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讀書的方法。 什么樣的讀書法才是最得當的呢? 被譽為「當下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的陳嘉映教授,在給《南方周末》開列自己的年度書單時,曾將自己的讀書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啃書」,啃的是專業(yè)書,追求一段時間內解決一兩個思考重點; 第二類叫「坐讀」,閱讀時不求甚解,有一二新知心得就好; 最后一類為「臥讀」,是在睡前、排隊等腦子實在轉不動的場景下,閑而又閑的閱讀。 制圖:知鴉APP 這三類讀書方式,適用于不同的書籍和閱讀目的,各有各的妙處。 后兩類雖是閑讀,但讀的卻非閑書,而是讀起來很輕松,讀完卻能收獲滿滿的好書。 譬如陳嘉映教授提到的《金雀花王朝》,這本書被稱為現實版《冰與火之歌》,作者丹·瓊斯用繪聲繪色的筆法,講述金雀花王朝如何締造了英格蘭的歷史。
像陳嘉映這樣的學術大家,自然不只讀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廣泛地涉獵文史、社科甚至是科學領域的書籍,才能讓他對人類、社會與哲學產生更深的認知和思考。 讀書之于陳嘉映,究竟都有哪些意義? 根據陳老師在知鴉所做的學術自述,我們或許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讀書改變命運; 讀書培育心智; 讀書使人謙虛。 制圖:知鴉APP
01讀書改變命運說到讀書改變命運,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陳嘉映,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60年代,陳嘉映來到內蒙古突泉縣永安公社插隊,插隊生活雖然忙碌,且缺少可選的書籍,卻也讓他免于生活壓力,能夠專心閱讀。 陳嘉映開始閱讀哲學,始于一次邊磋苞米邊與哥哥陳嘉曜的對話(陳嘉映老師的學術自述視頻,可以在知鴉APP中觀看)。 自此,陳嘉映開始從書中尋找各種問題的答案,且不斷發(fā)出新的追問。黑格爾的《小邏輯》是他閱讀的第一本「純哲學」著作,此后他便在哲學領域越讀越深、越讀越廣。 更幸運的是,他還有哥哥嘉曜作為讀書的啟蒙導師和好伙伴:
插隊青年千千萬,但很少有人能像他們這樣,在地頭、在油燈下抓緊一切時間閱讀、討論、思辨,并且樂在其中。 在恢復高考后,陳嘉映依靠自學的德語獲得了筆試第一的好成績,雖然面試時張口結舌,還是被老師以他「在農村吭吭哧哧自學」怪不容易的理由錄進了北大西語系。 入學后不久,研究生報考也恢復了,于是陳嘉映憑借在插隊時打下的西哲基礎和語言優(yōu)勢,又進入了北大哲學系,并在哲學的道路上前行至今。 其實,年少時陳嘉映的興趣廣泛,完全沒想到會把哲學當作今后幾乎唯一的學業(yè)。 然而偶然萌生的興趣,以及隨后刻苦的啃書,使他得以抓住意想不到的機會,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02讀書培育心智盡管閱讀改變了陳嘉映的命運,但回想起來,他還是認為:「二十郎當歲花了那么多時間讀大部頭的哲學,是我學習生涯的一個大錯?!?/span> 一是因為當時用中文來理解西方哲學概念,難免出現很多望文生義的問題;二是由于年少時的閱歷經驗,還不足以理解很多經典著作的深刻含義。 這種啃書的閱讀方式,固然使人領悟許多哲理,卻也難免喪失了一些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閱讀趣味。 作為過來人,陳嘉映認為青年人讀哲學可以采取閑讀的方式,「更多當作精神陶養(yǎng),大可不必深究義理?!?/span> 那么,又是什么樣的書熏陶了陳嘉映的精神、培育了他的心智呢? 歌德的《浮士德》可謂其中的重頭戲。 陳嘉映稱這本書是他「靈魂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通過閱讀《浮士德》,「你會對整個近代西方的精神有一個相當集中的感受」。
