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是一個默默充電的過程,被熟悉的事物包圍著,是一種巨大的安全感。屋頂嘰嘰喳喳的鳥叫,半夜的狗吠和雞鳴,院子里開得稀稀疏疏的花,風吹過樹葉嘩啦嘩啦的聲音,這些都是從我出生那天就伴隨在周圍的,直到我離家那天才意識到,再被這一切環(huán)繞著,有多難得。有家可回,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是在我網上看了那么多備受原生家庭折磨的案例后才領悟到的。20歲左右的時候,我曾厭惡原生家庭,抽繭剝絲地去探究自己性格根源,意識到身上很多討厭的東西都來自多年來家庭的浸染。比如和很多父母一樣,家人熱衷于打擊,“你真胖”“你真黑”這種話開玩笑般地說出來。“你必須要服從某種標準,才是一個好孩子”,所以我花了很多年努力去做一個“好孩子”,卻因為壓抑自己的天性悶悶不樂。鼓起勇氣和父母談心,卻被嘻嘻哈哈地打發(fā)過去。很多個失眠的夜晚,想起年少時因為不被父母理解所受的委屈,半夜氣得暗暗哭泣。所以很早就下定決心,以后自己做了家長,不要這樣。可是最后看了一本書,里面提到這樣一句話“幾乎所有女兒都會對母親有所失望,因為完美的為母之道是不可能達到的,也是讓人筋疲力盡的期望。你女兒犯了個錯誤,她認為一旦她自己做了母親,就能做到正確無誤。”原來我并不是唯一有這樣想法的人。不過等我真的做了母親,才意識到,就如同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人一樣,世界上也不會有完美的母親。無論多么努力,子女總會有怨言的,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既然如此,不如放松一些,按照自己的直覺而不是總是思考著對錯去養(yǎng)育就好。也正是這樣的想法,讓我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了。我開始思考父母的不善表達,是受他們生活的年代和閱歷限制,他們不擅長開誠公布地和子女談話。他們自己被語言暴力過,所以無意識地把這種習慣傳遞了下去。最重要的是,要人格和經濟獨立、保持距離。獨立意味著不會再受他們的情感綁架影響,比如“不結婚/生孩子就是不孝”,在經濟上依附他人,就會喪失話語權。只要幾個月見一次,再大的矛盾也會被相見時的喜悅掩蓋,不要太久,久到問題重新暴露。我不贊成如今再和父母談他們造成的傷害,這樣有兩個結果,一是他們依舊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畢竟那種思維模式根深蒂固了,他們不僅不會改變,還會進一步情感綁架“我辛辛苦苦養(yǎng)你這么大你只記著那點不好的”之類的。二是他們會心存愧疚,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讓孩子心存芥蒂這么些年。這種愧疚感不僅會讓父母痛苦,也會讓自己痛苦。尋找一個合適的伴侶,是重塑親密關系的機會。畢竟父母不可以選擇,但你可以主動選擇那個和你共度余生的人。永遠永遠不要靠近那些語言詆毀你的人,那種人會蠶食你的力量。遇到對的人,你會在這段關系中感覺放松,你會覺得自己平和又愉快。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所有委屈,都可以在伴侶這里尋求到安慰。我很慶幸這個世界上還有兩處安心的地方,父母家和老程在的地方,無論經受什么,只要在這里都會迅速平靜下來。冬天的早上起床上學,媽媽冰涼的手伸到被窩里幫我穿衣服?,F在我也是這樣的,小孩醒來后我要去洗漱、準備早飯,給他穿衣服時我的手也是涼的。小時候很怕黑,晚上不敢自己待家里,去院子里上廁所要跑得飛快?,F在也依舊怕黑,冬天的晚上天黑得早,家里只有我和孩子,我就把客廳、臥室、廚房、陽臺、衛(wèi)生間每一個燈都打開,孩子睡的時候,我就把小夜燈開得很亮。小時候午休正睡著,被媽媽叫醒要帶我去地里干活,迷迷糊糊的不愿意醒來。晚上很困的時候還不能回家睡覺,躺在她的懷里瞇著眼。如今是我在要出門時小心喚醒孩子,和人在外面談事時孩子困得嚶嚶哭我還無法回去。如果不是回到家中,這些記憶早已丟失。如今我終于懂了,母親在撫養(yǎng)我時對我的愛,和我現在對小孩的愛是一模一樣的。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如同我父母的不完美一樣,我也無法做到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但是我相信,我對孩子的愛,會成為他一生的后盾。我媽種的花
我媽種的花 我媽種的花 我抱著小孩對他說,看花,小孩眼捷手快,一把把花薅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