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 羅丹
今天是世界哲學日。2000多年前,當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被問起“何事最難?”他答道:“認識你自己?!边@句回答是第歐根尼的記載,也是刻在德爾斐神廟里的神諭,是千百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思索其意義的終極問題。哲思永恒,我們也一直在求索“意義”的路上,對廣袤的宇宙如此,對眼前的生活也如此。
不過,生活的意義問題不是那種需要或能夠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但你可以從中看出自己正扮演著何種特定的角色,有著哪些合理的期待——你對它的看法從多方面決定了你未來生活的走向。
比如,你抱著生活就是“狗咬狗”和“人人為我”的態(tài)度去經(jīng)商或上學,那么你就會把所有人都當作自己的威脅和對手;你不會做到完全誠實,而且無論如何都不會從與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樂趣。人們會逐漸覺察到你的競爭敵意,開始不信任你,甚至會偶爾用一些讓你惱火的行為來檢驗你的意圖。于是,你不久就將發(fā)現(xiàn)自己的確身處一個“狗咬狗”的氣氛中——這種氣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你自己造出來的。
所以生活意義的問題并非只是發(fā)現(xiàn)的問題,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創(chuàng)造活動。你自己的哲學僅僅在部分程度上是對你已有世界觀的表述和澄清,因為你所提出的哲學也將為這種世界觀的形成助一臂之力。
這里有一張清單,可以讓你清楚地看到哲學家們關于生活的迥異看法。
生活是受苦
加繆
法國哲學家加繆曾提到過西西弗斯的故事,他把石頭滾上山,換來的只不過是石頭又重新滾落。我們有時看到生活正是一遍遍地重復,最終什么也沒有增加。
你爭取高中文憑是為了上大學,是為了拿到學士學位,為了進醫(yī)學院,為了拿到碩士學位,為了實習,為了學習外科,為了動手術,為了過你在高中時夢想的生活,但你那時年紀已經(jīng)很大,工作太忙,以致不能享受它了。
叔本華
偉大的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也認為生活是受苦,我們的欲望終將是非理性的和無果的。他認為,出路在于通過審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達到一種超然狀態(tài)。
[法]阿爾貝·加繆 《置身于苦難與陽光之間》 杜小真、顧嘉琛譯 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年6月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加繆認為西西弗斯的任務具有荒謬性,但他的生活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他以一種蔑視反抗著自己的命運。他曾說:“為了改變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難與陽光之間??嚯y阻止我把陽光下和歷史中的一切都想象為美好的,而陽光使我懂得歷史并非一切?!惫饣钪遣粔虻模€應該知道為什么活著——他對人生提出的問題和思考,震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靈。
生活是一場悲劇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但這個事實往往會被忽視,死亡會被看成一件倒霉事、通往來生的路或最終的災難。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看得少一些戲劇性,視之為《哈姆雷特》、《麥克白》、《奧賽羅》或《浮士德》的稍遜一些的版本,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悲劇的一些關鍵要素(某些悲慘的缺陷、判斷的錯誤、嚴重的矛盾等),它們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直到最后與死亡同歸于寂。
悲劇隱喻把生活變成了一個嚴肅的、不愉快的過程,盡管偶爾也會碰上一些快樂的事情,但生活終將有一個不可抗拒的悲慘結局。在這種觀點看來,活得好意味著把一個人的悲劇角色扮演好——英雄式地承受它,也許時而孤獨地發(fā)出幾聲哀鳴。
[德]弗里德里?!つ岵?《悲劇的誕生》 周國平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9年4月
正如沒有人比叔本華更配得上“悲觀”這個詞,同樣沒有人比尼采更貼近“悲劇”?!侗瘎〉恼Q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是尼采哲學的誕生地,他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藝術沖動學說,還對以蘇格拉底科學樂觀主義為特征的現(xiàn)代文化作出了批判,以此發(fā)端,開始了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開創(chuàng)同時也是顛覆之旅。
