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叫《Les Choristes》的老電影,被善意地翻譯成《放牛班的春天》。 情節(jié)不算新穎,講述的是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池塘畔底輔育院,面對一群被大人放棄的“問題少年”,馬修用音樂和愛救贖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故事。 越簡單的故事,其實越考驗講述的功力。 一群頑劣成性的學生,一位充滿愛與溫柔的教師,再加上一個粗暴專制的校長——這樣的人物組合幾乎已經形成了教育題材電影固定的人物組合?!斗排0嗟拇禾臁返某霾试谟冢瑢а萦靡魳窞榍腥肟?,糅合了法國人特有的優(yōu)雅浪漫,加上馬修老師和孩子們高超自然的演技,讓你在天籟的童聲合唱中完成了心靈的洗禮。 音樂果然是超越國籍的存在,雖然聽不懂臺詞,但是電影里的每一首歌都好聽到耳朵能懷孕的程度。 電影里的“問題少年”們,頑皮搗蛋,不服管教、打架斗毆,有的人還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每個人心理幾乎都有問題,每個人單獨拎出來都令人頭痛,所以他們被父母送到了那里。 馬修剛入職時,另一個老師因為被學生刺傷縫了10針,所以怒而離職。校長也覺得只有“體罰”和關禁閉才能使孩子們稍微聽話一些。然而馬修不信邪,當然,他剛開始時也付出了代價,滿腔熱情卻不斷被孩子們捉弄。 馬修老師是個“性善論”的擁護者,他始終相信孩子們的本性并不是那么壞的,雖然一直被捉弄,但是他始終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努力看見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 在馬修老師的樂譜被孩子們偷了之后,他感覺到孩子們或許對音樂有興趣。他組建了一個合唱團,試圖用音樂撬開孩子們緊閉的心。 電影著重刻畫了幾個小男孩。離職的老師說莫翰奇是個“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腸”的男孩,話不多但是要格外小心他;貝比諾的父母雙亡,但是他始終不相信,堅信每周六他爸爸就會來接他;蓋賀克頑劣搗蛋,差點刺瞎了教工麥神父的眼睛…… 馬修老師幫蓋賀克保密了“兇手”的身份,讓他去照顧麥神父。當麥神父病重轉院,蓋賀克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變得近在咫尺,他怯怯地問馬修,“他會死嗎?”,馬修看到了蓋賀克的恐懼和后悔,他并沒有借此機會教育蓋賀克,而是溫柔地攬過孩子的頭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訴他說,“不會,醫(yī)生會救活他”。此后,蓋賀克真的再也沒有干過壞事了,麥神父治愈出院的時候,蓋賀克由衷地笑了。 馬修老師一直在給孩子機會,讓他看到傷害別人會造成可怕的后果。讓他有機會懺悔,有機會被救贖和原諒。 來自單親家庭的莫翰奇是個好看而性格擰巴的孩子。他冷漠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火熱的心,他明明渴望溫情卻總是行為頑劣。馬修老師總能一眼看穿他的脆弱,提醒他說,“不要總是做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事情”。 馬修老師的善意與溫柔,真的令人動容。很多孩子的頑皮,其實都是在試探和尋找別人的善意。就像太小的孩子還不會正確地表達愛意,總是通過故意搞破壞來確認自己的存在,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在試唱時,馬修老師發(fā)現莫翰奇有一副天籟的聲音。莫翰奇的聲音清亮、純凈,他是片中最大的亮色,沒有他的聲音,這部片子就會平庸許多。 莫翰奇是個情感充沛的孩子,他用冷漠和沉默的姿態(tài)來保護自己,他上課的時候寫校長的壞話,被關了禁閉。到后來女伯爵參觀時,馬修停止對他的懲罰,給了他獨唱的機會,他的眼神從失落到驚喜,滿是“獲寬恕后的喜悅及無法言語的感激”。那一刻,莫翰奇的心扉敞開了。 