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誰敢說它是錯的? 王守仁這個21歲的小伙子就敢! 但說歸說,罵歸罵,學還是要好好學的。 這不,1499年,28歲的王守仁考中進士,后來被分配到工部實習,接著又分別在刑部和兵部當過差。 正德元年,大太監(jiān)劉瑾擅權(quán),到處逮捕反對者。王守仁因為這事得罪了劉瑾,被分配到偏遠的貴州龍場當郵政局局長。 貴州這地方即便在今天也不太發(fā)達,更別提是在明朝了。 但王陽明倒是也沒有氣餒:一方面,他大搞教育,專心教化當?shù)啬切┪撮_化的少數(shù)民族老百姓;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動不動就到山洞里面去思考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他漸漸地得出一個結(jié)論:按照朱熹的說法,“格物”才能“致知”。也就是說,你得不停地觀察某種的事物,你才能得到知識和真理。 比如說,我經(jīng)常在朝廷中混,我可能就能得到一些成為官場老油條的經(jīng)驗;如果我經(jīng)常帶兵打仗,我就能成為打仗高手。 可問題在于,龍場這破地方,一眼望去全是大山,老百姓也不開化,要啥啥沒有,自己又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郵局局長,我如果這么一直“格物致知”下去,那豈不是只能學會怎么砍樹、怎么送快遞、怎么種莊稼?這樣我還怎么當圣人呢? 王守仁想啊想,最后想通了:環(huán)境不重要!格不格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首先得開悟! 真理就在心中。 他大喊一聲:“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王守仁的開悟,史稱——龍場悟道。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格物致知理念,一個人如果沒打過仗,那是不可能成為出色的將軍的。 王守仁是文人出身,且一向被人認為愛吹牛、一根筋,誰也不會認為他還能打仗。 然而,正德十一年,朝廷任命他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時,他的一系列表現(xiàn)卻讓人嘆為觀止。 王守仁一到任,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呼哧呼哧地帶人把當?shù)卣忌綖橥?、動不動就攻陷當?shù)刂菘h大肆掠奪的盜賊全給解決了。 在此之前,這些盜匪可是呼風喚雨了十幾年的。當?shù)毓俑械墓賳T中,就有很多人是他們的耳目。有些官員誠心剿匪,可是往往以戰(zhàn)死告終。 更厲害的一件事發(fā)生在正德十四年。 這一年王守仁正奉詔南下福建,去平定福建的叛亂。但到南昌一帶時,王守仁聽說南昌城里面的寧王反了。 圖片:電影中的寧王 在明代,由于有朱棣造反成功的先例,所以寧王一造反,整個朝廷都炸開了鍋,大臣們急得都快哭了。 而那個淘氣的正德皇帝卻笑得很開心:“你們都怕什么?不要哭,都跟朕一起去御駕親征?!?/p> 提起御駕親征,大臣們更怕得要死。想當年明英宗不就是御駕親征,才讓韃靼人把皇帝和滿朝文武給一鍋端了嗎? 就在大家普遍感到憂心時,消息傳到了正帶著軍隊往南方趕路的正德皇帝耳中:王守仁已經(jīng)把寧王叛亂給平定了! 啥?朕還沒到達現(xiàn)場呢,叛亂怎么就被平定了? 原來,從寧王發(fā)動叛亂,到恰好撞上路過南昌附近的王守仁,再到被王守仁消滅,僅僅用時35天。 如果不是因為王守仁,明朝很可能會再次發(fā)生一次類似于靖難之役的內(nèi)亂。 對王守仁來說,帶兵打仗,只是自己“悟道”的附屬品。 換句話說,打仗僅僅是他的副業(yè)。 嘉靖元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到老家,開啟了為期三年的守喪生活。如果在家干坐著,自然也沒啥意思,于是,在喪期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他決定開班授課,再開啟另一門副業(yè)。 嘉靖三年,他受邀到稷山書院講學,傳播自己的儒家思想??偨o別人打工也不是辦法呀,所以,第二年他又跑到紹興開辦了陽明書院。 陽明,是王守仁的號,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王陽明、陽明先生的大名,開始廣泛傳播,聲名海外。 他的思想中最大的精華,無非是“知行合一”四個字。什么叫知行合一呢? 有一次,王陽明的大弟子徐愛問他說:“朱大圣人說,要想孝順,就得在父母晚年時給他們端茶遞水,隨叫隨到。我覺得這話好像也沒啥毛病,對吧,王老師?” 王陽明搖搖頭說:“瞎扯!你想想,如果給父母端茶遞水,隨叫隨到,就叫做孝順,那戲臺上演兒子的那些演員也給演父親的演員端茶遞水,這難道叫孝順嗎?” 徐愛眨了眨眼睛:“好像也是,可是,王老師,那什么才叫孝順呢?” 王陽明說:“演員們只不過有孝順的舉動,卻沒有孝順的內(nèi)心,所以不叫孝順。所以,必須心中尊敬父母,愛父母,并且在行動上對父母好,這才叫孝順?!?/p> 王陽明和徐愛之間的這番對話,恰恰解釋了什么叫做“知行合一”—— 心中的認知和實踐必須是一致的,這才叫做知行合一!而他本人的主業(yè),也正是通過這種知行合一的方式,領(lǐng)悟人生,享受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戰(zhàn)。 同樣的,王陽明的這種教書方法,學生們一聽就懂;他的思想很接地氣,并不看重物質(zhì)條件,而是看重內(nèi)心,適合出生于各種不同階級的學生們學習。 所以,王陽明的思想在嘉靖年間,就像火山爆發(fā)一樣,被大量學生、學者和官員的奉為圭臬。 嘉靖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去世。 他死后,他的一幫徒弟們就學著孔子的弟子那樣,把各自的上課筆記拿了出來,把王陽明的教學內(nèi)容和個人思想,整理成了一本書——《傳習錄》。 由于是根據(jù)讀書筆記記錄而成,語言基本上照搬了當時課堂上的王陽明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場景,所以,這本書的語言相當通俗,生動有趣。 時至今日,《傳習錄》儼然成為中國人的智慧寶庫。 而王陽明孤身一人在未開化之地待上三年,不改其志且不斷升華自己的故事。 他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平定一方藩王叛亂的戰(zhàn)績,他知行合一的思想,如同閃耀的星光照亮了一代代人的天空。 他的一生,完美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讀書人最崇高的理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