生活是一場喜劇
“生活是一個玩笑?!币苍S并非如此,但相對于把生活當作悲劇,這樣想或許能使人重新振作起來。長期以來,笑作為生活中的一個要素,甚至是作為好生活所特有的要素,是備受忽視的。
伊拉斯謨
16世紀的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Erasmus)寫了本有關人類生活的非常深刻的書,名曰《愚人頌》,即是對人的愚蠢進行頌揚。尼采所虛構的先知查拉圖斯特拉被(他的動物朋友)教誨不要太過嚴肅,要享受歡笑與無常。
無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更多地使用一些幽默,但不是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電影已經(jīng)提供得夠多了),而是用在我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上,用在我們審視自己弱點和不足的方式上。
[英]奧斯卡·王爾德 《王爾德喜劇》 余光中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年3月
把“段子手鼻祖”王爾德丟進一群真正的哲學家中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但他可是那個說著“我如此聰明,以至于有時我正在說的話,我自己一個詞兒都聽不懂”的王爾德啊。他一生寫過不少戲劇,本書由余光中翻譯的作品集,收錄了《理想丈夫》《不可兒戲》《不要緊的女人》《溫夫人的扇子》四出喜劇,盡顯王爾德的錦心妙口。
生活是一種疾病
如果說把生活看作悲劇還有某種莊嚴意味的話,那么把生活當成疾病就很悲慘了。
美國新弗洛伊德派哲學家諾爾曼·布朗說“人是一種疾病”。但“疾病”首先就預設了“健康”,對于那些認同這一隱喻的人來說,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堤: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是不朽嗎?是像螞蟻那樣高的社會生產(chǎn)率嗎?純粹的快樂?絲毫不含敵意的綿綿愛情?這些當然都令人向往,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它們的生活就是一種疾病。
然而,我們今天的大部分語言都受到了這類“健康”隱喻的感染。透過這種健康隱喻來看,生活本身必定像是一種致命的疾病,至少最終是這樣,因為它似乎無藥可救。
[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 王建軍、張祥龍譯 商務印書館 2012年4月
如果想要了解“疾病”的隱喻,可以看看這本副標題為《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學解說》的書,這是克爾凱郭爾最看重的作品之一,他試圖通過與黑格爾不同的方式來揭示人的真實經(jīng)驗,并在此層面上討論個體生存狀態(tài)中的絕望形態(tài)、罪與信仰之關系以及如何從絕望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信仰。
生活是欲望
希臘寓言中,眾神罰坦塔羅斯永世被捆在一串葡葡的不遠處,他老想去接近它,卻總是無法得到。這個故事的近代版本是浮士德,近代的一些最偉大的劇作都是因他而寫的,其中包括歌德的《浮士德》。
歌德
浮士德為了他的欲望而活著,當一個欲望被滿足時,它馬上就會被另一個欲望所替代。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接一個無休止的欲望。一個只求“掙錢能夠養(yǎng)家糊口”的人最后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還想要更多的東西,于是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標,直到它被滿足為止;但到時又不夠了,他發(fā)現(xiàn)自己還想要更多的東西,于是只好這樣無止境地走下去。
這并不是說生活就是受挫,因為這些欲望通常都能得到滿足,而是說生活就是永無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終獲得滿足。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滿足才賦予了生活以意義,沒有欲望便是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
[美]柯克·華萊士·約翰遜 《遇見天堂鳥:一段避不開的人類欲望史》 韓雪譯 博集天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這是一本非虛構紀實的文學作品,但不妨礙書中處處透出的哲思與對人性的深刻“反省”。故事講述了一位音樂家用007的方式從自然歷史博物館偷走了價值數(shù)百萬的珍奇鳥皮,從而勾起了博物學家華萊士150年前的一段南美-馬來群島探險之旅,這不僅僅是一起博物館盜竊案,還是一部進化論的發(fā)展史,約翰遜用一場真實犯罪的探險之旅,講述“人類想要占有自然之美的無可否認的欲望,用令人著迷的手法審視癡迷、貪婪與正義”。