提起《浮士德》這樣的巨著,雖然比大部分哲學書籍故事性強些,但恐怕很少有人能等閑視之。 我們往往立下啃書的FLAG,卻又將其視作任務和挑戰(zhàn),總想著用整塊的時間去研讀、深讀,結果因為壓力太大,反而一個字也讀不進去,只得把書束之高閣。 其實,閱讀的快樂可以很純粹,翻開《浮士德》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精神的快樂來自另一方面, 這就是逐冊逐頁地攻讀簡篇! 于是寒冷的冬天也美好堪羨, 幸福的生機把四肢百骸溫暖, ??!要是你翻讀貴重的羊皮寶卷, 那末,整個天宇都下降到你的身邊。 如此有畫面感的描寫,簡單自然的閱讀快樂,在我們這個以視覺為主導、圖像和視頻成為「財富密碼」的時代,卻成了件稀罕事。
我們閱讀更多是為了吸收信息,而非與作者交流、培育自己的心智。 陳嘉映認為,文字時代正在落幕,而他們的時代是「最后一個共同文本的時代,最后一個主要由文字閱讀培育精神的時代」。 共同文本,是指他們能閱讀到的書籍有限,因此存在很多可以一起討論的著作。 后半句雖未免有些悲觀,也令人不禁反思: 在當今社會,我們還能通過讀書來培育精神和心智嗎? 你我都無法輕易回答能或不能,但當你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去閱讀時,無論啃書還是閑讀,都會更有目標感。 哪怕讀的是閑書,都會對精神世界有所啟迪,讓你通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03讀書使人謙虛在一次為首師大圖書館進行的題為「漫談讀書」的演講中,陳嘉映談到,讀書未必能讓人變得高尚,卻能讓人變得謙虛。 謙虛這一品德,在我們這個強調表現欲的時代,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要。 但當你徜徉于書籍的海洋中,隔空與兩千多年前的先秦諸子、古希臘先哲們對話時,你自然會為人類「最偉大的心靈和智性」所折服;
當你迷失于瑣碎的日常生活時,翻開一本好書,你自然會超脫出兩點一線、朝九晚六的現狀,享受暫時脫離現實的快樂; 當你自得于成績時,多讀讀書,你自然會發(fā)現更廣闊的天地與更多可以進步的空間; 當你執(zhí)著于痛苦時,多讀讀書,你自然會從他人類似的經歷與描述中獲得撫慰和力量。 書籍會帶你去到你究其一生都無法到達的時間與空間,體會千變萬化的多樣生活,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同時也意識到人類的偉大。 當然,這種謙虛并不意味著述而不作或是悲觀主義,而是在更清醒地認識世界與自我之后,再去追求更高層次的表達與思考。 以陳嘉映本人的例子來說,經歷了多年閱讀和思考的沉淀,他在獨自旅行的路上,不動聲色地悟出了心中的「萬法如如」:
制圖:知鴉APP 這種對人生真諦的體悟,讓同為哲學學者的鄧曉芒教授羨慕不已。 同樣是旅行,我們可能只是吃吃喝喝、看看風景、拍拍照片,而陳嘉映卻能悟出人生真諦,人與人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但其實,這并不意味著像陳嘉映這般的哲學家,天生就比旁人思維更活躍,思考更深刻。 哲學家的人生,處處是思考。 陳嘉映的思考和體悟立足于真實的生活與體驗,也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 而我們雖然未必能悟出「萬法如如」,但只要你愿意持續(xù)閱讀、思考、追問,也必定會獲得自己獨到的心得體會。 在陳嘉映的生活中,讀書是一種無時無刻的活動。無論啃書、坐讀還是臥讀,對他來說都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啃書」「坐讀」「臥讀」 你最喜歡哪種閱讀方式呢? 如果閱讀陳嘉映老師的書 你又會選擇哪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