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通讀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章名曰:不爭者生。 老子在其《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從幾個(gè)方面對人道做了總結(jié)。 一、言與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shí)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shí)。老子所說的美,包含有多重意義,那些有意笨口拙舌的話,更是不老實(shí)。 信,是圣人之道,是人道,失道之人,以美言替代信,美言者,華而不實(shí),好聽美言者,誤信,濫信。 所以,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圣人之道,人之道。人道第一是守信,第二是守善。辯,花言巧語。 守善之人,從不花言巧語,那些花言巧語的人,是無德之人。 善為本,失本者,無道,只能以花言巧語處世。 所以,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明道,明道者,無知無欲無為。博,博聞多見,見識廣,知識多。 明道之人,專一于道,對子在第十章中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意思是說,在人的心里(靈魂,情感和思想的精神世界),抱樸守真,專一于道,能否不離道叛道?見多識廣,博聞強(qiáng)識,這樣的人,還能專一于道嗎?自古至今,凡這樣的人,有幾個(gè)不是亂世之首,因?yàn)橐杂兄x道叛道,以有知而妄行。 所以,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以上,老子從守信,守善,守道歸根三個(gè)方面,告訴人行道,做一個(gè)有德之人,而守信,守善,守真,并不難。 四、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己愈多。 圣人之道什么樣? 圣人不積,不積錢財(cái),不積博識。圣人的不積錢財(cái),不積博識,當(dāng)如何理解?圣人有錢財(cái),有博識,但圣人之錢財(cái),不自有,圣人博識,一樣不自有。不自有,其為善。 怎樣不自有? 圣人把自己有的博識,給予更多的人,教化眾人,在教化中,圣人更加專一于道,更加有德,所以是“既以為人,己愈有”。圣人把自己的錢財(cái)給予眾人,圣人少么寡欲,德愈厚,所以圣人“既以與人,己愈多”。 圣人,分享與眾人的是博識和錢財(cái),厚的是德,多的是專一于道。 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之道,與圣人之道有不同處: 天道利而不害。道化生化育天地萬物,賦予天地萬物“不自生”這德,不自生,天地萬物利大勢而生;無欲而為,互利而生,故謂“天道利”。道化生化育天地萬物,使天地萬物不自害,不相傷害,故謂不害。 人不能像天地萬物一樣,所以圣人有道:圣人之道第一是“為”,圣人之為,守信,守善,守真;第二是“不爭”,不為知爭,不為欲爭,不與人爭,不與物爭,不與天地爭。是謂圣人不爭。 老子講道,至簡至易,最后一章,以簡易之論,訴道于人。守信,守善,守真,不妄言,無私而不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