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個兒子叫曹植,字子建,才高八斗,兄長曹丕逼他七步之內(nèi)成詩,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等等!說得挺溜兒,但是對么??? 怎么會不對呢?已經(jīng)選入《中小學(xué)生必背古詩詞》了嘛。 1.故事的發(fā)生是這樣的…… 曹操在世時,世子之位傳給曹丕or曹植,確實是犯過核計的。后來曹丕成功上位,曹操死后,又迫漢獻(xiàn)帝讓位,自己成為魏文帝。由于爭世子這段經(jīng)歷讓曹丕對曹植耿耿于懷,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yīng)聲便為詩……” 好了,這是“七步詩”傳說的最早來源,但是大家注意到?jīng)]有?曹丕讓曹植七步作詩不假,但曹植是“應(yīng)聲便為詩”——沒有走七步之?dāng)?shù),此處存疑。 這個故事還見于《太平廣記》。但《太平廣記》中說的也不是“七步”,而是“走馬百步”,馬跑百步,似乎比人走七步還快吧?! 2.一共有幾個版本? 流傳到今天,此詩大體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煮豆燃豆萁”的四句版,還有一個是“煮豆持作羹”的六句版(注:六句版中又有“漉菽以為汁”和“漉豉以為汁”、“本是同根生”和“本自同根生”的微末變化,如此算來也可以說是共有4個版本) (版本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版本2) 《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七步詩是六句版的,《太平廣記》中也是六句版,不過這兩個都是志異、志人小說類的文學(xué)形式,正史類的《三國志》中反倒沒有這方面記載,《曹植集》中也沒有收錄。也就是說,“七步詩”可能是通過傳說而流傳出來的,也可能是后人假托之作。 更多人耳熟能詳?shù)摹度龂萘x》,基本是從《太平廣記》故事出發(fā),但已經(jīng)是比較經(jīng)典的四句版(可能是羅貫中進(jìn)行了修改潤色)。從文學(xué)水平來看,“四句版”文字精煉,意思表達(dá)更有沖擊力,雖然少了兩句話,但表意一點也沒減省——“四句版”從文學(xué)造詣上超過“六句版”,這個似乎沒啥說的。 3.“七步詩”原來是“一步詩” 實話實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徹底亂了!《世說新語》提到了出題者的要求是七步,但答題者是“應(yīng)聲為詩”;《太平廣記》里面數(shù)了,但是馬步,也和“七步”不沾邊——那“七步詩”哪去了??? 我們棄繁就簡。既然大多數(shù)人是從《三國演義》知道《七步詩》的,我們看看《三國演義》原文是怎么講的這事呢?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丕曰:“……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然,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曰:“愿乞題目。” 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墻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植行七步,其詩已成。詩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 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yīng)聲而作詩一首否?” 植曰:“愿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 字樣。”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OK!這下清楚了吧?七步成詩的乃是“兩肉齊道行”那首,指斗牛之事為詩,詩中卻要避讓斗牛之詞,難度不??!而“煮豆燃豆萁”這首果然是“應(yīng)聲立就”(一步都沒用)——《三國演義》至少說清了“煮豆”不是七步詩的問題。 ——這件事是傳說也罷,事實也罷,曹子建才高八斗,本事真是不賴,但在沒有任何其它證據(jù)證明的情況下,今人硬說“煮豆”這個是七步詩,也確實是不負(fù)責(zé)任。 |
|
來自: 新用戶3223uIRF > 《待分類》