莫翰奇的臺詞不多,眼神里卻滿滿都是戲。 馬修老師建議莫翰奇的媽媽送他去音樂學院學習。而這個建議,改變了莫翰奇的一生。他最終從“問題少年”變成了一個聲名遠揚的大音樂家。 莫翰奇是幸運的,當時年少的他也許不知道,在他成長的背后,有一雙手在一直地推著他向前,有一雙耳朵一直在傾聽他,有一個并不高大的人將他向上托起。 貝比諾是個可憐的孤兒,他有點笨,連理想都想不出來,連5+3等于多少都不知道,連一首歌都不會唱,他每周六到大門口等待永遠不會出現的父親的行為在池塘畔底輔育院淪為一個笑話……貝比諾這樣的孩子在群體中難免被欺負,馬修老師總是溫柔地保護他,不但把他任命為“合唱團助理”,還警告壞孩子蒙丹不準靠近他。 但是貝比諾又是幸運的,在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而離開池塘畔底輔育院時,貝比諾違反規(guī)定偷跑出來,“馬修老師,你能帶我走嗎?”馬修先是拒絕了,后來那輛載著馬修的公交車還是掉頭回來了,馬修老師真的把他帶走了,貝比諾的等待是值得的。那天剛好是星期六。貝比諾終于等到了帶他走的“父親”。 蒙丹是電影里一出場眼神就很瘆人的孩子。蒙丹被送他來這個學院的人認定為“變態(tài)”,之后電影里的故事沖突也顯示了他有著反社會傾向的人格。他的眼神使我想起了新聞里好幾個手段殘忍的少年兇手。馬修老師幾次都試圖感化蒙丹,似乎也失敗了。 愛和溫柔充滿了力量,但卻又不是萬能的。 我其實很反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那句話。老師又不是神,肯定有教不好的學生。何況,一個孩子身上的問題,肯定還有家庭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因素共同在起作用。那句話其實在偷懶,不就是把學生身上的不好一股腦推到老師身上? 院長的錢被偷了,每個人都理所當然認為是蒙丹干的,蒙丹被院長狂扇耳光也拒不承認。后來院長報警把他抓了。蒙丹看院長的眼神充滿了恨意與敵意,讓人不寒而栗。后來證實錢不是蒙丹偷的,而蒙丹跑回來,放了一把火把輔育院燒了。 彼時,馬修剛好帶著孩子們出游了,大家幸免于難。 看完電影我在想,孩子們是巧合逃過一劫,還是蒙丹僅存的一絲人性讓他等到馬修和孩子們出游后才縱火的?他也許不想傷及無辜、只為了報復院長而已? 電影里沒說,但是我寧愿相信是后者。 馬修卻因為擅自帶孩子出游,被院長開除了。院長不許孩子們跟他道別。 馬修孤獨地拿著行李要離開時,孩子們的歌聲從樓上傳來,盡管被規(guī)定不能送別,但是孩子們用歌聲跟他告別,孩子們還從樓上扔了很多的紙飛機下來,上面寫滿了感恩和思念的話語。那一刻,馬修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用音樂和愛救贖了那么多孩子。但是,孩子們何嘗不是拯救了他? 在現實世界中,馬修是個窮困潦倒、矮胖禿的代課老師,沒有家人和孩子,沒有人聽到他、看到他、認可他。他一直在失敗中自我懷疑和掙扎。他本來打算再也不碰音樂了,是孩子們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寫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教給孩子們,實現了自己寫的曲子被人傳唱的愿望。被需要和被信賴,讓他眼里的光愈發(fā)柔和與慈悲。 在孩子們天籟的合唱聲中,他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此刻,我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樂觀,我真想向全世界高聲大喊……”他在孩子們的歌聲中完成了對自我存在意義的確認。 馬修對莫翰奇的媽媽有著愛意,卻是一廂情愿的心酸。馬修自己不曾被世界善待過,對孩子們卻始終溫柔和充滿愛。他該是內心多么溫柔的人啊,才會說出“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內心充滿愛與溫柔的人,不是沒有經歷過生活的嚴刑拷打,而是他們默默修復了自己的疼痛。 “至于溫柔,我想起一句話:就是我經歷過那些痛,所以我小心翼翼,不想讓你經歷同樣的的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