生活是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是指,即使對一個人自身沒有任何好處,也要為他人的利益而行動。有些人認為他們身處地球,就是要幫助那些處境不如他們的人。這種生活觀有著非常確定的使命感,對于成功、失敗以及應當怎樣行事也有著相當明確的看法。
對于某些人來說,利他主義的生活一定是單向的。他們幫助別人是為了賦予自己的生活以意義,他們并不期待能夠換回什么;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利他主義的生活是一個普遍的理想,他們希望有朝一日,每個人都會無私地幫助其他所有人。
[美]克里斯托弗·博姆 《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和羞恥的演化》 賈擁民、傅瑞蓉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年7月
關于利他主義與人類道德的關系,在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博姆這本書中得以明示。他將整個道德演化的自然歷史為研究對象,闡述了道德意識是怎樣誕生,并最終將人類引向良知的過程。博姆推測,人類的道德乃是伴隨著狩獵大型獵物演化而來,個體為了在群體中生存下來并茁壯成長,道德意識是一個復雜的防御機制,在采獵社會,生存的本質(zhì)歸結為一點:不合作,即死亡。
生活是藝術
蒙克筆下的尼采
“把你的生活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過?!蹦岵蓪懙馈KJ為生活是一件像雕塑那樣的藝術品,人的生活就是為自己打磨出一個形體,“塑造性格”,發(fā)展出所謂“風格”那樣的東西。
藝術家經(jīng)常把生活的使命感簡單地描述為“創(chuàng)造”,但在他們看來,創(chuàng)造活動本身與他們的努力結果是同等重要的。大致說來,這種看法就是主張要活得漂亮,即使無法做到,也至少要活出風格,活出“格調(diào)”。由是觀之,生活應被當成一件藝術品來評價——或令人感動、激動人心、設計合理、富有戲劇性、色彩斑斕,或粗俗不堪、冥頑不化、讓人留不下記憶。
[法]伊波利特·丹納 《藝術哲學》 傅雷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藝術哲學》是法國文藝理論巨匠伊波利特·丹納在巴黎美術學習講述美術史的講義,洋洋灑灑近四十萬字,實則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揭示出藝術的本源是什么。
生活是一場游戲
如果生活是一場游戲,那么它就不會被嚴肅地對待。游戲是一種自足的活動,它的意義在于玩本身——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去玩。
有些游戲僅僅是為了消遣,有些游戲是為了證明你的優(yōu)越(摔跤),另有一些則是為了消磨時間(單人紙牌);有些游戲則具交際性(橋牌),有些則是有意制造緊張(下髙賭注的撲克游戲);有些旨在傷害對手(拳擊),有些則是為了幫助別人(比如借助游戲來資助慈善事業(yè),看看誰能為了同一目標籌款最多)。
[德]赫爾曼·黑塞 《玻璃球游戲》 張佩芬譯 99讀書人·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4年6月
赫爾曼·黑塞就曾用他富有深刻洞察力的筆觸描述了一個未來的“游戲世界”——玻璃球游戲成了音樂和數(shù)學演變而成的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所有的知識和精神財富,玻璃球大師克內(nèi)希特不滿足這個與世隔絕的精神王國,決定來到現(xiàn)實中,試圖用教育來改善整個世界。
另一方面,有些哲學家也認為,語言、經(jīng)濟學和哲學本身都是游戲,認為生活是場游戲,是要用一種特殊的眼光對其進行考察,避免把它看得太過嚴肅,同時也是為了強調(diào)一些東西,比如對規(guī)則的遵守、“生活要精彩”、享受生活、要盡力爭取成功等。
當然,這份關于生活看法的哲學清單并不完整,也許你自有一套,而正是我們對生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其中所能發(fā)現(xiàn)的意義。
[美]羅伯特·所羅門 / 凱思林·希金斯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 張卜天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
(本文主要內(nèi)容選自《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內(nèi)容有所改動,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